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巴納克攝影
1839年8月19 日法國畫家達蓋爾公布了他發(fā)明的“達蓋爾銀版攝影術”,于是世界上誕生了第一臺可攜式木箱照相機。
1841年光學家沃哥蘭德發(fā)明了第一臺全金屬機身的照相機。
該相機安裝了世界上第一只由數學計算設計出的、最大相孔徑為1:3.4的攝影鏡頭。
1845年德國人馮·馬騰斯發(fā)明了世界上第一臺可搖攝150°的轉機。
1849年戴維·布魯司特發(fā)明了立體照相機和雙鏡頭的立體觀片鏡。
1861年物理學家馬克斯威發(fā)明了世界上第一張彩色照片。
1866年德國化學家肖特與光學家阿具在蔡司公司發(fā)明了鋇冕光學玻璃,產生了正光攝影鏡頭,使攝影鏡頭的設計制造,得到迅速發(fā)展。
1888年美國柯達公司生產出了新型感光材料--柔軟、可卷繞的“膠卷”。
這是感光材料的一個飛躍。
同年,柯達公司發(fā)明了世界上第一臺安裝膠卷的可攜式方箱照相機。 1906年美國人喬治·希拉斯首次使用了閃光燈。1913年德國人奧斯卡·巴納克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臺135照相機。
2. 攝影師巴克
《午夜食人列車The Midnight Meat Train 》是由北村龍平執(zhí)導,布萊德利·庫珀、萊絲莉·比伯等出演的恐怖影片,影片根據克萊夫·巴克在1984年發(fā)表的同名驚悚短篇小說改編而成,講述了攝影師里昂·考夫曼在地鐵上尋找殺人惡魔的故事。于2008年8月1日在美國上映。Nori Sat? 1984年6月7日出生于 日本新潟縣,演員,代表作品 :The Midnight Meat Train (2008),Lost Serenade (2016) ,LoveDeath (2006)
3. 巴克攝影作品
野性的呼喚
Call of the Wild
簡體中文名: 野性的呼喚
導演: William A. Wellman
主演: Clark Gable / Loretta Young / Jack Oakie
巴克是一條圣伯納犬和牧羊犬混種的大狗,野性、靈敏。這是只狼性很重的狗,拉雪橇時盡職賣力,戰(zhàn)斗時機智勇猛。它本來在一個大法官家里過著優(yōu)裕的生活,它和孩子們一同散步,在水中嬉戲,冬天的時候它就坐在主人的爐火邊取暖。但是在1897年,人們在育空河發(fā)現了金礦, 在美國很快掀起了一股淘金熱。許多美國青年來到阿拉斯加這個冰雪世界,希望能淘到屬于自己的黃金。于是狗成了淘金旅途中不可缺少的伙伴和工具,他們需要像巴克這樣的狗。強壯的巴克被法官的園丁偷走,輾轉賣給郵局,又被送到阿拉斯加嚴寒地區(qū)去拉運送郵件的雪橇。
巴克最初被賣給兩個法裔加拿大人。這些被買來的狗不僅受到了冷酷的人類的虐待,他在那里學會了拉雪撬,在冰天雪地中日復一日地跋涉,他學全了偷食以慰饑腸,破冰取水解渴。而且狗之間為了爭奪狗群的領導權,也無時不在互相爭斗、殘殺。巴克還是天生的領導者,由于體力超群、機智勇敢,絕不愿久居人下。它覬覦領隊狗的位置,一面拉攏犬黨,充實自己的實力和政治資本,一面養(yǎng)精蓄銳,伺機而動。最后巴克終于擊敗領隊狗史必茲,成為新的領隊。它似乎很能發(fā)揮管理長才,恩威并使,把狗隊冶理得井然有序,使得每天的行程因而大增。巴克的世界里再也沒有憐憫和仁慈,它信奉的是很簡單的原則:殺,或是被殺;吃,或是被吃。捕獵與殺戮是為了果腹和自衛(wèi),就像呼吸那么必要和自然,絕對沒有錯與對的考慮。
