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采風攝影作品
攝影采風的是確立一個攝影的主題,比如是以風景為主還是以人文為主,以城市風光為主,還是以鄉(xiāng)村風情為主,到城市、鄉(xiāng)村或大自然中去采集拍攝和主題有關的素材,把這種形式和活動稱之為攝影采風?! z影是一門隨著傳統(tǒng)攝影技術的形成和發(fā)展而產(chǎn)生的攝影應用科學,它以攝影光學、攝影化學和電子技術為基礎,在長期實踐中形成了獨特的拍攝體系。?
2. 攝影采風報告范文3000字
采風掠影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lüè yǐng,指掠過的影子,指某些場面的大致情況(多用于標題)。另外,“掠影”一詞,也往往被用作“物事攝影”的美稱。比如“華夏掠影”“世界遺產(chǎn)掠影”等等,含有謙虛的味道在里面,同樣具有文學色彩。
掠,意為“掠過”。影,身影,或景象的影子。
3. 采風攝影作品圖片
非常想去就去吧,不要給人生留下遺憾
4. 采風攝影作品介紹
采風涉及文藝工作者下到基層中體驗生活,搜集創(chuàng)作素材。采風是指一些文學,攝影等各方面的愛好者為了去了解各地的風土人情,說特定的詞匯,采風是針對這些人用的,采風,的本意是收集民間各種文學。對學生進行有效的活動前指導,活動的幫助,組織好活動結果的展示。
5. 采風攝影雜志
姚文建(Vincent ),1978年4月3日出生在甘肅省平?jīng)鍪小?/p>
世邦控股集團創(chuàng)始人。
投資人、撰稿人。
中國社會藝術協(xié)會互聯(lián)網(wǎng)考級委會副會長。
中國世紀大采風《采風中國》雜志副主編。
甘肅現(xiàn)代應用技術學院院長。
陜西省作家協(xié)會會員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工商管理碩士
6. 攝影采風活動方案策劃
1,大多數(shù)單位或者行業(yè)的攝影家協(xié)會,一般都是沒有門檻的,甚至可以說是協(xié)會主動找你加入。
2,針對區(qū)縣一級的攝影家協(xié)會,基本上,只要你真正喜歡攝影,跟著參加幾次攝影采風活動或者聽過幾次攝影培訓講座,然后象征性交上攝影習作,基本上就可以被批準為區(qū)縣一級的攝影家協(xié)會的會員了。
區(qū)縣一級攝影家協(xié)會,主要是擴大群眾基礎,在發(fā)展會員方面,基本上沒有設置門檻。當然,少數(shù)經(jīng)濟文化比較發(fā)達的區(qū)縣,可能會有一定門檻,但是也很好達到,不難。
3,省一級的攝影家協(xié)會,門檻稍高,要求有作品在媒體公開發(fā)表,要求有作品在省市一級的攝影比賽中獲獎,或者在省市一級的攝影展覽中展出,基本上就是這三個條件。如果這三樣都沒有,那么,參加一個省級攝影家協(xié)會組織的官方攝影培訓班,經(jīng)過學習和畢業(yè)創(chuàng)作,一般也是加入的。 當然,個別省級攝影家協(xié)會,門檻還要適當高一些。
4,中國攝影家協(xié)會,門檻就比省級攝影家協(xié)會難得多了,應該說,在中國國內(nèi)的攝影家協(xié)會中,中國攝影家協(xié)會的門檻是最高的。
