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攝影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1893年—1924年)
照相機的機身由木箱改變?yōu)榻饘贆C身,鏡頭由單片新月形透鏡發(fā)展為校正像差的多組多片正光鏡頭,鏡頭上設置了光圈和快門,以控制曝光量。
第二階段(1925年—1953年)
1925年德國萊茨公司改進了巴納克照相機,生產(chǎn)出采用埃爾瑪鏡頭的平視取景的135照相機,命名為徠卡I型。徠卡135照相機便于攜帶和抓拍,對新聞攝影的發(fā)展和攝影的普及起了推動作用。
第三階段(1954年—1984年)
1954年德國阿克發(fā)公司生產(chǎn)出第一臺有鏡頭外測光功能的阿克發(fā)EE(電眼)型135平視取景照相機。從此,電子技術應用于照相機領域。
第四階段(1985 年以后迄今)
1985年2月和9月日本美能達公司生產(chǎn)由微型計算機控制的135單鏡頭反光AF照相機—美能達 X7000型、 X9000型照相機的問世,標志著照相機制作進入以電子技術為主導、并逐步智能化的階段。
2. 攝影四個要素
一、光圈
光圈就是指鏡頭里把持光芒進入相機的圓孔,單元是F,光圈有以下幾個作用。
1、把持畫面的亮與暗
光圈越大,進入的光芒越多,畫面越亮,反之亦是,光圈越小,進入的光芒越少,畫面越暗。
2、把持畫面的虛與實
光圈越大,景深越小,反之亦是,光圈越小,景深越大。
景深:畫面明晰的處所稱為景深,明晰的處所越多,景深越大,明晰的處所越少,景深越小。
1、光圈的數(shù)字越大,光圈的口徑越?。ɡ鏔/11)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小光圈”。一般用作貿(mào)易拍攝、服裝、包包這些。(由于景深大,能夠把物品拍得很明晰)
2、光圈的數(shù)字越小,光圈的口徑越大(例如F/2.8)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大光圈”,能夠凸出主體,虛化背景,一般用來外拍或許拍外景人像。(由于景深小,能夠凸起人物)
總結:
小光圈合實用來拍景色,貿(mào)易等等(能夠取得較大的景深)
大光圈合適拍外景人像。(由于景深小,能夠凸起人物)
當光圈在F11的時候,畫面的大局部處所是明晰的,而當光圈擴展到F1.4的時候,越今后的背景就越虛化。因此我們知曉了光圈的功用后,就能夠更好的去實行拍攝了。
二、快門
快門就是相機機身內(nèi)把持曝光量的組件,單元是秒,比方1/6,我們讀作六份之一秒,意就是把1秒的時間分紅6份,一份的時間用來翻開快門??扉T有以下作用:
1、把持畫面的明與暗,快門的速度越快,畫面越暗,反之亦是,快門的速度越慢,畫面越亮,例好像等參數(shù)下快門1/6的照片就會比快門1/50的照片更亮。
2、捕獲主體物,比方我們要拍一個飛速跑動的人,那么就要高速的快門例如1/500。假如我們要拍流星劃留宿空,那么就要用比擬慢的快門,例如5秒或許8秒,不然拍攝到的流星就沒有長長的尾巴了。
想拍動物、鳥類,就要比擬高速的快門,由于它們是不絕地在活動的。假如是拍這種車燈的軌跡,那么我們就需求用到三腳架和比擬慢的快門,讓相機的感光元件記載下車燈劃過的光芒。
三、感光度(ISO)
感光度又稱為ISO值,是指相機的感光元件對光芒感到的敏銳水平。
ISO越高,畫面越亮,然而畫質(zhì)會下降。ISO越低,畫面越暗,畫質(zhì)會變得精致。IOS在100-200的時候畫質(zhì)是較為精致的。晉升到800后就入手發(fā)生較為毛糙的噪點。不過現(xiàn)在后期軟件無比龐大,一般開到1600-3200左右的ISO都是能夠承受的,能夠經(jīng)過后期降噪技術喪失一些細節(jié)來下降噪點。
3. 攝影四個階段分別是
第一階段:技術發(fā)明期(1832-1895年)
