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北京滿族婚俗?
一、通媒。歷史上,滿族男孩在10歲以上就可以論定婚事,舉行婚禮。在整個過程中,仍多是男方主動選擇女方。男方在父母為兒子選定配偶目標后,即拜托媒婆與女方家長說合,女方若同意,由媒婆回復音信,之后互換門戶帖。
二、大定。選擇吉日,男家聚集宗族親友及新女婿前往女家問名,女家亦聚集親友相迎。男方坐到右位,由年長者致詞,表達欲聘之意。女家致謙詞表示感謝。新婿入拜女家神位,再拜女家諸親。最后,女家獻茶,主賓交換位置,設酒宴祝賀。
三、下茶禮。 下茶禮是在議定聘禮后,選擇日期男方前往女家行聘。聘禮的種類和多少依地位、貧富而異,一般有鞍馬、豬羊、錢財、首飾等。聘禮放在鋪紅氈的高桌上,抬送到女家,陳列于“萬字炕”的西炕祖先案前,兩親翁并跪,斟酒互遞祭祖,俗稱“換盅”。
四、開剪。開剪是指男方在迎娶前一個月,將結(jié)婚日子提前通知女方,叫做“送日子”。男方將給女方的彩布、衣物送往女家,叫做“送嫁妝”。并請一兒女雙全的有福之婦女為姑娘裁衣,叫做“開剪”。
五、打下處。女方家在正日子前一天,新娘向自家祖先行禮辭別,并叩拜“佛多媽媽”求她降福。然后由送親婦女陪同,親哥哥護送,乘坐彩車,送至事先選好的某親友家住宿,叫做“打下處”。下處一般選擇離男方家較近地方,又以看不見男家房屋為標準。
六、迎娶。迎娶是滿族婚俗中最重要的環(huán)節(jié)。滿族傳統(tǒng)婚禮一般是“三日婚”,頭一天叫“響棚”。這一天男家為參加婚禮的親友備宴,要在自家院內(nèi)用席或布搭棚。棚柱上多掛貼喜字、對聯(lián),男女老少齊幫忙。因這一天不僅要動鼓樂,還要搭灶、劈柴,所以叫“響棚”。第二天叫“演轎”,這一天要殺豬、跑油、擺桌。滿族的習俗是新郎騎馬,新娘坐矯。新郎和娶親人在這一天要跟隨鼓樂沿街演走。第三天才是拜堂成親,這一天要舉行一系列禮儀活動。
七、插車。新娘及送親隊伍在正日子早晨從“下處”出發(fā),要與迎親隊伍途中相遇,然后車、轎相交錯停下,由新娘哥哥將新娘從自家的車上抱到新郎迎親的花轎上,返回男方家。
八、憋性。也叫“勸性”。這是指迎、送親隊伍來到男方家的大門前,暫不讓新娘下喜轎,意思是扳一扳新娘當姑娘時的脾氣,使婚后的生活更美滿,憋性的時間不會太長。
九、邁火盆。 新娘下轎前換上帶來的“踩堂鞋”,蹬著小紅板凳走下喜轎,順著鋪好的紅氈走進院內(nèi)。新娘要跨過路上的一個火盆,象征婚后的日子紅紅火火。新郎在新娘下喜轎時,要象征性地向新娘虛射三箭,以驅(qū)逐新娘帶來的邪氣,也有人認為是舊時“搶婚”習俗的繼承。
十、坐帳。也稱“坐?!?。按照一些滿族老人的說法,早年滿族男子隨八旗軍外出作戰(zhàn),舉行婚禮時,多把新娘送到軍營里去成親,因此傳下這個習俗。所謂“帳”是在正房窗前臨時搭的,富裕人家用氈布,一般人家用席子。在坐帳結(jié)束前,由女性長輩給新娘開臉、梳頭。
十一、拜北斗。庭院里放著天地桌,桌上供著神位及供品。新郎、新娘拜天地,滿族叫“拜北斗”。滿族人認為,拜北斗就是拜長白山,就是拜祖先。
