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琵琶行景物
側面描寫琵琶行,他的藝術魅力,我們在琵琶行這篇文章當中,能夠感到琵琶女她的記憶的高超,比如說東川西方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再比如說坐中泣下,誰最多將州司馬青衫濕?這些句子都是從側面去展現(xiàn),琵琶非常精湛高超的能力和記憶的
2. 琵琶行景物描寫文學短評
渲染氣氛啊,離別很苦,利用楓葉,荻花來渲染了一種不舍的氛圍,另外,秋瑟瑟更加說明了不舍離別,最苦離別。
3. 琵琶行景物描寫
題中的《春江花月夜》乃據(jù)琵琶曲《夕陽簫鼓》改編的民族器樂曲, 常有著書者、欣賞者將其與白居易的千古名作《琵琶行》聯(lián)系起來,還將 《夕陽簫鼓》冠以《潯陽琵琶》、《潯陽夜月》、《潯陽曲》等跟《琵琶行》 有關的曲名,讓人大惑不解,只因為都彈琵琶乎?只要稍作分析,便發(fā)現(xiàn) 二者大相徑庭。
季節(jié)不同?!洞航ㄔ乱埂访鑼懙淖匀皇谴禾斓木吧?,其旋律質(zhì)樸委 婉,節(jié)奏流暢多變,配器巧妙細膩,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宛~一幅工筆精 細、色彩柔和、清麗淡雅的山水長卷。
而《琵琶行》描寫的是秋天的情景,即唐元和十年,白居易因觸怒憲宗,被貶九江郡(唐代叫江州或潯陽 郡),請看詩之開頭:“明年秋,送客湓浦口,聞舟中夜彈琵琶者”,“挦陽 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顯然是一幅瑟瑟秋風中夜送客人的惆悵美學范疇不同。
從審美的角度來看,《春江花月夜》屬于優(yōu)美的范疇,而《琵琶行》則屬于悲劇美的范疇。作者白居易因屢次上書批評朝政而被 貶,與琵琶女“年長色衰,委身與賈人婦”、“商人重利輕別離”、“漂淪憔 悴、轉徙于江湖間”的悲慘境遇通過聽奏琵琶交織在一起,營造出催人淚 下的悲劇效果,發(fā)出“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感慨。
將《春江花月夜》、《琵琶行》二者聯(lián)系起來只是對《琵琶行》的局 部理解。如《旋律的天堂——中外音樂精品欣賞》(少年兒童出版社)一 書就改編琵琶曲《夕陽簫鼓》寫到:依據(jù)白居易的敘事長詩《琵琶行》中 的“春江花朝秋月夜”的詩句更名為《春江花月夜》,突出了樂曲中春意 盎然,花前月下的詩情意境。
我認為,此乃不分春秋、不分喜悲之說。 被貶的白居易“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還獨傾”與“春意盎然,花前 月下”相去甚遠,曲名取自“春江花朝秋月夜”,是對該句的一知半解。
其實,“春江花月夜”作為樂府舊題早已出現(xiàn),唐代詩人張若虛也有一首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春江花月夜》流傳于世。
再如《中外名曲100首欣賞》(長春出版社),書中講到《春江花月 夜》時:根據(jù)唐代詩人白居易名作《琵琶行》中詩句“潯陽江頭夜送客”, 而改名為“挦陽琵琶”或“潯陽月夜”等。
為什么把琵琶曲《夕陽簫鼓》
與《琵琶行》硬扯在一起呢?《夕陽簫鼓》是潯陽地區(qū)的音樂嗎?《夕陽簫 鼓》的曲名最早見于清朝姚燮(1805—1864)的《今樂考證》,《琵琶行》 中琵琶女“輕攏慢捻抹復挑,初為《霓裳》后《六幺》”,沒有彈及《夕 陽簫鼓》,即使加奏了此曲,這么優(yōu)美的音樂怎么會使白居易聽后淚濕衣 襟?
比較權威的《音樂欣賞手冊》(上海音樂出版社)其中的內(nèi)容也是這 樣的:《春江花月夜》(民族管弦樂曲)原是一首琵琶曲,名《夕陽簫鼓》 (又名《夕陽簫歌》、《潯陽琵琶》、就不會用《春江花月夜》給《琵琶行》的朗誦配樂,因W二者的季節(jié)、意 境、美學范疇明顯不同。
中外名篇朗誦會上著名藝術家孫道臨先生催人淚 下、極具感染力的表演,背景音樂絕不是優(yōu)美的《春江花月夜》,而是新創(chuàng)作的傷感而凄涼的配樂。
4. 琵琶行的景物
⑶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
明確:寫周邊環(huán)境的寂靜,來表現(xiàn)音樂的強大魅力。上句寫人,下句寫景,情景相生,境界全出。5. 琵琶行景物描寫教案
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敘述江東送客時的環(huán)境.句中的環(huán)境描寫,理解為.秋夜的江水、楓葉、荻花,色調(diào)暗淡,“瑟瑟”二字點情.景物成了溢滿悲涼感情的意象,疊加在一起,構成清晰如畫的意境,又由于聲律與情韻的配合,令人頓感秋涼襲來,渲染了送別時人物凄涼愁慘的心情.
別時茫茫江浸月.敘述別時景象.景中含情,茫茫江水,溶溶月色中無不彌散著作者的離愁別緒,情景交融,自然地點染出哀傷之別,同時為水上琵琶聲的出現(xiàn)準備好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