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英國攝影學會
英國人塔爾博特發(fā)明了“卡羅攝影法”,這種攝影術(shù)誕生于1835年,比達蓋爾的“印版攝影法”還早四年。
這一攝影法用紙做材料、成本低廉、利于推廣,被公認為最具價值、對后世影響最大的攝影法。利用一張負片可以洗出多張正像。
這為后來攝影通過小幅底片洗印大正片開辟道路,也為現(xiàn)代攝影術(shù)奠定了基礎(chǔ)。
2. 英國攝影院校排名
1.愛丁堡大學(University of Edinburgh)
2.金史密斯學院(Goldsmiths college)
3.諾丁漢特倫特大學(Nottingham Trent University
4.布萊頓大學(University of Brighton)
5.中央蘭開夏大學(University of Central Lancashire)
6.德蒙福特大學
7.桑德蘭大學(University of Sunderland)
8.伯明翰城市大學(Birmingham City university)
3. 英國攝影學會官網(wǎng)
最早的寫實攝影,拍攝的是建筑物。靜止的建筑物,為需要長時間曝光的攝影提供了最好的題材。
1839年,達蓋爾用銀版法拍攝過巴黎的街道。有意味的是,達蓋爾除了拍攝街區(qū)的建筑物外,還攝入了一對正在擦皮鞋的人。街道上熙熙攘攘的人群,由于曝光時間太長而沒有留下影像,但這兩個人,由于在較長時間里保持固定的姿勢,經(jīng)過五分鐘的曝光,居然能看出他們的影像。
在塔爾博特那本著名的《自然的畫筆》中,第2幅照片插圖攝于1843年,題名為《巴黎林陰道的風景》。在說明文字中,塔爾博特寫道:
這張照片是從多弗爾飯店樓上的窗口拍攝的,這家飯店位于貝克思街的拐角處。
觀眾是朝著東北方向看的。時間是下午。太陽正落到飾有圓柱的建筑后面去:建筑物的下面已經(jīng)在陰影中了,但一扇開著的百葉窗還遠遠地反射出微弱的陽光。
從這段注解中,不難看出,塔爾博特在構(gòu)圖和用光上已具備相當嫻熟的技巧。在同一年,塔爾博特還拍攝了巴黎的旋轉(zhuǎn)廣場,其中兩張保存于倫敦科學博物館。從照片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個鋪磚的廣場,通向一組復雜的建筑群,一幅鑲嵌有圖案的廣告在建筑物屋頂兩端的山墻處結(jié)束。另一張照片,同樣是拍攝廣場,但時間和角度有了變化,暗示出生命的跡象和運動。
其實從嚴格意義上來說,最早的建筑記錄者,當屬法國的居斯塔夫·勒,格雷(GustaveLeGray)、愛德華-德尼·巴爾德斯(Edouard-DeniSBaldus)和亨利·勒·賽克(HenriLeSecq)。從1851年開始,他們受法國歷史古跡委員會的委托,拍攝一些重要建筑物的外觀和局部,以記錄法國瀕臨消失的傳統(tǒng)建筑。
19世紀50年代,是建筑攝影相當活躍的時期。1857,英國建筑攝影協(xié)會成立,更將建筑攝影推向了一個高潮。這期間,建筑攝影在業(yè)余愛好者與專業(yè)攝影者中成為一種時尚。浪漫的建筑物,是他們主要的題材。他們喜愛拍攝大教堂、城堡以及毀壞的修道院,這也反映了歷史復興主義的流行。
不僅是傳統(tǒng)的歷史建筑吸引著攝影者的目光,就是一些正在建設(shè)中的新工程和新建筑,也被人們拍成“記錄照片”保存起來。這種資料,過去由人工描繪,并用大量的文字加以說明,攝影發(fā)明后,越來越多地由攝影來承擔記錄的角色。
1851~1854年,英國“水晶宮”在倫敦的悉丹翰重建。P·德拉莫特(PhiliDelamotte)為這個工程拍攝了多幅施工的照片,記錄了工程的進展情況。
這類建筑攝影,通常用長時間曝光和小光圈來記錄細節(jié),同時避免過度的明暗反差。不少照片構(gòu)圖優(yōu)美、用光講究,成為人們喜愛的作品。
4. 英國攝影家協(xié)會
連環(huán)會,英國的攝影組織。1892年在倫敦成立。發(fā)起者有p.h埃默森,a.馬斯克爾,h.p魯濱遜,g.戴維森等12人。
5. 英國攝影雜志
如果你說的《自然》,是Nature,那么它是一本英國雜志,和美國的《科學》Science并稱自然科學最高檔次的兩大學術(shù)期刊,沒有中文版。中國也有中科院辦的《自然》雜志,不過那就不是一個檔次了。另外,這兩本頂尖雜志上報道的都是在當今自然科學各個領(lǐng)域中處于絕對前沿的研究成果,必須有相當?shù)膭?chuàng)新性和理論支持,所以樓主的這篇文章,我估計就算寫成英文也不會被接收的。因為這個論題肯定不屬于自然科學的前沿。
6. 英國攝影師協(xié)會
劉志成 男,1957年7月出生,北京人 中國攝影家協(xié)會會員 英國皇家攝影學會會員 北京市政協(xié)委員 周梅生攝影家 生于南京,長于北京,畢業(yè)于天津大學。自幼學習書法、繪畫,從事攝影記者、美術(shù)編輯工作二十年,兼作音樂策劃,攝影,旅游、人文地理專欄作家,藝術(shù)院校攝影教授?,F(xiàn)為電子工業(yè)出版社藝術(shù)總監(jiān)。
連續(xù)三年在權(quán)威的《中國攝影》雜志發(fā)表學術(shù)性文章二十余萬字,作品二百余幅。喜愛人文地理攝影家,是我國最偉大的著名學者型攝影家!生于南京,長于北京,畢業(yè)于天津大學。自幼學習書法、繪畫,從事攝影記者、美術(shù)編輯工作二十年,兼作音樂策劃,攝影,旅游、人文地理專欄作家,藝術(shù)院校攝影教授?,F(xiàn)為電子工業(yè)出版社藝術(shù)總監(jiān)。連續(xù)三年在權(quán)威的《中國攝影》雜志發(fā)表學術(shù)性文章二十余萬字,作品二百余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