十二、回門?;楹笕?,新郎要陪新娘回娘家拜見長輩和親屬,稱為“回門”。一個月后,新媳婦要回娘家住一個月,叫做“住對月”。
滿族婚禮流程
滿族人很講究結(jié)婚禮儀的程序和進行流程的。他們注重禮節(jié),講究禮貌。所以結(jié)婚習俗禮節(jié)挺繁雜的。
問門戶
滿族女長大,開始聘婚,但婚姻不自主,完全由家長包辦。先是“年老為媒”,或“親友作伐”,議定婚姻。由男方托人到女方家說親,女家如有意,方可開列某旗某佐領下人及三代情況,還要寫清地址、功名、職業(yè)、屬象、生辰八字等,這叫“門戶帖”。由媒人黑轉(zhuǎn)交,男先于女,兩家借此了解對方家世等情況,其帖必壓置于家奉灶神前三日,這是古禮中問名之義,謂之“問門戶”。
相看
又稱“看門戶”。媒人為男女兩家提親后,雙方家長在媒人陪同下,分別到對方家中相看。一般是男家主婦先往看婦方,同意后再由女方家長往看男方,此為“明相”。男有“暗相“,由媒人將男女之一方安排在某處,再指給另一方家長看,有直接見面,相后是否同意通過媒人轉(zhuǎn)告對方。
合婚
“相看”后,如雙方同意,便開寫生辰等情況,雙方還要問卜確認屬上中下何等婚姻,并有叢老無妨克翁姑你母之相,這叫“合婚”。
放小定
又稱“下小茶”。議婚雙方“合婚”后均無異議,即由男方家長輩攜少量定禮送至女家。如女家收納并對來人以禮款待,即表示允婚。定婚物一般為簪環(huán)首飾、荷包、如意等(均為雙數(shù))。由放定人(婦女)給女方戴上。
放大定
又稱“下大茶”、“納聘”?!胺判《ā焙髷?shù)日,由媒人與男女兩家商定聘禮數(shù)目,然后男家擇吉日將聘禮送至女家。聘禮必備豬與酒。殷實之家要送雙豬雙酒,即兩口大豬,兩提酒(每提24公斤)。此豬稱為他哈豬,非為飼養(yǎng),而是女家在出嫁前,擇定時日,“跳神以志喜”之際,作為牲品,然后宰饗親朋鄰里?,F(xiàn)在,新賓地方的滿族放大定時也送他哈豬,但不用大豬,而是送小豬崽,女方家留之飼養(yǎng)。聘禮中還有如意和扁方、耳挖、耳鉗、排桿、壓髻針、翠花、戒子、手鐲、指套等首飾。
換盅
男家送聘禮至女家時,女家受之并將手飾等物品陳于祖先位前,兩親翁并跪,以盅斟酒互相遞換,然后醮祭,表示兩家正式定婚成為親家,亦有在訂親宴上,兩親翁于席間行換盅儀式的。
裝煙禮
裝煙是訂親女子在結(jié)婚前后給公婆和長輩往旱煙袋鍋里裝上煙草,并親自為其點燃,以示尊敬。有的是在“放小定”時,也有的是在“放大定”時。結(jié)婚的次日晨要給公婆裝煙。初次裝煙,長輩一般給“裝煙錢”。平時來貴客時,晚輩亦裝煙示敬。
拉單
由雙方父親擇吉日良辰下婚期。之前,女方向男方開列嫁妝衣物在紅箋上。男方按單購置結(jié)婚之物,并送至女家,待結(jié)婚時帶回。
開剪
男方按女方拉單所要之布匹,提前送到女方家。女方則將這些禮品陳列于祖宗案前,由長輩將布匹用剪刀剪開,之后由女方縫衣裳,俗稱“開剪”。
聘女開鎖