1832年,比利時物理學家約瑟夫.普拉托和奧地利大學教授丹普弗爾利用“視象殘留”原理先后發(fā)明了“詭盤”,這種玩具由固定在一根軸上的兩塊圓形硬紙盤構成,在前面紙盤的圓周中間刻上一定數(shù)目的空格,后面紙盤上繪上一個個人的連續(xù)動作畫面,用手旋轉后面的紙盤,透過空格觀看,就使靜止的分解圖像產(chǎn)生了動感
1834年,英國人霍爾納發(fā)明“走馬盤”,這種“走馬盤”是在硬紙上畫有一連串的形象,他預示著未來影片的雛形。
1851年起,英國人阿歇爾、法國人杜波斯克等人經(jīng)過多次實驗,終于取得了使單張的靜止的照片拍攝變成了“活動照相”的拍攝的成功,即在短時間內(nèi),將一組連貫的動作姿態(tài),用逐張拍攝的方法分解性地拍攝出來。它的出現(xiàn)意味著直接拍攝活動形象有了可能。
1877年,埃米爾.雷諾改進“走馬盤”,制成“活動視鏡”,利用“深景“和”特寫”,可以使人看到活動的圖像。
1878年,英國攝影師愛德華·梅勃立奇用24架照相機連續(xù)攝影的方法,將奔馬飛馳的動態(tài)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現(xiàn)出來。在攝影史上完成了一次重大的飛躍,人類的第一個電影鏡頭就此產(chǎn)生。
1882年,法國生理學家馬萊發(fā)明了一種新型的攝影機,名叫“攝影槍”。用一架攝影槍取代了多架照相機拍攝的功能,并再現(xiàn)出更為流暢的分解動作。
1888年,馬萊和埃米爾.雷諾創(chuàng)造了“光學影戲機”,人們開始可以在幕布上看到幾分鐘的活動影戲,并利用幻燈拍攝了第一部動畫片。
1889年, 美國柯達公司創(chuàng)始人喬治·伊士曼制作成功電影軟片,從而革新了感光材料。
1891年愛迪生發(fā)明了35毫米的軟質(zhì)膠片,至此,電影攝影機發(fā)明和制作已趨于完成。
1892年,愛迪生發(fā)明“電影視鏡”,單個的觀眾可以透過電影視鏡箱體頂部裝有放大鏡的窺視窗口,來觀看箱體內(nèi)膠片上的活動電影畫面。
1894年,愛迪生使用了10臺電影視鏡在美國紐約進行了電影史上的首次商業(yè)演示。電影視鏡不僅標志了美國電影文化的誕生,而且對歐洲產(chǎn)生了重大的影響。
第二階段:無聲電影期(1895-1927年)
1895年,法國的盧米埃爾兄弟在愛迪生的 “電影視鏡”和他們自己研制的 “連續(xù)攝影機”的基礎上,研制成功了“活動電影機”?!盎顒与娪皺C”有攝影、放映和洗印等三種主要功能。它以每秒16畫格的速度拍攝和放映影片,圖像清晰穩(wěn)定。1895年3月22日,他們在巴黎法國科技大會上首放影片《盧米埃爾工廠的大門》獲得成功。同年12月28日,他們在巴黎的卡普辛路14號大咖啡館里,正式向社會公映了他們自己攝制的一批紀實短片,有《火車到站》、《水澆園丁》、《嬰兒的午餐》、《工廠的大門》等12部影片。盧米埃爾兄弟是第一個利用銀幕進行投射式放映電影的人。史學家們認為,盧米埃爾兄弟所拍攝和放映已經(jīng)脫離了實驗階段,因此,他們把1895年12月28日世界電影首次公映之日即定為電影誕生之時,盧米埃爾兄弟自然當之無愧地成為 “電影之父”,盧米埃爾創(chuàng)造了最早的新聞片、旅游片、紀錄片、喜劇片等影片樣式。
1896年,梅里愛對電影所需要的道具、特技、劇本、演技等關鍵因素進行改良,無聲電影正式起步。
1903年,鮑特在《火車大劫案》中第一次用14個場景來構成一部電影。
1912年,大衛(wèi).格里菲斯在《孤獨的別墅》中,創(chuàng)造了“平行蒙太奇”,標志著電影已完全擺脫了舞臺劇的束縛,電影的時空得到了極大的擴展。
1915年,格里菲斯拍攝出了世界電影史上的經(jīng)典無聲片《一個國家的誕生》,在1916年又拍攝了《黨同伐異》。這兩部被譽為電影藝術的典基之作,標志著電影成為藝術的起始,是美國電影史上的里程碑,是當時電影水平的最高境界,也是世界電影史上的兩部經(jīng)典之作。
同一時期美國喜劇電影大師查爾斯.卓別林橫空出世,創(chuàng)作了《親子尋仙記》、《大獨裁者》、《凡爾杜先生》、《摩登時代》和《淘金記》等經(jīng)典無聲電影。
