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人眼焦距范圍
家用監(jiān)控焦距最好用6mm的比較好。因為焦距越小使監(jiān)控的體積越小使用比較方便,而且便于攜帶好處多多。
現(xiàn)代的科學技術水平也已經(jīng)達到了很高的水平,使它的優(yōu)良性能都展示出來,并且錄像十分清楚,讓人一目了然方便人們查找。使人們的生活更加豐富多彩。
2. 人眼物距和焦距關系
物距大于兩倍焦距,成倒立縮小像。物距等于兩倍焦距,成倒立等大像。物距小于兩倍焦距但大于一倍焦距,成倒立放大像。物距等于一倍焦距,不成像。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成正立放大虛像。除了最后一個,前面都是實像。下面來了解下焦距焦距,是光學系統(tǒng)中衡量光的聚集或發(fā)散的度量方式,指從透鏡的光心到光聚集之焦點的距離。亦是照相機中,從鏡片中心到底片或CCD等成像平面的距離。具有短焦距的光學系統(tǒng)比長焦距的光學系統(tǒng)有更佳聚集光的能力。簡單的說焦距是焦點到面鏡的頂點之間的距離。焦距由于攝影機鏡頭的光學透鏡(lens)而形成。
3. 人眼 焦距
人類通常是120度,當集中注意力時約為五分之一,即25度。 人單眼的水平視角最大可達156度,雙眼的水平視角最大可達188度。人兩眼重合視域為124度,單眼舒適視域為60度。1.人眼其實觀看到的并不僅僅是一個具有重合視角的平面,而是一個超過180度魚眼鏡頭的188度環(huán)形平面,類似于近期比較流行的環(huán)形電影屏幕。
2.人兩眼重合視域有124度。也就是說在人眼觀看到的范圍內(nèi),只有這124度視角內(nèi)的物體才有立體感。
換句話說只有這124度兩眼重合視域內(nèi)觀看到的物體截面,超過了180度,以至于形成了立體感。
3.單眼舒適視域為60度。是講只有這單眼的60度范圍內(nèi)的物體,人們才能夠看清楚,人眼才能夠聚焦。
超過水平方向視野角30度的周邊部分稱為誘導視野,俗稱眼睛的余光,其實是人眼并不敏感的范圍,也就是無法看清楚的。
4. 人眼是多少焦距
從10cm到極遠處人眼因肌肉調(diào)節(jié)而相當于一個變焦距凸透鏡,正常人眼只能把處在眼前10厘米以外處的物體成像在視網(wǎng)膜上,因此要清晰地看到物體的像,人眼離頂點(即像點)的距離不得小于10厘米.正常眼睛觀察近處物體最清晰而又不易疲勞的距離,大約是25cm,因此人的正常眼睛觀察的范圍是10~2cm
5. 人雙眼焦距
人眼睛的焦距是可變焦距,隨被視物體的距離的改變而改變,所以人眼睛的焦距沒法計算
6. 人眼的焦距是多少
人眼的分辨率率最佳是6000*4000。分辨率是以(像素/英寸)或(像素/厘米百)為單位的度,而且還與圖象的尺寸有關。比如知6000*4000的圖象的尺寸是211.67cm*141.11cm的話,那么它的道分辨率是72像素/英寸。人眼其實是一臺像素高達5.76億的“超級相機”。如果硬性比較,人眼大約等效于一臺50毫米焦距,光圈F4-F32可變,400萬像素。
7. 人眼的視角相當于多少焦距
近距離拍照產(chǎn)生變形的是超廣角鏡頭特有的效果,俗稱廣角畸變,其特性是把近處的靜物放大,也就是近大遠小,一般焦距為35mm以下的鏡頭就屬于廣角鏡頭了。而人眼的視角相當于50mm焦距的標準鏡頭視角,不會產(chǎn)生類似廣角的那種畸變效果。
8. 什么焦距最接近人眼
最近看到很多人在問鏡頭焦距方面的知識,讓我很驚訝的是有人居然認為:焦距就是鏡頭的長度。為了幫助大家進一步鞏固自己的基礎知識,今天就給大家講講焦距方面的知識。
一、焦距是什么?