滿族兒童多經(jīng)祭神戴線鎖(索)于頸。女子在出嫁前須將幼時所戴之“鎖”摘下,其家要為之舉行摘鎖儀式和祭祀。用豬祭。領牲時須由待嫁之女親以水酒灌豬耳,并于摘鎖儀式中親向祖先神位叩頭行禮。此項儀式之費用一般由男家負擔,稱為“給開鎖銀”。
過柜箱
滿族結(jié)婚舉辦三天。第一天叫“過柜箱”,也有叫“柜箱日族鄭皮”的,俗稱“送嫁妝”。女方向男方送嫁妝,其中包括描金柜、衣物等。送嫁妝時離夫家近的抬著去,每一組為一臺。夫家遠的有數(shù)人去送嫁妝,也論臺,但不是抬著去而是乘車,只是快到夫家后再抬。富貴人家送嫁妝最多的24臺,嫁妝送至半路,男方派人來接,叫“接鞭”,送到夫家后,擺好,俗稱“亮嫁妝”。還要把新婦繡好的枕頭頂、幔帳腰等圖案用紅繩連掛在新房,以示女方闊氣和新娘子心靈手巧。
響棚
男方家這天要殺豬,在室外搭喜棚子,吹打起來,以使四鄰能知道這家開始操辦喜事,稱謂“響棚”。
掛彩子
嫁家以紅綢布或紅布懸兆差結(jié)自家大門門楣,藉以增添喜慶氣氛。男方家掛“硬彩子”,女方家掛“軟彩子”。所謂“硬彩子”,即于門首搭架,扎出重檐等樣式。下以兩根紅漆木柱支撐,謂之“彩墩”?!败洸首印眲t只在彩綢布后托以架,再于綢布兩端結(jié)成彩球?,F(xiàn)多以貼紅雙喜字代替。
插車
第二天,新娘在送親奶奶和諸親友的陪同下離家。臨走前,向祖先及佛托媽媽叩頭,祈禱保佑。新娘登彩車時,換去娘家鞋,換上踩堂鞋。雙方迎送親車午夜相向出發(fā),新娘胞兄或族兄同送親隊伍一起出發(fā),稱之“護送”。兩車相遇時,車轅相錯,由新夫兄從送親車中將新娘抱上迎新車,俗稱“插車”。
打下墅
又稱“打下處”。雙方將車趕到離夫家不遠的一處預先借好的房子,新婦和陪親先生在此暫信一宿,俗稱“打下墅”。也有許多新婦,此時認這家房東的老人為干爸、干媽。
親迎
婚禮正日,男家備喜轎彩車,新郎騎馬及父率本家親族、儐相、吹鼓手、儀仗等前往下墅迎新娘。在出發(fā)前還要“亮轎”,去時不空轎,轎里坐一小男孩叫“壓轎”。迎親隊伍的人數(shù)必須是單數(shù),以便回來時加上新娘成雙成對,以示吉利。
閉門禮
新婦在下墅處時并不立即梳妝,而是坐在炕上吃娘家給煮的雞蛋。炕上要放銅錢,這叫“壓炕錢”。男方花轎抬至下墅時,該家故意將大門關閉,娶親隊伍遂停于門外,由吹鼓手按女家所指曲牌吹打,同時男家主司迎親之人要向門內(nèi)作種種懇求之詞(早年用滿語),并遞“紅包”,女家隨即開門允其入內(nèi)。
拜妝披紅
入院后,前導儀仗列于門前兩側(cè),中鋪紅氈,新郞下馬于紅氈上給親友叩頭,稱為拜妝。親友受拜后,將所備之紅布或紅綢,俗稱“紅小布子”,披于新郞肩上,統(tǒng)稱“披紅”。如接紅布較多,則由儐相等人將其中一部分編為坎肩使新郞著之,余者馱于新郞所乘馬上。
蒙蓋頭
新郞進屋后,便有全科人給新婦梳妝,穿上紅棉襖,紅棉褲(不論冬夏),頭上蓋紅布,統(tǒng)稱“蒙蓋頭”。同時由主司高喊著,讓新郎拜女方父母,這叫“改口”。兩位老人也得給新郞饋贈禮品。這家還要在別的屋擺些糕點,讓新郞家的所有接親的人都吃幾口,這叫新郞“吃上馬飯”。之后,要新婦手抱銅鏡,由長兄抱入轎內(nèi)。迎親隊伍開始返程。
