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國家地理雜志攝影展北京
北京故宮,舊稱紫禁城,位于北京中軸線的中心,為中國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是世界上現(xiàn)存規(guī)模最大的宮殿型建筑,國家5A級旅游景區(qū),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hù)單位,國家一級博物館,1987年入選《世界文化遺產(chǎn)》名錄,被譽為“世界五大宮之首”(法國凡爾賽宮、英國白金漢宮、美國白宮、俄羅斯克里姆林宮)。 故宮占地面積72萬平方米,建筑面積約15萬平方米。建于明成祖永樂四年(1406年),永樂十八年(1420年)落成;現(xiàn)為故宮博物院,藏品主要以明、清兩代宮廷收藏為基礎(chǔ)。
2. 國家地理雜志攝影大賽
1、有豐富的單一專題拍攝經(jīng)驗。
其中有一條硬條件是攝影師在某一體裁上有 8 年的攝影經(jīng)驗。雜志規(guī)定每個攝影記者平均每一年拍攝的專題要有 150 個,每年奔走 100 萬英里的行程。
2、具備圖片敘述能力。
能以一張具有故事情節(jié)的圖片來向受眾講述一個完整的故事。
3、簡單構(gòu)圖表現(xiàn)豐富信息的能力。
攝影師拍攝的相片影響著讀者的閱讀思維,攝影師自己應(yīng)該清楚的明白:拍什么、怎么拍、何時拍;價值就在于他們能用最簡單、最直接的視覺構(gòu)成將最多的信息攝入畫面
3. 國家地理雜志攝影大賽獲獎作品
《阿富汗少女》是美國攝影家史蒂夫·麥凱瑞的攝影作品,于1984年12月拍攝于巴基斯坦難民營。該作品于1985年6月登上美國《國家地理》雜志的封面。
該作品的廣泛影響力,用于拍攝這張照片的鏡頭尼克爾105/2.5也被親切地稱為“阿富汗少女”。70~200焦段通常被攝影師用于人像作品創(chuàng)作,這個焦段散景效果好,畫框緊湊,焦平面格外突出。攝影師和拍攝主體的距離也不會因為過遠(yuǎn)而產(chǎn)生互動交流。尼康的這支105/2.5本來就是當(dāng)時非常出色的人像鏡頭,史蒂夫的作品更使其不朽。鏡頭雖然已經(jīng)停產(chǎn)多年,但仍然是手動頭愛好者和膠片攝影師們喜歡把玩的一代名鏡。
4. 國家地理雜志優(yōu)秀攝影作品
2019國家地理攝影沒有憑冰島風(fēng)光,不過有一張冰島風(fēng)光的照片叫《國王的禮帽》,攝影者是陳成。
5. 國家地理雜志影像展
沒有,劉德華并沒有參加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的攝影大賽《國岳》。這個消息可能是謠言或者誤傳。劉德華是一位著名的演員和歌手,他的代表作品包括《倩女幽魂》、《無間道》、《忠烈楚漢》等。他曾經(jīng)參與過多個公益活動和慈善事業(yè),但是并沒有參加過《國岳》這個攝影大賽。
6. 國家地理雜志攝影獎
普利策攝影獎。其他還有一些比如:
美國《國家地理》全球攝影獎
世界新聞攝影獎
奧地利超級攝影巡回展
中國攝影金像獎
哈蘇國際攝影獎
奧斯卡最佳攝影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