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遠鏡兩邊視鏡怎么調到一樣清楚
望遠鏡分為兩種調焦方式,中調和雙調。
中調式望遠鏡,正規(guī)的都帶有視力補償。也就是右目鏡可以轉動。
調節(jié)方法如下:
一:找一個目標,用左眼看,右眼閉上,調焦到最清楚。
二:還是看這個目標,用右眼看,轉動右目鏡的視力補償到清楚。
以后你看其它地方就只需要調焦就行了。
天文望遠鏡 校正光軸的方法
1、調節(jié)光軸必須進行充分的熱平衡:以前我從沒有像今天這樣體會到熱平衡的重要。今天天還沒有完全黑,看到地平30度左右木星很亮,于是抬出210進行觀測。從來沒有看到如此差的木星,基本上和一個刺猬球一樣,差不多就是一個虛焦狀態(tài),云帶只能看到最濃的那條,而且還時隱時現,沒有任何細節(jié)可言。仔細分析了一下,第一個原因是木星太低,氣流影響大,第二個原因是光軸可能不準,造成口徑縮水,銳度下降,第三個原因,就是沒有做熱平衡。為了確認這一點,我拿出來TMB115又看了一下,雖然沒有木星在天頂那么壯觀,但是至少可以清晰對焦。對比之后,210確實不應該有這么差的表現,看來最主要的原因還是熱平衡的問題。
今天的天氣涼,風也比較大,加上210開放式的鏡筒,熱平衡倒也快,熱平衡前,星點散焦的衍射圈呈五星狀,根本沒法看出同心圓情況,半個小時后基本上衍射圈就比較穩(wěn)定了,但是只能看出內圈和外圈。熱平衡做的越徹底,衍射圈越穩(wěn)定,對光軸的調節(jié)越有利。在熱平衡的開始半個小時,我勉強可以做到200倍下分辨出衍射圈,400倍下無法調節(jié)。不過隨著我不斷的折騰,最后鏡子熱平衡做的應該說還是比較充分的,因此在最后階段取得了調節(jié)的勝利。
2、選擇好的目標:從前為了圖省事,都是用地面的燈光調節(jié)。但是即使是幾公里外的燈光,在望遠鏡的高倍下,仍可以看出細節(jié)來,因此這種做法非常不可取。上次我的210就是借助我能找到最遠的地面燈光調節(jié)的,當時衍射圈已經非常規(guī)則,但是今天一看真正的星點,明顯的看出不是同心,這也說明如果不是非常完美的地面光源,就一定要選擇真正的星點,否則只能越調越差。
對星點選擇也有講究。通過我的反復對比發(fā)現,亮星是不合適的,亮星的衍射圈的跳動會更加明顯,非常不利于辨別,效果最好的應當是肉眼依稀可見,尋星鏡中亮度適中,無毛刺的星體。這種星體在高倍下衍射環(huán)會比較暗弱,但是相對穩(wěn)定得多,有利于辨別調整。
3、準確的區(qū)分出位置:折返通常都是三個或者是三組螺絲調節(jié)副鏡位置。使用90度天頂,目鏡中的成像是“上下不變,左右顛倒”,如目鏡中看到的左側,實際上是主鏡的右側,目鏡中的上就是主鏡的上部,目鏡中的左上,就是主鏡的右上部,其它依此類推。掌握這個規(guī)律后,你就可以知道如何根據衍射環(huán)該調節(jié)三個螺絲,,完全可以實現一個人自行調節(jié)。因此以后再也不用求我們家掌柜子跟我一起弄了,人多手雜,一個人想怎么干怎么干。
4、光軸調節(jié)的手法:前面的3項準備工作都做充分了,就要進行最重要的一步,光軸調節(jié)。調節(jié)前要確保三個螺絲全部都是擰緊狀態(tài)的,否則即使你最終調節(jié)好了,但是螺絲不緊,造成了光軸的穩(wěn)定性降低,微小的振動就會移位,因此必須在三顆螺絲全部是擰緊狀態(tài)下進行調節(jié)。其實原理非常簡單,這三顆螺絲相互聯(lián)系,當你松A,緊B和C后,A仍然是緊的,因此整個調節(jié)過程中始終保持三個螺絲都是在擰緊的狀態(tài)。