在鏡頭上會有很多標識,其中就有焦距的標識。簡單來說焦距就是鏡頭的眼睛,決定了取景的范圍。
給大家舉個例子:在鏡頭上基本都會有這樣的標識“Canon EF-S 18-135mm f/3.5-5.6 IS”,其中18-135mm就代表了鏡頭的焦距,這兩個數(shù)字表示這個鏡頭的焦距是從70mm開始的,到200mm結束。
而鏡頭上標識的焦距有兩個數(shù)字,那就說明這只鏡頭是變焦鏡頭,它的焦距覆蓋了從70mm到200mm的整個焦距段。
另外,在鏡頭上一般還會有這樣的標識“Canon 50mm F1.4 USM”,其中50mm就表示鏡頭的焦距為50mm,而表示鏡頭焦距的數(shù)字只有一個,那就說明這只鏡頭為定焦頭。
鏡頭的焦距一般以數(shù)字表示,以mm為單位。單位很好理解,這里不多說,給大家講講鏡頭焦距的數(shù)字表示。
如果表示焦距的數(shù)字越小,那就說明這只鏡頭的焦距越短;而這只鏡頭的視野會越寬廣,取景范圍也越廣。因為取景范圍更廣,所以就能將更多的元素拍入鏡頭中,只是每個元素在畫面中占的面積會變小。
如果表示焦距的數(shù)字越大,那就說明這只鏡頭的焦距越長;而這只鏡頭的視野就會越窄,取景范圍也越窄。因為取景范圍窄,所以拍入鏡頭的元素就少,只是每個元素在畫面中占的面積會很大。
大家一定要讀懂上面這兩段話,這樣你才能更好的理解什么是焦距。理論知識看完了,給大家做案列展示,這樣就能理解焦距是什么了。
不同焦距拍攝同一場景的變化
另外,焦距的變化還會讓背景產(chǎn)生一定的虛化,如果你你想讓背景虛化而沒有大光圈做支持,那么你就可以變化焦距來獲得背景虛幻的效果。
不同焦段帶來的透視效果 和背景虛化效果
二、焦距與題材的關系
為了幫助大家更好的理解焦距方面的知識,下面我會講講不同的焦距適合拍攝什么樣的題材,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①超廣角
超廣角鏡頭一般是指焦距在24mm一下的,這種鏡頭的焦距小,視角非常寬廣,可以將更多的元素拍入鏡頭匯總,非常適合拍攝大場景,比如:風光題材、建筑題材等等。
超廣角攝影作品
②24mm和28mm
24mm和28mm的焦距是一個廣角鏡頭的焦距,主要用來拍攝風光。可能有人會說:可以用廣角鏡頭來拍攝人像,的確可以,只要你用得好用廣角鏡頭來拍人像完全沒有問題。只是廣角鏡頭更多的是用來拍攝風光,這是它的主要作用。
廣角鏡頭攝影作品
③35mm
35mm這個焦距稱呼比較多,有人稱這個焦距為“大師焦距”、也有人稱這個焦距為“人文眼”。這個焦距對于拍攝人文類題材來說是非常好的,因為人文類題材既要表現(xiàn)人物與所處環(huán)境的相互關聯(lián),還要表現(xiàn)人物和所處環(huán)境的相互互動,所以要保留足夠的景深。
35mm攝影作品
④50mm
50mm焦距的鏡頭被稱為標準鏡頭,可以用來拍攝人文題材、人像題材,這個焦距也被很多認稱為“大師焦距”。關于50mm的描述可能很多,我這里不做過多的贅述。只是會有很多人拿35mm和50mm做對比,這兩個焦距都不錯,看你喜歡,我個人偏向50mm。如果你選定好了那個焦距,建議你堅持用這個焦距,不要一下用35mm、一下用50mm,這兩個能用好一個就很不錯了。
50mm攝影作品
50mm攝影作品
⑤85mm
85mm這個焦距給大家講過很多,對于喜歡拍攝人像的人來說這個焦距是必須要選擇的。85mm對背景的虛化效果非常不錯,而且它還具有不錯的裁切能力,讓模特和鏡頭之間有一定的交流距離。
85mm攝影作品
⑥標準變焦鏡頭
標準變焦鏡頭就是24mm或者28mm起的,到70mm、85mm或者120mm結束的鏡頭。這種鏡頭就是日常掛機的鏡頭,適合拍攝很多題材。如果你只是個非常普通的攝影愛好者,沒什么要求,有什么拍什么,那么這個焦距就適合你了。
