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攝影分離派的代表人物有
克里姆特。
或許,這個名字算不上家喻戶曉,
但是,他的《吻》一定眾人皆知。
《愛死機3:吉巴羅》VS《吻》
被稱為“網(wǎng)飛神劇”的《愛死機3》在520這天重出江湖了。為什么提到它呢?大家有沒有覺得最后一集的這一幕,有些似曾相識呢?別猶豫,你沒看錯,是的,它在審美上讓人就聯(lián)想起了克里姆特的這一幅經(jīng)典之作《吻》。
克里姆特《吻》
1907-1908年
180×180cm
奧地利美景宮美術館
這幅堪稱史上最土豪的“么么噠”情欲撩人,極盡華麗:一對戀人相擁而吻于仿若草原般的花海中,藝術家鐘愛的奢華裝飾與大量繁復的渦卷線狀圖案緊緊包裹著他們,金色衣袍并非使用了黃色顏料,而是真正的黃金打造。他們漂浮在金色的高純度歡愉中,無時無刻不散發(fā)出神秘的魔力,讓接近它的人深深著迷、念念不忘。
這份炫目輝煌的畫面也同時喚起了人們對這份絢爛背后故事的無盡想象。
這,就是典型的“克里姆特式”藝術風格:極盡華美又極盡悲愴。
古斯塔夫·克里姆特(1862年-1918年)
維也納分離派代表畫家
克里姆特,是奧地利國寶級畫家,也是維也納分離派的標志性人物,畢生以“女性”為永恒的繪畫中心,與眾不同的神秘感、光彩奪目的色彩和豐富華麗的裝飾,完美表達出他對愛、性、生、死的主題的迷戀。
很早就看透人生的克里姆特很明晰繁華過后的那場空。
所以,那些金燦燦的視覺表面下,是深邃的哲學思索與沉痛的歷史悲愴。
當然,他并不是一開始就這么畫的。
古斯塔夫·克里姆特(1862年-1918年)
維也納分離派代表畫家
1862年,克里姆特出生在維也納,雖然父親是黃金雕刻匠人,但家境算不上富裕,因為家里有七個孩子,克里姆特排行老二。14歲時,他進入維也納工藝美術學院,開始了長達17年的學院式訓練,為日后的創(chuàng)作奠定了重要基石。
早期,天賦異稟的克里姆特是典型的乖乖崽,堅守上層社會推崇的古典主義風格,19歲加入了權威美術協(xié)會,采用傳統(tǒng)表現(xiàn)方法,以嚴謹造型和濃厚色彩為主要特征進行創(chuàng)作。同時,為了分擔家庭壓力,他很早就開始創(chuàng)業(yè)。學習期間,克里姆特就組建了工作室,專攻劇院等大型機構的裝飾壁畫,還曾拿下維也納歌劇院的訂單。比如這幅《陶爾米納露天劇場》,傳統(tǒng)主題和攝影術般精確刻畫出的人物展現(xiàn)了克里姆特精湛的技藝,光幻透視和悠遠意境讓觀眾留戀不已。
克里姆特《陶爾米納露天劇場》
1886-1888年
750×400cm
維也納城堡劇院
但此時的維也納已病入膏肓。上層紙醉金迷,底層陰暗至極。在這充滿矛盾的頹廢之都,克里姆特不僅用作品記錄著華麗粉飾,更借助藝術反復呈現(xiàn)自己對生命的終極反思。所以,盡管這幅壁畫有著濃郁的巴洛克風格,但藝術家心里的“反骨”正蠢蠢欲動,“克里姆特式”的作品即將誕生。
1892年,克里姆特突遭不幸:父親和弟弟相繼離世,母親因此精神失常。幾年后,克里姆特和先鋒派藝術家們組建了新的藝術團體“分離派”,徹底與傳統(tǒng)斷絕關系,從技巧高超的學院派畫家轉為強調(diào)個人審美趣味、情緒表現(xiàn)和想象創(chuàng)造,作品中既有象征主義繪畫內(nèi)容的哲理性又具有東方裝飾趣味。
