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佳能鏡頭防抖和不防抖的區(qū)別
看您是否打算單獨買類似于85L、135L之類的人像頭。 如果有專用人像頭,可以考慮便攜買F4.0。 如果沒有的話,上F2.8是必然選擇。 個人認為100以上焦距,防抖是必須的,舒服很多。
2. 佳能機身防抖相機
在慢快門速度拍攝時差別很大,防抖功能明顯會提高拍攝清晰度和成功率,防抖功能在1/60秒以下速度時候就會體現(xiàn)出優(yōu)勢了,尤其此鏡頭最大光圈才是F4,光圈相對較小,慢快門使用的時候會比較多,這時候防抖就起很大作用了,建議購買使用防抖功能的鏡頭
3. 佳能鏡頭的防抖對視頻有用嗎
佳能r50相機防抖。
豎拍視頻自動縱向顯示 EOS R50還具備非常實用的短片數(shù)碼防抖功能,通過機身內的感應器可實現(xiàn)5軸方向的抖動檢測,并通過圖像處理方式有效補償畫面抖動。
短片數(shù)碼防抖功能開啟 短片數(shù)碼防抖功能關閉 這個功能對于Vlog用戶來說是非常實用的,畢竟小巧的EOS R50可以隨身攜帶,但體積較大的視頻穩(wěn)定器卻不方便。而在沒有穩(wěn)定器的情況下,僅靠EOS R50的視頻防抖功能,也可以輕松獲得畫面穩(wěn)定的視頻。
4. 佳能的鏡頭防抖優(yōu)缺點
以這樣的長焦鏡頭而言,如果不帶防抖,那么手持拍攝非常困難。尤其對于非專業(yè)人士來說,大多數(shù)場合下甚至是不可能的。所以如果你需要常常手持拍攝,那么防抖就是很必要的。反之如果你通常都上三腳架,那就無所謂了。
還有一個說法是防抖其實是增加了一組鏡片,多少會降低透光率從而影響畫質。反正canon在推出防抖鏡頭(如70-200/2.8IS)的時候老是聲稱這影響可以忽略不計,而在推出不防抖的鏡頭(如24-70II)的時候則說要避免影響畫質……對于這種無恥行徑大家可以鄙視一下。在我看來,對于業(yè)余用戶來說,防抖對于畫質的影響是根本看不出的。
5. 佳能鏡頭防抖與不防抖
佳能單反機身都沒有防抖,佳能防抖現(xiàn)在都是鏡頭實現(xiàn)的。 16-35也是沒防抖的,如果不上腳架,還是老老實實的保障安全快門速度吧。
6. 佳能鏡頭防抖和不防抖的區(qū)別是什么
18-55鏡頭是一種常見的相機鏡頭,通常包括VR防抖和非VR防抖兩種版本。二者的主要差別如下:
1. 防抖效果不同:VR防抖可以有效減少相機拍攝時的手持晃動,使得拍攝出來的照片更加清晰、穩(wěn)定。非VR防抖則無法實現(xiàn)這種效果,拍攝出來的照片可能會因為手持晃動而模糊不清。
2. 價格不同:VR防抖的18-55鏡頭相對于非VR防抖的價格要貴一些,因為它采用了更先進的防抖技術和部件。如果你需要更好的拍攝效果和穩(wěn)定性,那么VR防抖的18-55鏡頭是更好的選擇。
3. 重量和體積不同:VR防抖的18-55鏡頭通常比非VR防抖的18-55鏡頭要重一些,也比較大一些。這可能會對相機的攜帶和使用帶來一些不便,需要根據(jù)具體的應用場景進行選擇。
綜上所述,VR防抖的18-55鏡頭相對于非VR防抖的18-55鏡頭在防抖效果、價格、重量和體積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別。需要根據(jù)自己的需求和實際情況進行選擇。
7. 佳能鏡頭的防抖開關是哪個
首先,佳能70—200鏡頭上有關防抖的開關沒有兩個開關,只有一個三檔開關,打到off即為關閉。
其次,根據(jù)我做的實驗我認為關不關都行。上三腳架,鏡頭防抖打開影響不大,不必糾結。但像索尼的機身防抖一定要關閉。
8. 佳能 鏡頭防抖
鏡頭防抖就意味著可以用更慢的快門手持拍攝,比如佳能的防抖個人感覺能夠抵起碼兩檔快門。比如如果在某個場景用某個光圈,1/60秒可以拍攝,那么有防抖的鏡頭可能1/30就能拍攝。
鏡頭防抖可以給你兩個便利:
第一是在弱光下可以手持拍攝。比如你的光圈開到最大,還需要1/30秒甚至1/8秒的快門,那么如果沒有防抖,手持拍攝是完全不可能的。
第二是在我們必須要小光圈,但又不必拍攝運動目標的高速快門時,比如拍攝風景,我們通過防抖降低快門的方式來保障更小的光圈。否則為了光線充足,你就不得不加大光圈,降低景深。
鏡頭的防抖也有自己的問題,那就是防抖會降低畫質,因為防抖畢竟是一種修正,是不自然的。所以在進行有腳架的拍攝,如微距拍攝的時候,通常我們都會選擇關掉防抖。當然了。這種畫質上的折扣在以上兩種情況下和不用防抖所遭到的損失是微不足道的。
9. 佳能鏡頭防抖和不防抖的區(qū)別在哪
哈哈,IS是內對焦,是鏡頭指標不是機身指標,這倆公司產(chǎn)的鏡頭都是鏡頭防抖,在佳能機身上當然防抖。至于鏡頭防抖不防抖,看你拍啥主題用啥鏡頭,拍新聞,體育等及時性的東西有防抖當然好,大炮有防抖也便于手持,小鏡頭防抖有無無所謂,拍人文風景這些可以慢慢創(chuàng)作的也無所謂,只要你手穩(wě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