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的攝影藝術(shù)與繪畫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畫意攝影曾經(jīng)風靡各國,統(tǒng)治世界攝影沙龍長達30年之久。但是,就在畫意攝影不可一世、故步自封之時,歐洲攝影界卻孕育著一場“革命”,它的發(fā)起者是亨利?愛默森(HenryEmerson,1856~1936)。
一、《自然主義攝影》
正如一位作家所描寫的那樣:“仿佛是一枚炸彈落在一個茶話會上”。這個“茶話會”,就是魯賓遜及其同伴故步自封的世界。而這枚“炸彈”,就是愛默森的《自然主義攝影》。
愛默森1856年出生在古巴,母親是美國人,父親是英國人。他童年生活在美國,以后到了英國,他學習醫(yī)學并獲得醫(yī)生資格。
1882年,愛默森對攝影產(chǎn)生興趣,拍攝了許多樸素的照片:由薄霧、水光和平坦的地平線構(gòu)成的土地,漁夫、船夫、割蘆葦?shù)娜撕桶〉霓r(nóng)夫點綴其間。這些有關(guān)農(nóng)村風光和農(nóng)民生活的攝影作品,好像一股清新的空氣吹進了當時的攝影沙龍,受到人們的注意。此后,愛默森開始在英國各地活躍起來,成為攝影界的名人。
1886年,在攝影俱樂部的一次集會上,愛默森發(fā)表了題為《攝影是寫實的藝術(shù)》的演說,對畫意攝影進行了猛烈的抨擊。他把畫意攝影稱為“支離破碎”的拙劣手法,認為它全靠剪輯與合成來拼湊照片,題材陳舊且內(nèi)容空洞,使攝影完全淪為了繪畫的奴婢。他還認為,畫意攝影倡導人魯賓遜的著作,是“藝術(shù)方面謬論的集中表現(xiàn)”。
在1889年所寫的《自然主義攝影》一書中,愛默森倡導“自然主義”攝影。他認為沒有一種藝術(shù)可以像攝影那么精確、細致地反映自然。攝影是一門獨立的藝術(shù),攝影家模仿繪畫的題材和方法是不可取的。攝影應(yīng)回歸到自然中尋找靈感,以寫實的手法來表現(xiàn)自然美的形象,并通過構(gòu)圖、用光、聚焦等攝影手段來取得藝術(shù)效果,而不是運用疊放、拼接和翻拍的方法。
攝影還應(yīng)當與人的視覺相一致。愛默森是一位由醫(yī)生轉(zhuǎn)業(yè)的攝影家,他指出,在某一時間內(nèi),眼睛通常集中于景物的一個部位上。視覺里的景物,是中心部分清楚,邊緣部分模糊。因此,影像全部清晰是不符合科學的。讓某些物體清楚些,某些模糊些,效果將會更合乎自然,更接近于真實。
愛默森投下的這枚“炸彈”,從根本上動搖了畫意攝影,從而引起魯賓遜及其同伴的不滿。他們反駁說,愛默森絲毫想像力也沒有,“健康的眼睛永遠不會把景物的任何部分看成是虛的”,攝影也永遠不會合乎真正的自然。按地面景物曝光的底片,天空部分必然曝光過度,沒有層次。但是,將一張底片按天空曝光,另一張按地面的景物曝光,再將二者進行疊拼放大,所得結(jié)果會更接近于原來的景物。
這場自然主義攝影與畫意攝影的論戰(zhàn),進行了整整五年,雙方集中了最強的火力進行抨擊。
二、戲劇性的變化
奇怪的是,正當“革命”快要成功之時,愛默森卻突然退縮了。1891年,他在一本名為《自然主義攝影的滅亡》的小冊子中,全盤否定了自己原先的觀點和理論。他寫道:
我一度認為,像自然那樣真實的明暗度是可以獲得的,而且還可以通過顯影來任意加以改變。但是,這實際上是辦不到的。
愛默森戲劇性的變化,令所有人都始料未及。產(chǎn)生這種變化的原因,是由于他得知攝影有其固定的影調(diào)范圍,攝影者所能控制的限度是有限的。
后來的評論家這樣評論愛默森,說他的這一行動體現(xiàn)了他的誠實,因為藝術(shù)本來就不是自然的翻版。所以,他對攝影的貢獻并沒有因此而動搖。
愛默森第一個預(yù)見到攝影會成為一門獨立的藝術(shù),要求攝影探索自己的藝術(shù)語言,獲得真正藝術(shù)的尊嚴,從而使攝影擺脫了繪畫的束縛。作為根據(jù)攝影特性研究攝影美學的開拓者,他的攝影“紀實性”觀點,揭開了現(xiàn)代攝影的帷幕。
背景光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被攝者都與背景拉開一定的距離。由于光源的照明隨著距離的增加而明顯地減弱,而背景比被攝者距離光源更遠,所以背景的亮度要比被攝者暗許多。如果按被攝者的照明情況曝光的話,則背景就會顯得更暗了,結(jié)果是被攝者看起來如同融入黑暗的背景之中。如果攝影師不介意這種背景效果的話,當然也就用不著背景光了。但是如果要想把被攝者同背景區(qū)別開來的話,則有必要對背景進行單獨照明,于是就有了所謂的背景光。然而,背景光的運用要照顧到背景的色彩、距離和照明的角度等等,搞得不好就會弄巧成拙,因此,需要對背景光進行反復(fù)調(diào)整才能用得恰到好處。為了均勻地照明一個無縫的背景,有時會需要使用兩盞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