一.新疆舞風格
我們從今天的新疆舞蹈中可以見到揚眉動目、晃頭移頸、拍掌彈指的動作。另外,昂首、挺胸、立腰也是新疆舞蹈的基本造形,能夠顯示女性婀娜的體態(tài)線條。男女成對的表演比較常見,女性的舞姿優(yōu)美舒展,男子的舞姿矯健有力。
二.新疆舞分類
1.賽乃姆舞
賽乃姆舞是廣泛流傳于維吾爾族中,以賽乃姆音樂為伴奏的舞蹈,并無規(guī)定動作和程式。一般由男女成對而舞,人數(shù)不限,舞時歌者不舞,舞者不歌,隨著音樂情緒的發(fā)展而發(fā)展,最后總是在熱烈地快板中結束。各地賽乃姆均以其音樂風格的不同而異,但一般舞蹈動作并無十分明顯的差異。
(1)賽乃姆溯源
“賽乃姆”亦稱“賽蘭木”。據(jù)《突厥語大辭典》記載,“賽蘭木”原指地名,在中亞一帶。16世紀,賽蘭人大批遷徙新疆庫車地區(qū)定居。他們的原居地是古代“康國樂”、“安國樂”的故鄉(xiāng),歷史上以“胡旋舞”、“柘枝舞”著名。
這批移民很自然地把這些舞蹈帶入新疆,逐漸與龜茲地區(qū)的舞蹈相融合形成獨特的藝術。人們將其舞稱作“賽蘭木”,以地名為舞名?!百惸四贰庇捎谑窃趲燔嚨貐^(qū)形成,因此,舞蹈中吸收了許多龜茲樂舞成分,保留了許多古典舞蹈,如“移頸”、“弄目”、“彈指”、“蹺腳”等等,與龜茲壁畫中的描繪完全一致。
隨著民族的融合,賽乃姆舞遍及全疆,各地區(qū)在自身舞蹈的基礎上吸收賽乃姆的特長,逐漸形成了不同地區(qū)的賽乃姆,大約有10多種,其中以喀什賽乃姆、庫車賽乃姆和哈密賽乃姆最典型。
2.薩瑪舞
薩瑪舞這種舞蹈主要流行于喀什、莎車一帶。從維吾爾族信奉伊斯蘭教以來它就一直伴隨著伊斯蘭教的禮拜活動而存在。每逢庫爾班節(jié)和肉孜節(jié),便有成千上萬的群眾在眾人“阿拉――”的呼喊聲伴奏下跳起這種粗獷、奔放、節(jié)奏強烈的二拍子舞蹈。舞者均為男子,動作簡單始終貫穿一種不太快的原地低頭旋轉。
3.刀郎舞
刀郎舞這是流行于刀郎地區(qū)的維吾爾族舞蹈。是一種男女成對的群舞,其舞蹈動作的優(yōu)美、舒展、矯健、剛勁有力可居維吾爾族民間舞蹈之首,此外,舞伴互相換位、交錯、配合的默契又別有一番韻味。舞蹈動作難度較大。隨著音樂伴奏速度的逐漸加快,舞蹈進入高潮,人們跳起一種原地快速旋轉的動作,至此,已具有一定程度的競技性,不支者逐漸退場。有些人會暈倒在地,堅持至最后者為勝,受到人們的贊揚和喝彩。
4.納孜爾庫姆舞
納孜爾庫姆舞流行于哈密、吐魯番、鄯善、托克遜等地。是一種由男子表演的單人歌舞,以其詼諧、滑稽的內(nèi)容、動作和獨特的蹲步舞蹈區(qū)別于任何一種維吾爾族民間舞蹈。
三.新疆舞的意義貢獻
除以上所述之外,新疆回族、烏孜別克、俄羅斯等兄弟民族,無不有其豐富優(yōu)美的民族音樂和舞蹈,為我國的民族藝術寶庫,為新疆這個“歌舞之鄉(xiāng)”呈獻了一朵朵盛開的奇葩。為了發(fā)展新疆各民族的音樂舞蹈藝術,自1949年以來,國家為各民族培養(yǎng)了一批又一批的專業(yè)人才。他們中很多人已經(jīng)成長為本行業(yè)的專家,擔負著一定的領導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