他先后換過幾個主人,最后被約翰"索頓收留。那是在巴克被殘暴的主人哈爾打得遍體鱗傷、奄奄一息時,索頓救了他,并悉心為他療傷。在索頓的精心護理下,巴克恢復得很快,由此他們之間產生了真摯的感情。巴克對索頓非常忠誠,他兩次不顧生命危險救了索頓的命,不幸的是,在淘金的過程中,索頓被印第安人殺死??衽拢涂艘懒藥讉€印第安人,為主人報了仇。這時恩主已死,他覺得對這個人類社會已無所留戀。最終,他回應自身野性的呼喚,進入森林,從此與狼為伍,過著原始動物的生活。但他不忘舊誼,仍然定期到主人的葬身之處去憑吊。
精彩視點:這是一部根據美國著名自然主義小說家杰克"倫敦的探險小說《野性的呼喚》改編的電影。主要敘述一只強壯勇猛的狼狗巴克從人類文明社會回到狼群原始生活的過程。在此過程中,巴克表現出的極強的適應性正是電影的主題.影片主要通過巴克的視角來描寫和透視世界,敘事方法獨特,具有很強的視覺沖擊力。本片深受動物愛好者、尤其是狗的愛好者的推崇和喜愛,當年在美國創(chuàng)下了較高的票房收入,使本片的制片公司在幾年后又投資拍攝了它的續(xù)集。另外,本片的男主角是美國著名的個性帥哥魯特格爾"豪爾,相信他嫻熟的演技定不會讓廣大觀眾失望。
4. 巴納克相機
第一階段(1893年—1924年)
1839年法國畫家達蓋爾公布了他發(fā)明的“達蓋爾銀版攝影術”,于是世界上誕生了第一臺可攜式木箱照相機。 這一時期的相機在設計上來說,形態(tài)笨重,色彩單一,結構比較復雜,材質是用木頭制作而成。
第二階段(1925年—1953年)
1925年德國萊茨公司改進了巴納克照相機,生產出采用埃爾瑪鏡頭的平視取景的135照相機,命名為徠卡I型。徠卡135照相機便于攜帶和抓拍,對新聞攝影的發(fā)展和攝影的普及起了推動作用。
第三階段(1954年—1984年)
1954年德國阿克發(fā)公司生產出第一臺有鏡頭外測光功能的阿克發(fā)EE(電眼)型135平視取景照相機。從此,電子技術應用于照相機領域。
第四階段(1985 年以后迄今)
1985年2月和9月日本美能達公司生產由微型計算機控制的135單鏡頭反光AF照相機—美能達 X7000型、 X9000型照相機的問世,標志著照相機制作進入以電子技術為主導、并逐步智能化的階段。
5. 巴音布魯克攝影
從北往南方向:獨山子出發(fā),路標555公里處開始區(qū)間測速,車速不超70。路標566公里處移動測速,車速不超60或70。
進入獨庫公路山區(qū)無測速,注意安全行車就好,接近218國道路口的時候有兩個固定測速,車速不超40。
218國道到巴音布魯克暫時封路,218國道東行,鞏乃斯鄉(xiāng)鎮(zhèn)西段有固定測速,然后到火燒橋基本沒有,轉321省道一般30公里路標處有移動測速,注意測速不超80。
巴音布魯克鎮(zhèn)北兩公里處容易有移動測速,車速不超70。鎮(zhèn)北一公里處有固定測速,車速不超50。
過巴音布魯克然后山路基本無測速,過鐵力買提達坂到大龍池,交警會登記發(fā)放限速單,時間不準,按路標車速跑就可以,最高不超80。
快到庫車拜城路口位置時,會有移動測速,車速60保險一點,然后到庫車基本按路標車速行駛。
6. 巴納克攝影獎中國
照相機的發(fā)展史:
1550年,意大利的卡爾達諾將雙凸透鏡置于原來的針孔位置上,映像的效果比暗箱更為明亮清晰 。