一般要求是在國家級的攝影比賽中獲獎,或者參展過國家級的攝影展覽,在中國攝影家協(xié)會的官方媒體上發(fā)表過作品,主要是這三個硬指標。當然,這只是基本的要求。
雖然說中國攝影家協(xié)會里面確實有一小部分會員的攝影水平不咋滴,但是,大多數(shù)中國攝影家協(xié)會的會員,都是真正有實力的,都是值得尊重和學習的。
5,一些海外的攝影協(xié)會,這些基本上都是交錢就可以加入的了,沒有什么含金量。拿來嚇唬一下不玩攝影的普通老百姓還是非常有用的了。
6,也有很多有水平的人,不加入任何攝影協(xié)會,這只是他們自己的一種選擇,但是,不代表他們就看不起攝影協(xié)會。不加入和看不起,這是兩碼事。
總的來說,對于很多攝影愛好者來說,加入一個群體,還是會更好一些。
7. 采風作品集
說說楊絳與錢鐘書的有愛的日常,真叫人萌化了。
楊絳與錢鐘書相識于清華,一見鐘情。
一見面,他對她說的第一句話是:“我沒有訂婚。”她立刻回應:“我也沒有男朋友。”
是不是很像《太陽的后裔》里的著名場景:

那年,楊絳21歲,錢鐘書22歲。
據(jù)當時八卦小報稱,當時有多達72個男孩在苦追楊絳(這個數(shù)字應該沒有夸張,想想那個時代大學的男女生比例),因為她身上很多點都符合男性擇偶標準:相貌好、年紀小、功課好、身體健康、家境好。但她偏偏就成了錢鐘書的“腦殘粉”,從初戀到白頭,真正攜子之手,與子共老。
而錢鐘書也是自從人群中多看了她一眼,再也未能忘掉她的容顏。原話是被她“頡眼容光憶見初,薔薇新瓣浸醍醐”的清新脫俗所吸引。
錢鐘書后來提到:“我見到她之前,從未想到要結婚;我娶了她幾十年,從未后悔娶她;也未想過要娶別的女人?!?/p>才女楊絳
兩人都是名士之后,一個大才女,一個大才子。兩人的相遇,好像就是命運冥冥中的安排。
楊絳祖籍無錫,出生于北京,書香門第。高中畢業(yè)后想報考清華外語系(那年清華開始招女生了),但是那年南方?jīng)]有報考名額,所以無奈選擇了東吳大學,讀到大四,東吳大學鬧學潮停課,楊絳于是決定北上借讀清華,為此還放棄了美國維爾斯利女子大學的獎學金。如果不是楊絳一心想要圓清華夢,她可能就錯過錢鐘書了。
楊絳在24歲時,與錢鐘書結婚。
在兩人的生活中,楊絳始終把錢鐘書放在比自己更重要的位置上。
比如錢鐘書考取了中英庚款留學獎學金,楊絳就放棄了自己在清華的學業(yè),直接陪他去牛津大學讀書。
兩人在赴英的輪船上那年他們一個24歲,一個25歲,初到英國,心生膽怯,陌生環(huán)境里相依為命。錢鐘書在生活中笨手笨腳,楊絳幾乎包攬下了一切雜務,做飯、做衣服、翻墻、爬窗,無所不能。
看當時的打扮,還是蠻fashion的呢。
兩人在牛津大學公園的合照在這年輕的歲月里,夫妻倆找到了屬于兩人的小樂趣,楊絳天天拉著錢鐘書出門散步,挑不認識的路走,看各種各樣的房子,猜里面住的什么人。在鬧市中觀察不同的人,與他們讀過的書中人物對號入座。探險完回到家,拉上窗簾,兩人各自看書,互不干擾。
也許正是共同對文學與讀書的癡迷,讓兩人超越夫妻,像靈魂伴侶般度過一生。并且,楊絳很多時候都是像錢鐘書的“保護傘”,給他擋風遮雨。
哪怕是楊絳懷孕身體比較虛弱時,也像照顧小孩一樣照顧著錢鐘書。在她住院期間,錢鐘書一個人過日子,每天去醫(yī)院探望楊絳時都會向她匯報自己又干了哪些壞事:比如弄壞門軸啦,搞壞臺燈啦,打翻墨水瓶染花了桌布啦,顴骨生瘡啦。楊絳都會安慰他說不要緊,等出院后再一個個給錢鐘書修理搞定。
