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過年燈籠繪畫
1.取一張A4紙,在紙的上方畫幾個懸掛的燈籠。
2.在紙的左下方畫一個站著的圓柱形的鞭炮。
3.在紙的右下方畫一個小朋友,手拿一根煙花,作點鞭炮的狀態(tài)。
4.最后涂上喜慶點的顏色。
2. 元旦燈籠繪畫
準備一張長方形的手工紙,將紙的上下兩邊分別折出2厘米左右的距離,展開手工紙;
接著每隔1厘米左右,用刀子在中間的區(qū)域裁出豎線;
用雙面膠將寬邊粘在一起,形成一個圓柱體,向下壓出燈籠的樣子;
準備一張長方形的手工紙,涂上膠棒粘在燈籠一端,用剪刀剪出細紙條;
然后在燈籠的上下兩端粘上等寬的紙條,準備一張小紙條,把兩端折一下;
最后涂上膠棒,粘在燈籠的另一端,將繩子綁在小紙條上即可。
3. 過年紅燈籠畫畫
元宵節(jié)打燈籠的習俗始于東漢時期,東漢明帝劉莊提倡佛教,聽說佛教有正月十五僧人觀佛舍利、點燈敬佛的做法,就命令這一天夜晚在皇宮和寺廟里點燈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掛燈。以后這種佛教禮儀節(jié)日逐漸形成民間盛大的節(jié)日。
該節(jié)經(jīng)歷了由宮廷到民間,由中原到全國的發(fā)展過程。唐開元年間,為了慶祝國泰民安,人們扎結花燈,借著閃爍不定的燈光,象征“彩龍兆祥,民阜國強”,花燈風氣從此廣為流行。
擴展資料:
中國的燈籠綜合了:繪畫藝術、 剪紙、 紙扎、刺縫等工藝,在中國古代制作的燈彩中,以 宮燈和 紗燈最為著名。 燈籠與中國人生活息息相連,廟宇中、客廳里,處處都有燈籠。仔細推算,中國有燈是秦漢以后的事,有 紙燈籠又是在東漢紙發(fā)明之后。
中國的燈籠,不僅是用以照明,它往往也是一種象徵, 吳敦厚說,他以前做新娘燈(即宮燈)就代表婚禮喜慶; 竹篾燈則告示這是喪葬場合;傘燈(字姓燈),因燈與丁語音相同,意味著人丁興旺。所以,過去每家都有字姓燈,懸掛在屋檐下和客廳中。今天迎神賽會上,神明的陣頭前仍有兩盞大燈籠,就是這種習俗的延續(xù)。
除了照明以外,燈籠還有其他意義。每年正月私塾(古代的學校)開學時,家長會為子女準備一盞燈籠,由老師點亮,象徵學生的前途一片光明,稱為「開燈」。后來就由此演變成元宵節(jié) 提燈籠的習俗。由于字音和「添丁」相近,所以燈籠也用來祈求生子。到了日據(jù)時代,愛國志士們在燈籠上繪制民間故事,教導子孫認識自己的文化,所以又具有薪火相傳的意義。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燈籠
4. 過年燈籠繪畫圖片大全
掛燈籠,放鞭炮,貼福字。這就是傳統(tǒng)的過年了?,F(xiàn)在的過年就是一個字——吃。讓爸媽給畫,現(xiàn)在小學生的作業(yè)那是給父母留的。經(jīng)常給小侄子畫,我都快成畫家了。
5. 過年燈籠繪畫圖片
首先準備一張畫畫紙,準備蠟筆或者彩先拿鉛筆輕輕的畫出新年快樂的空曠,畫一對小孩,兩個小孩中間畫上一個爆竹,一個小孩在點爆竹,一個小孩旁邊在畫個小狗,在畫一座房子畫上一紅燈籠,畫上一個雪人,畫上天空飄來的雪花,在這寫上福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