折返的調節(jié)一般是焦點內調節(jié)的效果比焦點外調節(jié)好。焦點內調節(jié)的規(guī)律是,衍射圈肥的那一邊(注意第三條說的上下左右)松,瘦的那邊緊,一般都是先松應該松的那一邊,然后再做該緊的另一邊。
舉例:目鏡中衍射圈左面肥,那么對應副鏡就是應該松右面的螺絲。如果右面正好有一顆螺絲,則沒有問題;如果沒有羅斯,那這一邊的對面肯定有一顆螺絲,因此就是先松其他的兩顆螺絲,再緊對面的一顆螺絲。原則上是松多少緊多少,具體幅度根據情況,原則上是不能急于求成,一點一點來,始終保持三顆螺絲的緊張狀態(tài)。掌握好方法后,很快就能得到要領。
5、找一個好的目鏡:一個視場平、邊緣好的目鏡在調節(jié)中也會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我今天的調節(jié)中我也深深地體會到,目鏡中心的衍射圈變形情況其實和邊緣是不一樣的,越靠邊變形越大,明明調節(jié)規(guī)則了,但是由于目鏡帶來的像差就會給你很大的誤導,這時一個好的目鏡就會省卻你很多麻煩。如果目鏡素質一般,那么調節(jié)過程中盡量使目標始終處于目鏡視場的中心位置,這時候反應的圖像是最真實的。個人感覺阿貝爾無畸變目鏡,也就是我們常說的OR目鏡最適合光軸調節(jié),好處是無變形,但是缺點是視場窄,不利于在經委臺高倍調節(jié),因為目標容易丟失。
6、倍數選擇:選擇倍數也很重要,記得一個國外教人調節(jié)光軸的文章,C8要上到800倍進行調節(jié),通過這么長時間的實踐,感覺基本不可行。理論上說,當然是倍數越高,光軸越精確,但是上到800倍,那怕是600倍需要的支持因素太多了,比如SEEING,支架的穩(wěn)定性,自動跟蹤等,這些都是影響上到高倍的因素。對我的210,實際使用中不會超過200倍,因此首先要保證200倍下衍射圈完美,如果可能的話,對倍數進行翻倍也就是400倍,主要目的不是為了調節(jié),更多的是驗證衍射圈的規(guī)則性,確保200倍下的完美表現。至于其他型號的鏡子,我的建議就是在常用的最高倍下調節(jié),然后翻倍驗證即可保證目視的精度。我今天使用ZOOM在600倍下測試恒星星點,但是衍射圈跳動太厲害,但是從偶爾穩(wěn)定的衍射圈來看,基本規(guī)則,因此我確定我的光軸已經接近精確了。
7、衍射圈的大小選擇:散焦后出現的衍射圈,大小選擇也是經驗。一般來說,衍射圈越小,精度越高,也越容易看出不規(guī)則性,但是,衍射圈越小,受SEEING的影響越大,衍射圈越不穩(wěn)定;另一方面,同樣的衍射圈大小,倍數越高,越不穩(wěn)定。因此一般在較低倍數下使用較小的衍射圈,倍數高了以后,就盡量放大衍射圈,使能夠穩(wěn)定在可以辨別的狀態(tài)就可以了。
另外,調節(jié)光軸需要耐心,除了標準的反射有可以調節(jié)光軸的工具外,折反射一般都沒有專門的工具,即使有價格也是非常昂貴的。既然決定要玩帶“反”字頭的鏡子,光軸調節(jié)還是需要掌握好的,否則對鏡子的口徑絕對是一個浪費,真的不如玩折射。從今天晚上我又再次深刻的體會到,折射仍然有其不可動搖的地位,115和210根本不存在什么可替代性,一句話,一個都不能少。。。。。。打字很累啊,望采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