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魏晉制漢服的樣式
1、齊胸襦裙
襦裙根據(jù)系結(jié)位置分出的一種款式。將裙頭和系帶束在胸上方,顧名思義曰“齊胸”。起于隋,興于唐。裙擺垂墜,飄逸,分對襟和交領(lǐng),對襟居多。齊胸襦裙上襦多束于裙內(nèi)。
2、襦裙
漢服款式之一,即上襦下裙,交領(lǐng)右衽。襦裙作為漢服的主要形式,細節(jié)一直有變化,有的為深交領(lǐng)至腋下,袖緣很寬,袖根寬于袖口,有腰線,多認為是中衣款式。也有的為淺交領(lǐng),袖根和袖口寬度一樣,為直袖,袖緣窄,有腰線,多認為是外穿的襦裙。
3、氅衣,又稱鶴氅
舊制原不縫袖,故名之曰氅也。晉代已有記載,多道家用,宋代文人好鶴氅,明代士人多作便服外套用。形制與披風相似,對襟,直領(lǐng),大袖,衣襟用長帶一對系結(jié),衣身多為淺色,領(lǐng)袖衣襟均施有深色緣邊,兩側(cè)一般不開衩(也有做成開衩的)。氅衣披風外形接近,有時兩者也混稱。
4、深衣
明代多作為士人的禮服,用于祭祀、冠禮等傳統(tǒng)禮儀場合,日常并不隨便穿著。深衣用白色或玉色,交領(lǐng),寬袖敞口,領(lǐng)、袖、衣襟、底邊等處施皁色或青色緣邊。衣身上下分裁,腰部以下為十二幅拼縫:大襟四幅,后襟四幅,兩側(cè)各一幅,小襟二幅。穿深衣時,頭上戴幅巾、腰束大帶與組帶、足穿素履。
5、直裾
直裾,上下分裁后縫合,衣身兩側(cè)不開裾,交領(lǐng)右衽,馬山楚墓,馬王堆都出土過類似的衣服,但細節(jié)有很大的不同。后世仍有穿類似的衣服,細節(jié)已有很大變化
6、半臂
漢服款式之一,沈從文在《中國古代服飾研究》中寫到:“半臂又稱半袖,是從魏晉以來上襦發(fā)展而出的一種無領(lǐng)(或翻領(lǐng))、對襟(或套頭)短外衣,它的特征是袖長及肘,身長及腰?!卑氡圻@個名稱,在古代不同時期所指的款式也不一樣?,F(xiàn)在普遍來講,多指袖長及肘、交領(lǐng)或?qū)蟮亩躺像唷?/p>
7、曲裾
曲裾的特點是衣襟接長向后交掩,出土的實物也只看到馬王堆的了。
8、襕衫
出現(xiàn)于唐流行于宋明,兩宋時期的男子常服以襕衫為尚,下擺一橫襕,以示上衣下裳之舊制。明代出現(xiàn)無膝襕襕衫,下擺處的衣緣較寬,取消了膝襕。中為宋制襕衫,右為明制襕衫。
9、襖裙,或者叫衫裙
上襖下裙,漢服款式之一。長袖襖衫,交領(lǐng)右衽,衣多為收袖口的琵琶袖。下裙多配馬面褶裙或普通褶裙。馬面裙前后共有四個裙門,兩兩重合,兩側(cè)裙幅打褶,中間裙門重合而成的光面,俗稱“馬面”,上多裝飾膝襕紋樣,故也稱襕裙。襖裙的款式影響了朝鮮宮樣及中國其他民族。
10、披風
漢服款式之一,男女皆可穿用,直領(lǐng)對襟,袖子寬大,兩側(cè)開衩,衣無鑲邊,與衣同色的領(lǐng)緣到胸前,披風和其他便服搭配。
2. 魏晉制漢服版型
漢服作為傳承了四千多年的華夏族傳統(tǒng)服飾,在漫長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其布料、紋樣、款式、裁剪方法、制作工藝等不斷地推陳出新,款式越來越豐富,樣式越來越精美,內(nèi)涵越來越豐富。從歷史上看,漢服不僅在禮制上越來越完備,不同歷史時期的漢服也有著十分鮮明的時代特色,從黃帝的“垂衣裳而天下治”,到商周冠服制度逐漸形成,再到秦漢時期漢服形態(tài)日趨完善,漢服越來越成為華夏民族的鮮明標志。經(jīng)過魏晉、隋唐、宋明時期與不同地區(qū)、不同民族的交流與融合,漢服的品類、長短、肥瘦、款型、色彩、紋樣及視覺效果不斷地更新?lián)Q代,領(lǐng)口、袖口、帶式更是千變?nèi)f化,最終形成了數(shù)百種之多的漢服款式。
然而萬變不離其宗,無論漢服在外觀上如何變化,千百年來其承載的核心思想和民族精神沒有變,甚至其基本的制式也并沒有發(fā)生根本的改變。今天,史普君就從服裝制式的角度出發(fā),跟大家聊一聊漢服的三種最基本的制式——上下分裁制、上下連屬制、上下通裁制,它們所對應(yīng)的漢服代表形制分別是:衣裳制、深衣制、袍衫制。這里的制式與形制是有區(qū)別的,制式主要是針對服裝裁剪制作的手法而言,而形制主要是指服裝制作完成后的樣式。中國古代漢服的形制不光包含服裝的款式,更包含著裝的制度,是華夏文明禮儀規(guī)制的重要體現(xiàn)。
01 衣裳制(上下分裁)
衣裳制,又稱上衣下裳制,即把上衣和下裳分開來裁剪制作,上身為衣,下身為裳。這是中國最早的服裝形制,是漢服體系的第一個款式,“衣裳”一詞就來源于此。上衣為交領(lǐng)右衽,下裳圍合包裹下體,皆以帶結(jié)系,這也是漢服最基本的特征。