1822年,法國的涅普斯在感光材料上制出了世界上第一張照片,但成像不太清晰,而且需要八個小時的曝光。1826年,他又在涂有感光性瀝青的錫基底版上,通過暗箱拍攝了一張照片。
1839年,法國的達蓋爾制成了第一臺實用的銀版照相機,它是由兩個木箱組成,把一個木箱插入另一個木箱中進行調焦,用鏡頭蓋作為快門,來控制長達三十分鐘的曝光時間,能拍攝出清晰的圖像。
1841年光學家沃哥蘭德發(fā)明了第一臺全金屬機身的照相機。該相機安裝了世界上第一只由數學計算設計出的、最大相孔徑為1:3.4的攝影鏡頭。
1845年德國人馮·馬騰斯發(fā)明了世界上第一臺可搖攝150°的轉機。1849年戴維·布魯司特發(fā)明了立體照相機和雙鏡頭的立體觀片鏡。1861年物理學家馬克斯威發(fā)明了世界上第一張彩色照片。
1860年,英國的薩頓設計出帶有可轉動的反光鏡取景器的原始的單鏡頭反光照相機;1862年,法國的德特里把兩只照相機疊在一起,一只取景,一只照相,構成了雙鏡頭照相機的原始形式;1880年,英國的貝克制成了雙鏡頭的反光照相機。
1866年德國化學家肖特與光學家阿具在蔡司公司發(fā)明了鋇冕光學玻璃,產生了正光攝影鏡頭,使攝影鏡頭的設計制造,得到迅速發(fā)展。
1888年美國柯達公司生產出了新型感光材料--柔軟、可卷繞的“膠卷”。這是感光材料的一個飛躍。同年,柯達公司發(fā)明了世界上第一臺安裝膠卷的可攜式方箱照相機。
1906年美國人喬治·希拉斯首次使用了閃光燈。1913年德國人奧斯卡·巴納克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臺135照相機。
從1839年至1924年這個照相機發(fā)展的第一階段中,同時還出現了一些新穎的鈕扣形、手槍形等照相機。
從1925年至1938年為照相機發(fā)展的第二階段。這段時間內,德國的萊茲(萊卡的前身)、祿來、蔡司等公司研制生產出了小體積、鋁合金機身等雙鏡頭及單鏡頭反光照相機。
1935年,德國出現了埃克薩克圖單鏡頭反光照相機,使調焦和更換鏡頭更加方便。為了使照相機曝光準確,1938年柯達照相機開始裝用硒光電池曝光表。
1947年,德國開始生產康泰克斯S型屋脊五棱鏡單鏡頭反光照相機,使取景器的像左右不再顛倒,并將俯視改為平視調焦和取景,使攝影更為方便。
1956年,聯(lián)邦德國首先制成自動控制曝光量的電眼照相機;1960年以后,照相機開始采用了電子技術,出現了多種自動曝光形式和電子程序快門;1975年以后,照相機的操作開始實現自動化。
1960年,賓得推出的PENTAX SP相機問世,開創(chuàng)了照相機TTL自動測光技術。
1971年,賓得公司的SMC鍍膜技術申請了專利,并應用SMC技術開發(fā)生產出了SMC鏡頭,使得鏡頭在色彩還原和亮度以及消除眩光和鬼影兩方面都得到極大改善,從而顯著提高了鏡頭品質.
1969年,CCD芯片作為相機感光材料在美國的阿波羅登月飛船上搭載的照相機中得到應用,為照相感光材料電子化,打下技術基礎。
1981年,索尼公司經過多年研究,生產出了世界第一款采用CCD電子傳感器做感光材料的攝像機,為電子傳感器替代膠片打下基礎。
緊跟其后,松下、Copal、富士、以及美國、歐洲的一些電子芯片制造商都投入了CCD芯片的技術研發(fā),為數碼相機的發(fā)展打下技術基礎。1987年,采用CMOS芯片做感光材料的相機在卡西歐公司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