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動對焦的原理是什么
自動對焦是利用物體光反射的原理,將反射的光被相機上的傳感器CCD接受,通過計算機處理,帶動電動對焦裝置進行對焦的方式叫自動對焦。以下是我整理的自動對焦的原理解說分享,一起來看一下吧。
?
照相機的自動對焦是指根據(jù)被攝主體的距離,鏡頭自動移動完成調焦。第一臺自動調焦照相機是1977年生產的柯尼卡(Konica)C35AF型照相機。下面介紹紅外系統(tǒng)、聲納系統(tǒng)兩種主動調焦方式和對影系統(tǒng)、相位檢測系統(tǒng)兩種被動式調焦方式。
1.紅外系統(tǒng)紅外系統(tǒng)屬于主動式自動對焦方式,是通過紅外線發(fā)光二極管發(fā)射紅外線,到達被攝物后反射回來的紅外線被相應的光敏元件接收,測得被攝物與照相機之間的距離,完成調焦過程只需120毫秒。
紅外系統(tǒng)于1979年首先用于佳能AF35mm照相機上,目前它的使用最廣泛(特別是在“傻瓜”照相機上)。
紅外系統(tǒng)不僅能在黑暗中對焦,也能透過玻璃對焦,只要玻璃與鏡頭光軸不是呈90.直角,靶區(qū)小至1.5.(對影及聲納系統(tǒng)的靶區(qū)是垂直角11.、水平角14.)。
2.聲納系統(tǒng)聲納系統(tǒng)也屬主動式自動對焦,1978 年,美國寶麗來公司生產了第一架SX-70AF型一次成像照相機。該照相機的快門按下去一半接通電子觸發(fā)器時,聲納系統(tǒng)就能將按順序發(fā)出的四個音頻信號轉換成超聲波,然后根據(jù)超聲波抵達目標再返回照相機的時間來測定被攝物與照相機之間的距離。距離信號進入照相機的接收器,根據(jù)寄存器累計脈沖數(shù)值,使鏡頭調定在正確的對焦距離L,全過程約需60毫秒,對焦范圍為0.25-10m。該系統(tǒng)即使在黑夜也能準確測距調焦,但不能透過玻璃或水拍攝,有時近處的前景會影響對焦的精確度。
3.對影系統(tǒng)對影系統(tǒng)屬被動式對焦系統(tǒng),1977 年,美國好耐威爾(Honeywell)公司生產的微型光電自動調焦組件,首先用于柯尼卡C35AF照相機?;驹眍愃齐p影重合測距器,被攝對象通過照相機兩個測距窗后的反光鏡(一固定,一活動),將影子反射到機內的兩個光電感應體上,當兩個影子的反差完全一致時,輸出的信號最強,即完成調焦,全過程約需80毫秒。這種調焦方式調焦準確、耗能小,適用于一定的亮度和反差適中的景物,在逆光下效果較好。但這種自動調焦裝置也存在不足:弱光下或面對低反差景物時精度較低,面對形狀差不多的物體易導致調焦失誤,對焦窗沾上指印也會影響調焦的準確性,拍攝主體必須位于畫面正中,對焦以后不能隨意更改取景畫面,對動體的自動調焦能力較差。
自動對焦的原理
利用物體光反射的原理,將反射的光被相機上的傳感器CCD接受,通過計算機處理,帶動電動對焦裝置進行對焦的方式叫自動對焦.多分為二類:
1.主動式:相機上的紅外線發(fā)生器、超聲波發(fā)生器發(fā)出紅外光或超聲波到被攝體。相機上的接受器接受反射回來的紅外光或超聲波進行對焦,其光學原理類似三角測距對焦法.主動式中又有能量法,用于低檔普及型相機的自動對焦,廣泛用于各種平視取景相機.主動式對焦對斜面,光滑面對焦困難.對亮度大,遠距離的被攝體對焦困難.這是由于發(fā)出的光被反射到其它方向,或達不到被攝體所至.主動式由于是相機主動發(fā)出光或波,所以可以在低反差、弱光線下對焦.對細線條的被攝體,對動體都能自動對焦.缺點是當被攝體能吸收光或波時對焦困難,還會被玻璃反射故透過玻璃對焦困難。
2.被動式:即直接接收分析來自景物自身的反光,進行自動對焦的方式.這種自動對焦方式的`優(yōu)點是;自身不要發(fā)射系統(tǒng),因而耗能少,有利于小型化.對具有一定亮度的被攝體能理想的自動對焦,在逆光下也能良好的對焦.對遠處亮度大的物體能自動對焦。能透過玻璃對焦.但缺點是對細線條的被攝體自動對焦較困難.在低反差,弱光下的對焦困難.對動體自動對焦能力差.對含偏光的被攝體自動對焦能力差.黑色物體或鏡面的對焦能力差。
主動、被動式自動對焦方式各有千秋,好在一般單反照相機上都有二種自動對焦方式,可以互補使用,自動切換,發(fā)揮其強項,克服其弱點.單反相機上多使用被動式對焦方式,所以其對焦受最大光圈數(shù)的限制.光圈小于F8時自動對焦困難.為此,大多數(shù)單反相機都有自動對焦輔助光(Autofocus aidlights)發(fā)射器發(fā)射帶紅外帶條紋的光束,幫助對不同質地的被攝體自動對焦。在光線足夠亮時這些輔助光是不工作的。使用時需要注意的是;由于主動式的發(fā)射窗在相機的右邊,所以在握相機時不要讓手擋住發(fā)射窗.擋住發(fā)射窗時對不上焦.專業(yè)相機機身上沒有發(fā)射輔助光的發(fā)射窗,只有裝上閃光燈,利用燈上的發(fā)射窗發(fā)射輔助光進行主動對焦。
AF是什么意思?