遮轎
轎往男家時,須有人持紅氈于旁跟隨。途中路過井、廟、墳墓等處,將紅氈遮住轎,謂避煞神之意。新娘下轎之際,亦用紅氈從側(cè)面遮擋,以防被“犯忌”之人所“沖”。
勸性
當車到新郎家門口時,男方暫不讓進,如在冬天,送一火盆給新婦取暖,少頃,開門放進,俗稱“勸性”。
射三箭
新娘未下轎時,新郎于院內(nèi)要連射三箭。弓、箭由司儀遞與新郞,射畢再由其接過。新郞搭上弓,向天射一支。司儀唱:“一射天狼!”向地射一支,司儀唱:“二射地妖!”向轎前射一支,司儀唱:“三射紅煞!”所用之箭為無鏇者,以免意外。
拜北斗
又稱“拜天地”。新娘由陪親婆扶下轎,蒙著“蓋頭”,胸前胸后掛銅鏡,腋下挾著麻桿,由司儀引領新娘沿所鋪紅氈走至院中預設天地桌前,與新郞同跪。司儀在一旁高唱:“一拜阿布凱恩都哩!”“二拜納丹屋什哈!”“三拜阿瑪和額娘,”“夫妻對拜”。此時鼓樂喧天,鞭炮齊鳴,新婚夫妻向北三叩首,謂在北斗七星前表態(tài)之意。
抱寶瓶
拜完北斗,由司儀將“寶瓶”遞于新娘抱入懷中。“寶瓶”一般為木制或錫制,其形有似花瓶,有似壺樣。過去瓶內(nèi)裝金銀錁子、制錢及“金銀米”(黃米和白米),現(xiàn)農(nóng)村有的寶瓶里裝大米和小米。瓶口覆紅綢布,以五色線扎之。此俗寓婚后多福多財之意。
坐賬
過去滿族有坐帳風俗。俗稱“坐?!?。事前在院內(nèi)搭一個帳篷,新婚夫妻要在帳篷內(nèi)住一、二宿。坐帳時,帳內(nèi)點兩根蠟燭,夫婦進入后禁止說話,一直坐到辰時,坐帳時,還由女察瑪用滿語致頌詞。有的新娘坐帳時,屁股下還坐把斧子,用墊子放在斧子上,寓意坐福。晚上,新郞身上背包,繞帳篷三圈,問“留不留宿啊?”新娘回答:留宿。如不答,新郞便要再繞三圈再問。此俗今已不見。但在農(nóng)村拜天地后,到幔帳里坐在斧子上表示一下的還有。
開臉
坐帳時要開臉,也有的在拜完天地后開臉。又稱“絞臉”。由一全科女人,用新鑷子和五色彩絲線為新娘拔去臉上的汗毛,同時開齊額發(fā)和鬢角,以標志此女已是成婚之人。
揭蓋頭
辰時,吹鼓手又開始吹打,鞭炮齊鳴,由新郎家的長輩全科女人端來紅糖水,讓新娘子喝下,意味著以后“嘴甜”。還把雞蛋煮熟,剝掉皮,給新娘子擦臉,意味著新娘子臉上今后不生麻子。之后,叫新郞上前,以秤桿或馬鞭子將新娘“蓋頭”挑下,拋于屋頂或帳篷頂。新郎揭蓋頭后,立即用手撫發(fā),象征“結(jié)發(fā)夫妻”。此時新郞新娘才能互相看到對方的模樣?,F(xiàn)在農(nóng)村揭蓋頭的儀式僅是一種形式。
合巹禮
滿語稱“阿察布密”,俗稱“飲交杯灑”。拜天地、坐帳一會后,進入婚禮廳。廳內(nèi)設一矮桌,上置酒壺和以紅繩相連的兩只酒杯;另設一桌陳羊烏叉(尾骨)連后腔,并熟肉絲兩碗,黃米飯兩碗,新郎、新娘至矮桌左右跪,由娶、送親婦女為之斟酒,兩人換飲交杯酒三次。再由男方族中一老者捧肉絲米飯各一碗至索倫桿前,祝誦吉語,或唱阿察布密歌,擲飯肉于屋頂或拋向四周,凡三次,新郞新娘亦于屋內(nèi)三嘗飯肉,仍由斟酒婦女喂之。儀式結(jié)束后,由女司儀將子孫餑餑煮熟,分給新郎新娘吃,但不吃盡。由一小童于窗外連向屋內(nèi)高聲問“生不生”,新郞需答“生”,以寓婚后能生兒育女。子孫餑餑略小于餃子,均為雙數(shù),一般為20個,由女方家做好送入男方家,同時送筷子和碗,稱“子孫筷”、“子孫碗”。