上衣下裳制相傳始于黃帝。古代文獻和出土的人形陶器證明,最遲在商代,上衣下裳制已經(jīng)形成。先秦時期天子大夫參加祭祀等隆重儀式所穿的冕服、玄端,都是典型的上衣下裳形制。秦漢至明末,無論服裝如何變化,上衣下裳始終是歷代男子禮服的最高形制。可以說黃帝的這個設(shè)計,深遠地影響了中華民族服裝發(fā)展的歷史走向,且把中國傳統(tǒng)的宇宙觀、自然觀、人文觀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具有深刻的符號學意蘊。
上衣下裳制的特點是上下分開穿著,既方便生活,也便于勞作,所以適應(yīng)性很強。后世流行的上襦下裙、上襖下裙,普通百姓所穿的上衣下褲,本質(zhì)上都可以歸屬到上衣下裳形制中。
上衣下裳制是漢服的最早源頭,也是漢服最基本和最正統(tǒng)的形制,深衣制、袍衫制都是在上衣下裳的基礎(chǔ)上演變發(fā)展而來的,是上衣下裳制的變形。
02 深衣制(上下連屬)
深衣制是先將上衣和下裳分開裁剪,然后再將兩者相連縫合,即上下連屬,使之“被體深邃”,形成一個整體。深衣上下分裁是為了遵循上衣下裳的古制,而將上衣下裳縫成一體是為了方便,同時可以把整個身體包裹嚴密,使之深藏不露,既反映了中國“天地人合一”的哲學思想,也反映了漢民族內(nèi)斂含蓄、包容萬物的文化品格。
深衣制是我國古代最具代表性的一種服飾形制,也是漢服中傳承時間最久遠的形制之一。先秦時期,深衣已經(jīng)在社會上普遍流行,上自天子百官,下至平民布衣,不分男女老幼、不論職業(yè)貴賤均可穿著。兩漢時期曲裾深衣和直裾深衣的流行和普及,使得深衣成為漢服中最具形象標識的形制。宋代著名學者朱熹通過對《禮記》深衣篇的考證和研究,制作了朱子深衣,為深衣制定了嚴格的規(guī)范和形制要求,并賦予了深衣更深厚的禮制文化內(nèi)涵在歷史上影響很大。
深衣制是漢服體系中最值得探討、研究的一種形制,它大氣儒雅、中正肅穆、裁制講究,可以說是漢服體系的核心精髓所在。
03 袍衫制(上下通裁)
袍衫制即袍服制,其裁剪方法明顯區(qū)別于上衣下裳制和深衣制,不再分上衣和下衣分別裁剪,而是通身直裁,上下并無接縫,自然一體。既有前身和后身全部通裁的,也有取前身或后身一面通裁的。袍衫制漢服通體直裁,既節(jié)約布料,又方便縫紉,且造型流暢自然。唐宋的襕衫,往往在膝處有一道接縫,稱為“橫襕”,一般認為這道橫襕是出于對上衣下裳這種祖制的恪守和尊崇而刻意加上的。
據(jù)考證,通裁類漢服至少在漢朝初年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早期主要作為內(nèi)衣而存在。魏晉南北朝后,開始作為正裝穿著于外。隋唐至明末,通裁制漢服十分流行,款式眾多,男女皆可穿著。歷史上比較著名的圓領(lǐng)袍、襕衫、直裰、道袍、褙子、比甲、鶴敞、飛魚服等都屬于這類形制。
3. 魏晉制的漢服怎么穿
漢服形制的科普:
1.漢服形制之秦漢 ,主要分為兩大類:深衣(禮服),襦裙(日常)。秦漢婦女以深衣為尚,其禮服為曲裾繞膝式和直裾式,衣襟繞轉(zhuǎn)層數(shù)比戰(zhàn)國時的深衣有所增多,下擺部也有所增大。
2.漢服形制之魏晉南北朝, 服裝承襲秦漢,有衫、褲、褥、裙等形制。一般上身穿緊身的衫褥或者襖、衣衫,以對襟、交領(lǐng)為多,領(lǐng)、袖都有緣邊;下著長裙,腰用帛帶系扎。 漢服分為三大制式:衣裳制、深衣制、長衫制。漢服的所有款式都可以包括在這三大制式里 。
3.隋朝, 民間婦女穿青裙,貴婦所披小袖外衣多翻領(lǐng)式,侍從婢女則穿小袖衫。高腰長裙,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于腋下,給人一種俏麗修長的感覺 。
4.唐朝 ,唐朝女裝的基本三件套:裙、衫、披帛。
4. 魏晉制漢服特點
魏晉時期是民族大融合時期食物是漢食與胡食同在,漢服與少數(shù)民族服裝并舉。
5. 魏晉漢服形制版型圖
為什么要尷尬,挺好的
6. 魏晉漢服制作圖紙圖解
先穿上襦,把下裙套在上襦外面,如果是兩片式就先穿后片再穿前片,系上就完了
7. 魏晉制漢服科普
魏晉南北朝時期服飾穿著有著曠世奇服之稱的原因如下。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服飾一改秦漢時期的漢服形制,變得瘦小短處,形式上明顯的帶有北方游牧少數(shù)民族的特色。
魏晉時期的文化交流十分頻繁,南北方的服飾融合明顯。同時,魏晉時期玄學盛行,他們的那種飄逸的服飾也引領(lǐng)了一時風氣之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