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各種單反鏡頭的區(qū)別
不同品牌的單反相機,鏡頭卡口是不同的,是不能通用的。也有例外的,比如富士和柯達的單反相機就是F卡口的,可以和尼康的鏡頭通用。不過市面上有轉接環(huán)賣,可以通過轉接環(huán)將不同品牌的鏡頭安裝到不同品牌的機身上。不過會有一些功能無法使用,比如光圈調節(jié),自動對焦等。
2. 各種單反鏡頭的區(qū)別圖片
佳能鏡頭STM與USM在馬達、對焦技術、對焦方式三個方面有所區(qū)別。
詳細解釋:
1、在馬達上:
STM是Stepping Motor, 步進馬達,本質上是機械馬達。
而USM是Ultra Sonic Motor, 超聲波馬達, 對焦寧靜, 快速,。
2、在對焦技術上:
佳能STM鏡頭是佳能最新使用的一種對焦技術,相比佳能USM鏡頭來說,STM鏡頭不僅適合拍攝靜態(tài)圖像,而且還更適合使用鏡頭拍攝動態(tài)視頻,在拍攝視頻的時候可以完成連續(xù)自動對焦。
3、在對焦方式上:
STM鏡頭使用了電子控制對焦環(huán),在使用手動對焦的時候可以得到更準確順暢的對焦效果,可以說STM鏡頭是為了視頻而優(yōu)化的;
而USM鏡頭是使用的超聲波對焦,對焦速度更快,和佳能STM鏡頭算是平行關系。
擴展資料:
兩者區(qū)別的詳細解釋:
1、STM步進馬達,是佳能機械馬達的縮寫,對焦聲音比USM聲音響一點,特別是我在50mm F1.8上面聽到的對焦聲音我以為鏡頭出問題了,在定焦上面聲音會更響一些。
成本低廉的STM馬達更多的搭載在各種套機頭以及小光圈的定焦鏡頭上面。
2、USM是佳能超聲波馬達的縮寫,有著對焦速度快、對焦聲音相對小一些的優(yōu)勢!不過,也稱之為土豪馬達。
為什么這么講呢?因為佳能區(qū)分的很清楚,只有“L”系列上面最常見USM馬達,或者在高價格的鏡頭上才會搭載USM,充分的顯示了一分價錢一分貨的道理。
3. 單反鏡頭有哪幾種
55mm,105mm,135mm等等說的是鏡頭的焦距。
數字越小越趨近于廣角。
數字越大越趨近于長焦距。
一般拍照主要看我們拍什么。
如果鏡頭不變就是定焦。
如果鏡頭可變就是變焦鏡頭。
如果我們就是旅游拍一怕風景,最好選擇變焦鏡頭28至280全有了。
如果專業(yè)的化就多預備幾個鏡頭。
55--280的長焦鏡頭可以拍攝百米以外的人或物,55mm的中焦鏡頭專門拍攝眼前的人和物,也可以拍攝風景。
18--55的廣角鏡頭或微距鏡頭是專門拍攝眼前高大建筑物的全景或花卉的特寫鏡頭的。
4. 各種單反鏡頭的區(qū)別在哪
18-55mm和15-45mm的鏡頭的區(qū)別主要體現(xiàn)在長焦和廣角端,簡單說就是15-45更輕更小更注重廣角,18-55對焦和遠攝更好。
在廣角端的區(qū)別:
1、在廣角端15mm和18mm的視角相差較為明顯。雖然15mm相對于18mm只差3MM,但這3MM焦距在視角上寬了不是一星半點,而是質的差距。
2、超廣角端相差1個mm視角上都給人視覺巨大的不同,注意在全畫幅單反上廣角端能發(fā)揮到極致(非全副單反需要X1.5,15MMX1.5焦距變?yōu)?2.5MM焦距了),拍出有震撼感的片子。
3、更注重廣角不僅是廣角端從18降到15,而且在實際表現(xiàn)上也是廣角端成像更好。
4、佳能EF-M 15-45mm f/3.5-6.3 IS STM是佳能為微單推出的偏風光旅游頭,其特點是重量更輕,廣角端更廣(達到等效24MM),鏡頭在廣角端畫質較為出色,長焦端稍微有些欠缺。
5、相對于綜合性能為特點的18-55mm頭,在風光片的表現(xiàn)上要好過18-55mm。
在長焦上的區(qū)別:
1、佳能EF-M 18-55mm f/3.5-5.6 IS STM對焦鏡片的驅動采用了STM步進馬達,實現(xiàn)了安靜流暢的自動對焦驅動,自動對焦更為迅速。
2、最大放大倍率約0.25倍(遠攝端)擅長拍攝小型靜物的特寫。
5. 單反相機的鏡頭種類