自動對焦(AUTO FOCUS).
多用于數(shù)碼相機相關功能的描述.
通過反光鏡和機械設備自動調整焦距使拍攝的物體獲得清晰的圖像.
自動對焦(AUTO FOCUS)
AF對焦 AF focus
什么是自動對焦? 『AF』又代表了什么意思? 相機如何才有AF功能?『AF』系 Automatic Focus 自動對焦的英文縮寫,泛指相機以特定區(qū)域(一般指中央,但現(xiàn)在的系統(tǒng)已經可以指定在觀景窗內看到的任何一點角落),進行測距、進而調整鏡頭中鏡片形成焦點,使照相機內的影像看起來清晰之設計;相對于 MF 手動對焦,AF 已經成為現(xiàn)代相機科技的標準用語。
為什么相機采用了自動對焦系統(tǒng)後還需要等待的時間呢?比起純手動對焦,AF對焦分為被動式和主動式兩種。Mr.OH!簡述這兩種設計的原理,以下將闡明 AF 系統(tǒng)的開發(fā)過程。被動式自動對焦系統(tǒng)的基本原理是比較被攝物體的相位或分析其反差;主動式自動對焦系統(tǒng)是在曝光前由相機發(fā)射出一束紅外線或超音波,遇到物體後反射回來,再由相機讀取,并據(jù)此控制鏡頭的移動。
AF 自動對焦技術的影響
從傻瓜相機時代開始,你只要輕輕地半按相機快門,等候熟悉的『嗶』聲響起,再一路將快門推到底!『喀插』一聲,拍照就算完成了。這是攝影玩家再熟悉不過的全自動攝影流程,也是俗稱的傻瓜攝影技術。為了達到自動對焦的目的,背後科技發(fā)長達了40年努力。今日我們可以輕松擁有相機,EASY地按下快門拍照,也是這過去40年的努力讓專業(yè)照相機大幅度平民化,走入大眾的生活總結。
早期號稱『自動對焦』的相機擁有4個對焦點,加上這類相機常用廣角鏡頭,景深本來都很大,因而基本上都能獲得足夠的清晰度。但是,要相機精確地對焦在被攝物體的平面上,只能靠運氣。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只能滿足于對焦在景深范圍之內。較新式的鏡間快門相機,通常有多于4個(有的多至8個以上)的對焦點,相對地取得較佳畫面清晰度的可能性也越大。
AF 自動對焦技術的發(fā)展起源
時光倒流,同學會發(fā)現(xiàn)手動照相技術十分復雜,必須仰賴人工測光、手動對焦、自助卷片等等,大量使用人力的結果,往往也容易出錯。特別是重要的場景,一旦錯過就無法重來,所以攝影師的素質成為這個時期拍照成功與否的重要因素。隨著50、60年代大幅度機械自動化的發(fā)展,越來越多人相信自動化是未來世界的指標。先一步完成的自動測光技術和電動卷片機,充分說明了攝影技術確實有可能邁向自動化,而其中最為關鍵的部分,也是決定拍照的速率決定步驟的重點『自動對焦系統(tǒng)』,也成為當時各家相機制造商的指標研發(fā)項目。
全世界第一臺AF 35mm相機Konica C35 AF
照相機自動對焦系統(tǒng)的可以追溯到60年代。1963年,Canon公司曾在西德的科隆博覽會(Photokina)上展出一架具有自動對能力的照相機原型,這個時期的 AF 技術仍相當原始,雖然 AE 自動曝光技術已經逐步成熟,但對焦能力還是不良。1974年,Nikon公司也推出了一款具備自動對焦能力的原型機;但其設計仍十分仰賴機械結構,體積大、反應慢是最大的缺點。一直到1975年,美國Honeywell公司才發(fā)表了具有實用價值的自動對焦元件 VISITRonIC AUTOMATIC FOCUSING SYSTEM,又稱為 VAF系統(tǒng)。很可惜,美國的創(chuàng)舉到最後卻反而為日本的相機工業(yè)帶來革命,1977年日本小西六寫真工業(yè)公司,也就是後來 Konica 柯尼卡有限公司的前身,向美國購買了這套系統(tǒng)改良專利權,而于同年11月制作出了世界上第一架自動對焦照相機 柯尼卡 C35 AF,成為世界上第一款有自動對焦能力的相機。
愛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