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三毛《隨想》讀后感
1 愛到底是什么東西,為什么那么辛酸那么苦痛,只要還能握住它,到死還是不肯放棄,到死也是甘心。
2 如果你的愛作為愛沒有引起對方的愛,如果你作為戀愛者通過你的生命表現(xiàn)沒有使你成為被愛的人,那么你的愛就是無力的,就是不幸。
3 有時候,我們又誤以為一種生活的習慣對一個男人的或女人的,是一種愛情。
4 快樂是一種等待的過程。突然而來的所謂驚喜,事實上叫人手足無措。一般性的快樂往往可以言傳。真正深刻的快樂,沒有可能使得他人意會??鞓泛捅瘋际羌拍?。快樂是不堪聞問的鬼東西,如果不相信,請問自己三遍我快樂嗎?三毛《隨想》
5 負擔起對自己的責任來,不單單是活著就算了,更要活的熱烈而起勁,不要懦弱,更不要別人太多的指引。每一天,活的踏實,將分內(nèi)的工作,做的盡自己能力之內(nèi)的完美,就無愧于天地。《親愛的三毛》
2. 三毛《隨想》全文
不是, 是一篇隨想散文 ,說給自己聽,也是說給千千萬萬的其他個體聽的,每個人都是一個個體,生活是一個不停修葺的過程。 很樸實,感覺像是老朋友在聊天,她慢慢講,你慢慢聽,平淡,誰也不著急。 三毛的小說類作品 只有一本 《滾滾紅塵》。
3. 三毛的感悟
讀了三毛流浪記前三章,我從中了解到這個世界的殘酷:為了生存的三毛在炎熱的夏天幫別人扇扇子,自己卻熱得滿頭大汗,而三毛只是把自己的一滴汗不小心甩到了別人身上,別人就打他,三毛真是太可憐了。
《三毛流浪記》還講到了世界的不公平:屋里屋外就是兩個世界,屋里,有錢人開著暖氣,小孩子吃著冰激凌,頭上還淌著汗,而屋外面,三毛和那些流浪的孩子們卻是凍得瑟瑟發(fā)抖,無處避寒。這時的三毛肯定很羨慕屋子里的世界,同時,他也會認為這個世界不公平。三毛和流浪的孩子們真是太可憐了,我們每天過著悠閑,自在和快樂的日子,他為了生存,吃苦耐勞,好不容易的一個“家”最后卻是因為一件小事而失去,每天向往的讀書生活什么時候才能實現(xiàn)……
我讀了后,便想對大家說:我們應該珍惜現(xiàn)在這美好的生活,好好讀書。也希望這個世界不要再出現(xiàn)像三毛這樣困難的人,我們不但不應該欺負他們,更要幫助他們,不要讓流浪兒們感到世界很不公平,要給他們一個溫暖的家。
4. 三毛散文隨筆
心若沉浮淺笑安然原文 你若盛開,清風自來。心若浮沉,淺笑安然。出自哪里?
你若盛開,清風自來。心若浮沉,淺笑安然。出自哪里?
這句話出自三毛的隨筆,原句是∶歲月極美,在于它必然的流逝。春花,秋月,夏日,冬雪,你若盛開,清風自來。心若浮沉,淺笑安然。 譯文是如果你足夠優(yōu)秀 ,一切都會好起來的。有平穩(wěn)的心態(tài),坦然面對世事。
你若盛開,清風自來。心若浮沉,淺笑安然。出自哪里?
“歲月極美,在于它必然的流逝。春花,秋月,夏日,冬雪,你若盛開,清風自來。心若浮沉,淺笑安然?!边@句話是三毛在世時期所寫的隨筆,后被廣泛傳播?!澳闳羰㈤_,清風自來。心若浮沉,淺笑安然”后由80后作家,北京師范大學文學碩士伊北用作《民國傳記三部曲》中的第一部的書名,該書記錄的是林徽因一生的起起落落,愛恨糾纏。
5. 隨想三毛經(jīng)典語錄
《撒哈拉的故事》1976年5月初版
《雨季不再來》1976年7月初版
本書可歸納為表現(xiàn)心靈生活經(jīng)驗的寫作,一種人類深思默省存在的意義,靈魂的歸依,命運奧秘等問題的寫實.這些作品構(gòu)成三毛生命的一個階段,亦是日后成熟三毛的基石.
《稻草人手記》1977年6月初版
《哭泣的駱駝》 1977年8月初版
《溫柔的夜》1979年2月初版
《娃娃看天下(一)》1980年2月初版(譯成)
《娃娃看天下(二)》1980年2月初版(譯成)
季諾筆下的瑪法達,跟玩伴菲力普、馬諾林、蘇珊娜、米蓋、自由、吉他,他們的喜怒哀樂二十年來感動了成千上萬的世界讀者。作家三毛將他們帶來中文世界,是一套感人的漫畫?!锻尥蘅刺煜隆烦霭嬷两駮充N不絕,是你一能錯過的一套感人漫畫
《背影》1981年8月初版
《夢里花落知多少》1981年8月初版
《萬水千山走遍》1982年5月初版
《蘭嶼之歌》1982年6月初版(譯作)
《送你一匹馬》1983年7月初版
《清泉故事》1984年3月初版
《傾城》1985年3月初版
《談心》1985年3月初版
《隨想》1985年3月初版
《剎那時光》1986年1月初版(譯)
《三毛說書》 1987年3月初版(有聲書)
《我的寶貝》1987年7月初版
《流星雨》1987年7月初版(有聲書)
《鬧學記》1988年7月初版
《閱讀大地》1989年7月初版(有聲書)
《滾滾紅塵》1990年12月初版(電影原著劇本)
6. 三毛散文簡單讀后感
在讀到《塑料兒童》的時候,還是有點忍不住思維亂竄,終于把一段睡眠給攪掉了。
這篇文章說的是現(xiàn)在的都市兒童,因為脫離大自然,而失去與美麗大自然親近的樂趣,變成社會化下對自然毫無感情的一類人。
我也是有同感的。
現(xiàn)在連縣城都在一圈圈的擴大,田野離孩子們的視線越來越遠,取而代之的是公園一類,草地不能踩,什么都不碰,不能摸,孩子們在這樣的環(huán)境里,手足無措,哪里來得樂趣?
在小區(qū)里散步時,也常見到奶奶姥姥們帶小孩,孩子沖向一片沙地,她們在后面喊,“不要去,太臟了!”孩子想下池塘,“不要去,褲子要濕了!”孩子們甩掉帽子快樂地奔跑,“不要跑,戴上帽子!”孩子們倏然止步于那片向往的樂園邊緣,從此腦海里深深印住的就是,“不能!不能去!”
幸而我是生長在過去的一代,我可能也像荷西一樣,津津樂道于小時候在農(nóng)村,躺倒在草叢里,伸手摘棗子吃,捉蝴蝶,聽蛐蛐叫,下池塘抓魚,爬墻上樹的快樂。
以至于到現(xiàn)在,如果提起旅游,我依然最喜歡的是大自然的風光更勝于城市和名勝古跡。想想美麗的大草原,一層層的梯田,茶園,一片片的竹林,一望無際的大海,湛藍的天空,潔白柔軟的云朵,沒有任何故事的負累,自己也變得像全新的一樣。
我覺得自己是幸運的,我不是塑料的,我對自然還有太多的感知和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