你說的都是鏡頭的焦距。焦距不同拍攝的視角范圍就不同。焦距越長,視角越小。15~55mm是變焦鏡頭,拍攝視角范圍可調節(jié)。135mm和200mm都是定焦鏡頭。一個屬于中長焦,一個屬于長焦。鏡頭除了焦距外,另一個很重要的參數就是最大光圈。光圈是用F標識的。光圈越大的鏡頭越好。 最后,全畫幅鏡頭裝在半畫幅機身上是有一個轉換系數,尼康相機是1.5倍。比如一只50mm的鏡頭裝在D90等APS-C的半畫幅機身上焦距視角就相當于75mm鏡頭的視角。如果這只50mm鏡頭裝在D3這種FX全畫幅機身上就是50mm視角。
6. 單反各種鏡頭的作用
濾鏡主要是用來實現(xiàn)圖像的各種特殊效果。用來使圖像取得最佳藝術效果。 下面是各種濾鏡的作用:
1、天光鏡。吸收紫外線,全天候適用。室外攝影時可減少日光下由散射光引起的陰影部分偏藍現(xiàn)象,保持自然色彩。同時作為保護鏡頭之用。
2、紅鏡。吸收藍光,可產生浪漫的天空效果或白天拍攝類似月夜的效果,并有吸收紫外線的功能。拍攝時一般需增加曝光三級,具體需根據拍攝要求及濾鏡深淺程度靈活掌握。此鏡一般用于黑白照片,也可用于彩色攝影。
3、橙鏡。吸收藍、綠光,通過黃、橙、紅,即波長大約在560-700nm區(qū)間可以通過。可加深藍色影調,增強景物反差效果。
4、黃鏡。用于所有黑白片。能準確地校正全色片在室外攝影中的影調,使藍天或樹木與白云間產生更大的反差。在彩色攝影中可作為特殊效果濾光鏡。
5、灰鏡。在可見光范圍內有一致的吸收特性。起阻光作用,沒有任何色彩改變。是一種常用的調節(jié)光亮的濾光鏡。
6、雷登80。該鏡系色溫轉換濾光鏡,分A、B、C,雷登80A可將色溫由3200K升至5500K,使用該鏡可將日光型膠片適用于人工光源。
7、雷登81。雷登81系暖調光平衡濾光鏡,分A、B、C,其顏色為淺淡的琥珀色,可以輕微調正所攝畫面中的偏藍傾向,以求真實的色彩還原。在實際使用中,以雷登81C為多。
7. 各種單反鏡頭的區(qū)別是什么
一、單反鏡頭和電影鏡頭的最大的區(qū)別就在于電影鏡頭沒有呼吸,單反鏡頭往往會有很大的呼吸效應。
什么是呼吸效應,呼吸效應,就是鏡頭在對焦時候,因為焦點變化引起的焦距的變化。使得圖像產生變大或變小的效應。在固定圖像拍攝的時候,沒有人去注意這種效應,只求在焦點的圖像清晰即可。而電影是一個動態(tài)的畫面,畫面不僅有平面的兩個維度,還有一個時間的第三個維度。因此,當拍攝一個人從遠處走向近處的時候,焦點需要連續(xù)的跟著這個人進行變化,當這個變化引起了構圖的變化??粗筒荒敲戳钊耸娣恕?/p>
二、電影鏡頭一般要求像場更加均勻。暗角更小。電影最后投射到的屏幕是非常巨大的,當邊緣暗角過于明顯,會影響觀影效果。
三、邊緣分辨率和中心分辨率更加一致。攝影鏡頭因為成本的問題,對這些考慮相對有所舍棄。很多攝影鏡頭中心的分辨率很高,邊緣的分辨率則很低。畢竟在一個照片上,我們關心的,視覺焦點絕大部分在中間點。而電影因為需要表達故事的內容和故事需要,有時候重心點不在中間,而在邊緣,慢慢移動到中間,如果,這時候邊緣的人影模模糊糊,而移動到中間時候又變的無比銳利,這種效果會讓電影感覺很不舒服。
四、電影鏡頭的光圈一般用無極光圈,這樣可以通過光圈的變化,讓光影產生一種流暢的漸變明暗的效果。而攝影鏡頭以前為了控制準確的曝光,往往,使用定位嗑蹦,鎖定一定大小的光圈,使得拍照的光圈與攝影速度進行等效的匹配。而這往往影響電影效果的處理。
五、電影鏡頭的光圈往往采用T值,T值代表的實際通光量大小。比如同樣的光圈,不同的焦段的鏡頭,最后曝光的速度不一樣,而電影鏡頭的T值,基本上可以保證,不同焦段的鏡頭同T值曝光速度基本相同
六、攝影鏡頭里有自動光圈功能,而電影鏡頭里沒有自動光圈功能。也就是,電影鏡頭光圈值在那里,鏡頭的通光就在那里。而攝影鏡頭平時光圈一般都停留在最大光圈的狀態(tài)下,只是在一按下快門,或者按下景深預測妞后,才將光圈縮小到設定的大小。
七、其他的還有些小的并不明顯的功能,比如電影鏡頭有后焦校準鏡片。即調整后焦校準鏡片,來校準鏡頭焦距。