過火盆
新娘入洞房時,要從門前所設火盆上跨過。據(jù)說可使婚后生活過得紅火興旺。
過馬鞍子
亦稱“跨馬鞍子”。新娘入洞房時門檻上放置上馬鞍子,上覆紅氈,寓意平安。
拜席
合巹禮后,便開筵席,款待娘家客人,各桌都要安排幾個人陪吃。席間,在鼓樂吹奏下,新人雙雙敬酒,叫“拜席”。娘家人還要給廚師賞錢。將娘家客人送走后,其余參加婚禮的人才分批開始吃飯。陪娘家人吃飯叫“第一悠”,接著是“第二悠”,以此類推。悠少時新人給挨個敬酒,悠多時由司儀人給喊:“客人聽真,現(xiàn)在不一一敬酒了,新人給諸位三鞠躬!”以此拜席。
團圓飯
客人都走后,新郞全家人坐在一起進餐,叫吃團圓飯。
認宗
新娘入洞房后,脫下紅衣裳,換上彩色旗袍,頭戴宮花陪新郞向祖先磕頭,俗稱認宗。
望日頭
傍晚,由大姑姐或嬸婆、姨婆領新娘出外邊看日頭,寓意過日子火紅?;貋砗蟊讐K柴禾,俗稱“進門抱財”。進屋捅捅灶坑,意在“鍋底不倒風”。攪一攪水缸,意在“大發(fā)財源”。和弄和弄泔水缸,意在“養(yǎng)豬肥”。還有晚間“鬧洞房”、“吃五大碗”的風俗。
認大小
結(jié)婚后第一天,即婚禮第四天,新娘在新郞或小姑、婆家嫂子引領下至男家祖塋叩拜,并將裝好的煙袋點燃于墓前。事畢歸家時逆河水流向而返。如居處距祖塋較遠,亦可先于家內(nèi)祖先神位前行禮,事后再至祖塋補行。此禮也有在“回門”后進行的。拜祖后,新娘在新郞陪同下,雙手捧鑲好枕頭頂?shù)拈L方形枕頭,依次拜見長者、親友,俗稱“認大小”。
回門
結(jié)婚的第三天,新娘要領新郞回娘家,這叫“回門”?!盎亻T”之前,頭天晚上要倒“寶瓶”。此時新婚夫婦對坐炕上,以手拉衣服成兜狀,由親友家中一年長婦女將婚禮時新娘所抱“寶瓶”取來,向兩個衣襟內(nèi)左右各倒三下,接連三次,同時口念“一倒金、二倒銀、三倒兒女一大群”為祝愿之詞。倒畢,以瓶內(nèi)原裝之“金銀米”熬粥,稱“金銀米粥”,新婚夫妻食之?!盎亻T”時,凡打下墅的,要回去看望房東,不打下墅的直接回娘家。在時間上,回門必須帶日頭走,帶日頭回,不能起早貪晚。新郎要帶上四合禮品,以示對岳父岳母的敬重。到了第七天,新娘還要回趟娘家,可以住一宿,叫做“接七送八”。
住對月
到了一個月,新娘要回娘家住一個月,這叫“住對月”。從娘家回來要給婆家每人帶一雙新布鞋。
改鎖
結(jié)婚后,婆家要備兩頭豬,兩壇酒、兩斗黃米送媳婦回娘家祭佛托媽媽,將系在娘家索繩之上之彩線解下,拿回婆家系在索繩上,為“改鎖”。根據(jù)姓氏不同有的家在婚前,有的家在“回門”或“住對月”時,也有的在生育后進行“改鎖”。但許多貧者,無力改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