1924年,謝爾蓋.愛森斯坦導演了第一部影片《罷工》,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了雜耍蒙太奇,把沙俄軍警屠殺工人鏡頭和屠殺牲畜的鏡頭組接在一起,使之交替出現(xiàn),造成了怵目驚心的隱喻。1925年,他導演了世界電影史上最杰出的史詩式的無聲片《戰(zhàn)艦波將金號》,成功地在影片里表現(xiàn)了俄國1905年革命。1927年,他還導演了《十月》。 愛森斯坦的貢獻在于對蒙太奇理論地闡述和藝術實踐,使之成為一個完整的美學體系。
第三階段:發(fā)展期(1927-1945年)
1927年是電影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一年。《爵士歌王》影片的誕生標志著有聲電影時代的來臨,同時也是電影走向成熟期的標志。聲音使電影由單純的視覺藝術,發(fā)展成視聽結合的銀幕藝術,實現(xiàn)了電影史上的一次革命,極大發(fā)展了電影的本性,為電影藝術開拓了新的天地。
1933年以后,由于技術的進步,電影制作中同期錄音得以改為后期錄音,電影攝影又變得靈活而富有生氣了。同時,蒙太奇理論和手法都有了較大的發(fā)展。
1935年,馬摩里安攝制了世界上第一部彩色故事片《浮華世界》。彩色電影的問世,標志著電影從誕生發(fā)展達到了完善成熟的發(fā)展時期,從此電影藝術進入了新的發(fā)展階段。
在這不到二十年的時間里,電影獲得了聲音和色彩,具備了電影藝術的一切必要的表現(xiàn)元素。人們對反對無聲電影的經(jīng)驗開始了總結,并且在運用音響和色彩方面,在探索電影形象表現(xiàn)潛力方面都展開了認真的研究和實驗。
第四階段:成熟期(1945至今)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后世界電影呈現(xiàn)多頭并進的曲折發(fā)展時期,電影也已在技術上達到了完善的地步,此后的技術發(fā)展不再對藝術表現(xiàn)有重大的影響。電影從此進入了在藝術上精益求精的階段,電影這時也不再是單純的娛樂品,而是一門具有極大的社會影響的藝術。
4. 攝影的四大條件是
1、一定的經(jīng)濟基礎:專業(yè)的攝影師一般會使用單反、微單等攝影器材,隨著攝影技術的不斷提高,對攝影器材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這些攝影器材都是不便宜的;
2、有興趣和熱情:人人都會拍照,但不是人人都能成為攝影師,一些微妙的攝影作品差異,就能影響攝影作品的整體品質(zhì)差異,所以攝影師需要反復地進行攝影練習,在多種細節(jié)上提高自己的攝影能力;
3、有一定的審美能力:學攝影需要有不錯的審美能力和構圖能力,這樣排出的照片才有美感;
4、要掌握攝影知識和技巧:各個角度的來拍攝大部分合理的照片,如果一個攝影師連快門、光圈、景深、白平衡都沒有概念的話是拍攝不出合理的照片的,所以了解攝影方面的相關書籍;
5、會各式各樣的拍攝:拍攝需要用到很多的輔助工具,如閃光燈、濾鏡、腳架,這些也需要攝影師能夠運用自如,反復的練習也肯定少不了的;
6、攝影師對圖像的構圖也是尤為的重要:要對構圖敏感,要有平衡感,攝影本來就是把美好事物剪裁下來的藝術,所以需要多看看大師們的攝影構圖,然后自己在模仿練習;
7、具有基本的攝影器材:如單反相機、卡片相機、微單相機、拍照手機;
8、有健康的身體:攝影一方面耗費精神和體力,一方面又占去了平時鍛煉的時間,所以需要好的身體;
9、有一定的電腦軟件使用能力:后期處理在攝影中非常重要,如果不會使用電腦專業(yè)修圖軟件,攝影是不完美的。
5. 攝影的四個階段
一天中太陽光的變化,以太陽在空中的位置不同,區(qū)分為四個時間階段攝影。
一是中午時間段攝影,太陽在正當空,就是頂光時間段攝影階段。適合拍攝高對比,情緒化題材的拍攝。
二是上午與下午時間段攝影。光影效果適中,拍攝題材眾多。
三是日出與日落的攝影黃金時間段攝影。是風光,人像等等題材攝影師,十分鐘愛的興奮創(chuàng)作時間段。
四是夜幕下的時間段攝影。適合拍攝星空題材,城市燈光夜景題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