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攝影三維效果是什么
1:相機,相機其實不用解釋的,相信很多攝影師都知道
2:全景節(jié)點云臺、鏡頭另加三腳架。三腳架相信很多人也都知道,它主要是用來穩(wěn)定相機以達到三維全景攝影效果的。
3:除了必備的器材外,還有一些其他設備也需要配備。比如鏡頭箍,鏡頭箍,高桿,電動云臺,水平儀和多鏡頭同步拍攝設備,這些最好也能準備齊全。
2. 攝影三維效果是什么意思
三維測量,顧名思義就是被測物進行全方位測量,確定被測物的三維坐標測量數(shù)據(jù)。其測量原理分為測距、角位移、掃描、定向四個方面。根據(jù)三維技術原理研發(fā)的儀器包括拍照式(結構光)三維掃描儀、激光三維掃描儀和三坐標測量機三種測量儀器
3. 三維效果視頻
也是3d效果,有效果。如果VR眼鏡的價格比較高,是在正規(guī)的去買的話,是有效果的。普通電影不是一個感覺。Vr眼鏡更真實,顯示的3D效果更好。
4. 三維拍攝
可以通過上下樓梯爬行,然后再吃一點好吃的。多次運動過后就有機會可以拍到小孩。三維拍照是在產(chǎn)檢的時候是至關重要的,如果照不到小孩小孩可能會有一些缺陷。
5. 三維攝影作品
一、傾斜攝影三維模型單體化方法
目前傾斜攝影單體化建模方法主要包括一下三類:
1.1矢量切割單體化
切割單體化是將對象物的三角面進行分割,實現(xiàn)了一定意義上的模型單體化操作,后期也能對單體化模型進行管理和應用。
但是用這種編輯模型產(chǎn)生的數(shù)據(jù)量較大,會對LOD產(chǎn)生破壞,數(shù)據(jù)也只能單獨導入。這種切割方法所出的單體化模型的效果較差,邊緣底部會有明顯的鋸齒和不規(guī)則形狀,在后期的管理應用方面稍顯欠缺。
1.2矢量疊加單體化
此類方法主要是對超圖SuperMap等典型性GIS軟件的應用。進行三維渲染時,在傾斜攝影模型中將對應矢量面進行動態(tài)疊加,該矢量面在垂直地表的方向?qū)Π鼑械纳?,并不會超過特定的閾值范圍。
結合對范圍內(nèi)的三角網(wǎng)的判斷,通過半透明顏色與三角網(wǎng)的貼合,使模型從視覺上的完整展現(xiàn)得以實現(xiàn),并且能夠?qū)崿F(xiàn)對單個操作的管理。
但是這種方法對單體的分離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其表面雖然能夠達到單體的效果,然而從事實上來說僅僅是對對象輪廓的矢量面進行了調(diào)用,從真正意義的角度上來說,單體化的目標并不是單體,而是為了實現(xiàn)分離。
1.3模型重建單體化
模型重建單體化是指以傾斜攝影測量數(shù)據(jù)為基礎數(shù)據(jù)源,通過模型重構在原始場景上實現(xiàn)分離效果,從而實現(xiàn)模型的單體化。模型貼圖是從圖像中自動收集的,使用映射完成模型貼圖。
這個方法相比矢量疊加單體化來說,對人力有著更大的需求,側(cè)重于對產(chǎn)品的提供,而并不適用于GIS。
二、傾斜攝影三維模型單體化流程
不同的單體化方式有不同的流程,本次主要介紹模型重建單體化這種方式,并以DP-modeler為例。
如上文所說,模型重建單體化是以連續(xù)傾斜攝影測量數(shù)據(jù)為基礎數(shù)據(jù)源,通過在原有實景三維模型的基礎上對模型進行重建,從而實現(xiàn)不同對象的模型單體化。