克里姆特《帕拉斯·雅典娜》
1898年
75×75cm
維也納城市歷史博物館
如這幅家喻戶曉的《帕拉斯·雅典娜》。標志性的正方形畫幅賦予了人物一種冥思神態(tài),女神頭部和上半身占據(jù)整個空間,她展示著豎立身畔的長矛,準備為捍衛(wèi)分離派藝術思想而戰(zhàn)。以寫實手法刻畫的小像突顯于金色鱗片裝飾上,一幅描繪了赫拉克勒斯與海怪搏斗的壁畫呈現(xiàn)于背景。畫家以此向反傳統(tǒng)的“新藝術”致敬。
克里姆特《貝多芬飾帶》
1902年
230×3400cm
奧地利美景宮美術館
1902年,第十四屆分離派展覽舉行,主題聚焦音樂,以此向貝多芬致敬。克里姆特用《貝多芬裝飾帶》對這曲雄壯的音樂篇章做出象征性詮釋。
第一樂章《渴求幸?!罚ň植浚?/p>
第二樂章局部《騎士》
第二樂章局部《藝術》《天使唱詩班》和《世界之吻》
2. 攝影分離派的代表人物有那些
手機自帶的相冊不支持照片分類功能,如需實現(xiàn)該功能,請您下載其他照片管理軟件嘗試。
3. 攝影有哪些派別
《步輦圖》是一件肖像性的紀實畫,記述的事件是:吐蕃(今西藏)王松贊干布遣使臣祿東贊來唐都長安拜見唐太宗,迎接文成公主入吐蕃與松贊干布成親。此類繪畫類似當今的新聞攝影,起到記錄史實的作用,要求形象真實,事實無誤。
4. 哪些是攝影分離派的代表人物?
玩攝影的朋友都非常清楚的一個功能:對焦與測光分離。這能給我們帶來更豐富的拍照效果體驗,同樣的對焦目標,因為測光點不同,拍攝成片效果迥異。
比如說我們在拍人像的時候,對焦目標都在人物,但是由于測光點的選擇不同,我們可以拍出細膩精致的人像,也可以拍出對比強烈的人物剪影。
5. 攝影流派及代表人物
從19世紀中葉起源于英國,很快傳遍世界各國,成為攝影藝術史上最早形成、影響最廣的一個流派,這一流派是繪畫主義流派。
6. 寫實主義攝影流派及代表人物
分寫實和抽象
寫實油畫表現(xiàn)的是現(xiàn)代生活,是油畫中最高境界的,但是寫實中融合了抽象的因素,又因為抽象油畫藝術的表現(xiàn)是在寫實油畫的基礎之上,從而這兩者之間是必然有影響,互不可缺少的。
抽象油畫關注的是畫的形式,畫中的點線等都是客觀事物的基礎抽象的精華元素,而這些元素可以很好的概括事物的內(nèi)在和本質(zhì)屬性。所以抽象的油畫沒有必要去苛求事物本身的真實線條了。
而寫實油畫主要表現(xiàn)的是現(xiàn)實生活,傳達感受,表現(xiàn)感受。寫實油畫有兩個極端,一端是高級的攝影,另一端則是徹底的抽象。期間有很多點,那個畫家只是選擇的一個點而已。
7. 攝影學派有哪些
藝術流派是指在中外藝術的一定歷史時期里,由一批思想傾向,美術主張,創(chuàng)作方法和表現(xiàn)風格很多相似或相近的藝術家們所形成的藝術派別。
中國流派有田園詩派、邊塞詩派、江西詩派、香山九老、尋根文學、戰(zhàn)后派、新興藝術派。
外國流派有文藝復興風格、新古典風格、新印象畫派、攝影流派、立體派。
8. 攝影分離派的代表人物有誰