也因此錢鐘書特別希望能有一個女兒,一個像楊絳的女兒。
天不負其所愿,后來他們果然有個寶貝女兒錢瑗。那年楊絳26歲。
回國途中,楊絳與女兒在船上一家人合照1年后,楊絳夫婦帶著剛滿1歲的女兒回國。后來兩人輾轉在清華、震旦女子等大學里任教。
其實,楊絳成名早于錢鐘書。楊絳31歲時就因為創(chuàng)作了話劇《稱心如意》而一鳴驚人,快速走紅。這也給了錢鐘書壓力,他告訴楊絳說自己想寫一部長篇小說。楊絳很開心,就讓錢鐘書少去講課,多花時間寫作。因為收入減少,楊絳辭退了家里的女傭,又一次包攬了所有家務活,劈柴生活做飯都不在話下,要知道她可是昔日嬌生慣養(yǎng)的富家小姐。
這部長篇小說,便是大名鼎鼎的《圍城》。錢鐘書在序中提到:“這本書整整寫了兩年。兩年里憂世傷生,屢想中止。由于楊絳女士不斷的督促,替我擋了許多事,省出時間來,得以錙銖積累地寫完。照例這本書該獻給她?!?/p>
1949年,楊絳38歲,與錢鐘書一起受聘于清華大學,她任外國語文文學系兼任教授。
1950年,一家人攝于清華園也許他們因為一生與清華的各種緣分,后來他們決定將兩人的稿費全部捐給了清華,設立“好讀書”獎學金,希望讓貧窮子弟能獲得讀書機會,至今累計已近2000萬。
當時90高齡的楊絳先生出席了捐贈儀式,她說是一個人代表三個人,代表她自己、已經(jīng)去世的錢鐘書和他們的女兒錢瑗向母校捐贈的。
然而他們自己本人的生活非常簡樸,據(jù)40年前就一直在他們身邊做“助手”的薛鴻時回憶。他們家里從來沒有裝修過,一張紙背面都要再用一次,玻璃罐頭瓶也是洗凈了反復用,有次還給同事們送了一大書包的玻璃瓶子,供他們腌咸菜。那時他們每月收入只有60多元,但每逢春節(jié),楊絳都要托他給好幾家送紅包。
北京市西城區(qū)的南沙溝小區(qū),他們70年代起就住在這兒的老房子里,直至去世。別人家都裝修得挺好,他們家地面還是水泥地面。
楊絳曾在《我們仨》里記述他們在此的生活場景:“我們兩人每天在起居室靜靜地各據(jù)一書桌,靜靜地讀書工作。我們工作之余,就在附近各處‘探險’,或在院子里來回散步。阿瑗回家,我們大家掏出一把又一把的‘石子’把玩欣賞。”
在我們想象中,這兩位作家的家里一定擠滿了書。但其實錢鐘書極少買書,多數(shù)書都是從圖書館里借的,他做了筆記之后就把書還掉,所以房間里留下來的書其實并不多。
我們也可能想象,那他們的書房至少應該是一個很特別的地方吧,畢竟誕生了這么多著作。但楊絳說他們家里其實并沒有書房。他們只有一間起居室兼客廳兼工作室。但每間屋子里都有書柜,有書桌,所以其實“隨處都是書房”。
在錢鐘書和錢媛去世后,楊絳一直住在這個房子里直到去世,一共住了40多年。
《楊絳文集》的責任編輯王瑞說,“有一次,看她穿的鞋還挺別致,她說是錢瑗的,當時我都快哭了?!?/p>
對比下國內(nèi)某作家的書房,的確是有點讓人心酸。
但我們再去看楊絳在自己小天地里的照片,她總是看上去很祥和的樣子,盡管這時她已經(jīng)孑然一身了。
2016年楊絳病逝,享年105歲。她所譯的英國詩人蘭德的《我與誰都不爭》這首詩,也許正是她淡泊一生的寫照:
我和誰都不爭,
和誰爭我都不屑;
我愛大自然,
其次就是藝術;
我雙手烤著生命之火取暖;
火萎了,
我也準備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