2.1通過擠出操作,轉(zhuǎn)換成立體模型
對某個建筑物進行單體化時,我們應選擇多邊形繪制工具,在頂視圖視角下對影像提取建筑頂部輪廓線。
根據(jù)傾斜影像判斷建筑物高度,設定基準面,將平面模型通過擠出操作,轉(zhuǎn)化成立體模型。
通過擠出柱體將其擠出到指定高度,再用內(nèi)偏移及外擴、切割等操作來創(chuàng)建建筑物立體面以及房屋附屬結構,例如屋檐、女兒墻、單元門門洞等。
2.2一鍵貼圖
對建好的單體化模型進行一鍵貼圖,利用傾斜影像可以采集到建筑物不同層面的紋理特征,可以從相機影像中自動采集模型圖,然后可以通過一鍵完成來進行單體化模型的貼圖。
對于個別不合適的面,可以通過選擇最佳影像進行手動貼圖,以達到三維模型所需要的最佳效果。自動映射與手動貼圖所得到的模型貼圖,不免有些瑕疵,我們可以通過調(diào)用PS進行紋理修改,修改后保存的貼圖可以在在 DP-modeler 下直接進行替換,無需查找貼圖。
三、建筑物輪廓線采集技術標準
3.1輪廓線采集技術要求
建筑物輪廓線采集是后續(xù)制作建筑物三維模型的基礎,采集輪廓線時按照如下規(guī)則進行矢量采集。
對于平頂建筑物,沿建筑物邊沿采集;
對于人字形房頂,按兩次采集,先采集建筑物的邊緣線,使其直角化,再采集建筑物頂部屋脊線,將其拉升至實際高度,鉤出斜面;
對于復雜結構,需要先后采集同一高度閉合的外輪廓線、各屋脊線、屋頂凸出結構的輪廓線,對于圓或是弧,用五、六個點連起來表示。
3.2數(shù)據(jù)采集指標
(1)郊區(qū):房上房,高>2.5米,面積>5平方米;基本房,高>2.5米,面積>5平方米。城區(qū):房上房,高>2.5米,面積>2平方米;基本房,高>2.5末,面積>2平方米。
(2)在保持原有房屋外觀的情況下,高度差小于0.5米的以及水平方向拐折小于0.5米的房子視情況可以適當綜合。
(3)房上房必須抬到基本房上,該接邊的房子必須接邊,兩者之間不能出現(xiàn)空隙。
(4)房屋構造線必須均勻有序,不能雜亂無章。
(5)高檔住宅,沿街道兩邊的商場,企事業(yè)單位,機關學校醫(yī)院等建筑,凡女兒墻大于0.5米且寬度大于0.5米的要單獨表現(xiàn);高檔住宅,沿接到兩邊的商場,企事業(yè)單位,機關學校醫(yī)院以及工礦等建筑,凡女兒墻高度大于1.5米(除廣告牌)女兒墻需要單獨表現(xiàn),女兒墻表現(xiàn)時都需要以房上房的形式表現(xiàn)。
3.3各等級模型采集要求
(1)政府建筑、商業(yè)建筑、公共建筑大于0.5米的凹凸部分需采集。
(2)沿街建筑大于0.8米的凹凸部分需采集。
(3)建筑的屋檐、裝飾墻等結構大于0.8米以上需按照實際的尺寸、形狀采集,細節(jié)可以使用貼圖表現(xiàn)。
(4)突出門廳、進出口大門需要采集。
(5)建筑頂部結構需要按照實際情況采集,不能出現(xiàn)比例、結構形狀與實際不符的情況。
(6)建筑的女兒墻需要按照實際高度、寬度采集,居民自建房屋除外。
(7)沿街建筑如有面積較小,面數(shù)較多的情況,如百葉窗、欄桿等,可做成塊狀,直接貼影像。
(8)建筑重要面的裝飾柱(墻線)凹凸在一米以上需要采集。
(9)房屋墩、柱:直徑大于1米,且高度大于1.5米需要采集。
(10)圍墻需要采集。
(11)屋頂裝飾物:投影面大于4平方米,或者最長的一邊大于2米的幾何造型必須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