法國畫意派攝影核心人物羅伯特·德馬奇的作品《在草坪上》,該作品運用柔焦的攝影方法,表現(xiàn)出朦朧的日光,畫面的閃爍,更使躺在如絮的草地上的白衣少女為畫面增添了詩意。整個畫面真正體現(xiàn)了用光的畫筆描繪光的世界?!稉頂D的人群》是羅伯特·德馬奇的另一幅作品,充滿畫面的人群,如同社會的縮影,人生百態(tài),市井紛擾,體現(xiàn)了19世紀藝術對人文的關懷。
9. 攝影分離派的代表人物有哪些
西方美術史上,在雕塑、油畫、攝影等視覺藝術形式里,人體藝術源遠流長,一直占據(jù)著半壁江山,誕生了許多美輪美奐的人體藝術作品。西方人之所以如此熱衷于人體藝術的創(chuàng)作,一是源于他們的文化傳統(tǒng),在西方人眼里,人體是最生動,最完美,最能檢驗畫家藝術功底的題材。二是通過人體的肢體語言來傳達不同的價值觀念,體現(xiàn)人本主義思想。
安格爾《瓦平松浴女》
從中世紀末期的蛋彩畫,到文藝復興時期的古典油畫,再到之后各種畫派,各種主義的油畫形式,再到現(xiàn)當代的抽象油畫,西方每個油畫家在藝術實踐中,無一例外都刻畫過人體作品,展現(xiàn)了他們無與倫比的技巧,以及對人體藝術獨特的審美理解。
人體因為造型復雜,從構圖、背景、色彩、筆觸、意境的把控上,很難做到至善至美,要畫的形神兼?zhèn)洳⒉蝗菀?,這是人體題材吸引畫家的根本原因。
安格爾《大宮女》
如果要說比較好看的人體藝術,我覺得,在西方數(shù)百年的油畫歷史上,新古典主義大師安格爾(1780年——1867年)堪稱人體油畫大師,他的代表作《大宮女》、《瓦平松浴女》《泉》、《土耳其浴室》都是非常經(jīng)典的人體油畫。技法精到,既有形式感,也不缺乏深刻的思想和豐富的想象力,堪稱西方美術中的明珠。
布格羅《塞姬的狂喜》
名師出高徒,安格爾的學生布格羅(1825年——1905年)同樣是一名人體油畫高手,他的畫風常常體現(xiàn)出唯美的氣質(zhì),善于用神話題材和寓言故事,來刻畫理想化的境界,作品格調(diào)雅俗共賞。代表作有《維納斯的誕生》、《塞姬的狂喜》、《少女抵抗丘比特》、《林中仙女和森林之神》,等等。
安格爾《拉梅爾夫人》
《泉》是安格爾風格成熟后創(chuàng)作的經(jīng)典人體油畫,他從1830年畫到1856年,耗時26年才創(chuàng)作完成,打破了西方油畫家創(chuàng)作時間的紀錄。
畫面是一名洋溢著青春活力的少女,表情沉靜自然,身體稍微傾斜成S型,呈現(xiàn)出女性特有的柔美曲線,左肩上扛著水罐,灌口朝下,清水從罐子緩緩流下,形成了優(yōu)美線條,少女體型的線條跟流水的線條相得益彰,讓整幅畫流露出一律柔和美、典雅美,圣潔美,凡是看到這幅畫,無不感到生命的活力,以及清新脫俗的氣息。
布格羅《祈禱》
《維納斯的誕生》是布格羅從1875年——1879年,歷時5年創(chuàng)作完成,取材于古希臘神話中愛情之神維納斯從貝殼中降生到人間的一段故事,作為繪畫題材而創(chuàng)作的。
這幅畫主要藝術目的是畫家通過維納斯形象來表達對世俗美的一種理解,在布格羅眼里,維納斯雖然是女神,但跟世俗社會中的女性沒有什么區(qū)別,同樣是喜歡追求美的女性。
維納斯站立的姿勢,同樣是一個S型,既體現(xiàn)了女性婀娜多姿,風情萬種的身姿美,也闡釋了畫家對永恒之美的追求和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