由于以上的幾個因素,所以形成了電影和攝影對鏡頭的不同的要求。所以在設計電影鏡頭的時候,需要根據這些要求,對攝影鏡頭進行電影標準的改造。
謝謝關注我的今日頭條
8. 單反相機鏡頭區(qū)別
二者的區(qū)別主要是望遠鏡只能肉眼看到 相機鏡頭可以拍照成像到底片上(相機鏡頭不能直接用肉眼看到)。
總結 二者售價1比10,望遠鏡只能肉眼看到 不能在底片上成像,照相機只能在底片上成像 不能直接肉眼看到(先在底片上成像 然后才能肉眼看到)。
9. 單反鏡頭科普
單反相機鏡頭的長短,是由鏡頭的結構決定的,一般受以下三方面因素影響:
1、鏡頭的基本結構。一般廣角鏡頭采用反望遠式的后對焦鏡頭,第一片巨大的凹透鏡給這種鏡頭贏得了“燈泡”的外號。標準鏡頭往往采用雙高斯結構及其變種,長焦多采用望遠式結構,變焦基本就是庫克式結構。
2、為了消除畸變和像差等需要,往往增加了不同的鏡片組,必然會導致鏡頭變長。
3、為了滿足大光圈的需要,除了增大鏡頭的口徑,相應的也延長了鏡頭的長度。
幾種雙高斯類型的鏡頭
鏡頭在其它方面差異不大的話,長短的規(guī)律是:
長焦距鏡頭長于短焦距鏡頭;
變焦鏡頭往往長于定焦鏡頭;
高檔鏡頭通常長于廉價鏡頭。
10. 單反鏡頭種類以及區(qū)別
最根本的區(qū)別還是系統(tǒng)的不同,EF卡口為佳能EOS單反相機所使用的卡口,RF卡口則是佳能EOS R微單相機所用卡口。而相對于更新的EOS R系統(tǒng)所使用的RF卡口最主要的特點或者說是優(yōu)勢主要有,短后對焦距離、54mm大口徑卡口和新通訊系統(tǒng)等這些關鍵技術的不同,只有這樣才能制造出實現(xiàn)高性能、配備高素質的光學鏡頭。并且佳能也表示過,RF卡口鏡頭是開發(fā)者基于制造能夠提升光學性能、耐久堅固、小型輕量化等優(yōu)勢的“理想鏡頭“的理念進行開發(fā)的。
也正是因為EOS R系統(tǒng)在鏡頭設計上擁有了更多的可能性,并且佳能完全是基于制造“完美鏡頭”的理念進行RF卡口鏡頭的開發(fā),讓在原來EF卡口上無法實現(xiàn)的設計目標變成可能。另外全新的RF卡口系統(tǒng)通訊速度提升迅猛,并還可為鏡頭增加了新的功能,比如多功能控制環(huán),在擁有更便捷的操控性的同時還提供了額外的自定義功能。
回到產品本身,此次佳能RF15-35mm F2.8 L IS USM首先在焦段上突破了EF卡口上16-35mm的范圍,實現(xiàn)了廣角端焦距的進一步擴展,讓廣角拍攝有更多創(chuàng)作可能。其次,鏡頭采用12組16片鏡頭結構,應用了多達5枚特殊鏡片,其中通過3枚玻璃模鑄非球面鏡片,實現(xiàn)了大光圈鏡頭的球面像差校正、廣角鏡頭失真像差校正和變焦鏡頭的小型化,同時還使用了2枚UD(超低色散)鏡片,盡管最大廣角為15mm,仍可有效抑制色差產生,從而獲得高水準的清晰度。
而作為一支經典焦段的常用變焦鏡頭,佳能RF24-70mm F2.8 L IS USM適用于從街景快照到風景、人像和短片等多種拍攝場景,在延續(xù)了佳能L級鏡頭高畫質特點同時,保持了緊湊化設計以及高使用可靠性等優(yōu)勢。RF24-70mm F2.8 L IS USM還通過加入3枚玻璃模鑄非球面鏡片和3枚UD(超低色散)鏡片對多種像差進行大幅度校正,以實現(xiàn)在整個變焦范圍內,從畫面中心到邊緣的高解析力表現(xiàn)。
雖然佳能RF70-200mm F2.8 L IS USM還未正式發(fā)布,詳細的產品信息也并未揭曉,但是其模型也好還是工程樣品也好都展示過不少次,至少在外觀方面相比EF卡口的70-200mm F2.8 L IS USM III來說完全又是一次創(chuàng)新。佳能RF 70-200mm F2.8 L IS USM作為大三元中的長焦鏡頭,它最大的改變是體積,比EF中的70-200mm F2.8略粗一點,但是長度縮減了非常多,這樣掛在EOS R或者EOS RP上就不會再頭重腳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