標準變焦鏡頭攝影作品
⑦100mm
100mm這個焦距基本上都是微距鏡頭,自然用來微距攝影是最好的。
微距攝影作品
⑧135mm
很多人都喜歡用135mm來拍攝人像,因為這個焦距拍攝人像也非常合適,大家在用135mm拍攝人像時,建議大家離模特遠一點。
135mm攝影作品
⑨200mm和300mm
200mm和300mm這個焦距就是大家常說的長焦了,長焦非常適合拍攝鳥、荷花、運動等等題材,簡單來說就是被拍攝物體距離你有一定的距離,但是不是很遠。另外,也有人用長焦拍人像,因為它的大光圈虛化效果很好。
長焦攝影作品
⑩超長焦
一般將焦距在300mm以上的稱之為超長焦鏡頭,超長焦鏡頭適合拍攝野生動物、運動類題材等等。很多初學攝影的人覺得超長焦非常好,其實這是因為沒用過。如果你不是專業(yè)拍攝這類題材的,基本上用不到超長焦。
超長焦攝影作品
總結:今天先給大家講解了什么是焦距,接著給大家講解了不同焦距適合拍攝怎樣的題材??赡芎苋硕鄷f我用廣角鏡頭也能拍攝人像、我用標準頭也能拍攝花卉、動物等題材。這個是沒錯的,任何焦距都可以拍攝任何題材。只是從整體上來說這個焦距更適合拍攝這樣的題材。就像開車一樣,一般都是掛一檔起步,如果你能在二擋、三擋起步那也沒問題啊!
9. 人眼睛的焦距范圍
此距離與顯示文字的物體高有關
最遠可視距離:200 × 物體高度(米)
最簡單的眼睛結構可以探測周圍環(huán)境的明暗,更復雜的眼睛結構可以提供視覺。復眼通常在節(jié)肢動物(例如昆蟲)中發(fā)現(xiàn),通常由很多簡單的小眼面組成,并產(chǎn)生一個影像(不是通常想象的多影像)。
在很多脊椎動物和一些軟體動物中,眼睛通過把光投射到對光敏感的視網(wǎng)膜成像,在那里,光線被接受并轉(zhuǎn)化成信號并通過視神經(jīng)傳遞到腦部。通常眼睛是球狀的,當中充滿透明的凝膠狀的物質(zhì),有一個聚焦用的晶狀體,通常還有一個可以控制進入眼睛光線多少的虹膜。
擴展資料:
1、成像原理
眼睛通過調(diào)節(jié)晶狀體的彎曲程度(屈光)來改變晶狀體焦距獲得倒立的、縮小的實像。眼睛所能看到的最遠的點叫調(diào)節(jié)遠點,正視眼所能看到的遠點在極遠處;眼睛所能看到的最近的點叫調(diào)節(jié)近點,兩點之間稱為調(diào)節(jié)范圍。正常眼睛的近點在距離眼睛約10厘米處。
2、明視距離
近視眼的明視距離一般為10厘米左右,(明視距離指人眼看書時間長而不疲勞的距離),正視眼的明視距離為25厘米左右,人眼在這一距離看書不易疲勞。
3、可見光波長
據(jù)科學研究表明,眼睛的性能與太陽的關系最為密切。事實上,人眼發(fā)展成為今天這樣一個復雜靈巧、維妙傳神的光學系統(tǒng),是人類在自然選擇過程中,漫長進化的一個結果。
宇宙天體發(fā)出的電磁波,包括了從無線電波到γ射線波長的很寬范圍。但地球大氣層僅留下兩個“天窗”,一個是波長在0.39~0.76μm 的光學窗口(或稱可見光窗口),另一個是波長在1mm~10m左右的射電窗口。
而太陽,除了發(fā)出可見光之外,其它波段的電磁輻射則基本上被地球大氣全部吸收。既然它們不能“參與”照明,那么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人眼也就沒有必要再為它們“設置”感光細胞了。
這就說明了,為什么人眼能夠感受的所謂的“可見光”是在這樣的一個波段(390nm~760nm),而不是其它波段。
參考資料來源:
參考資料來源:
10. 人眼多少焦距
我們都是用眼睛來看世界的,睜開眼睛,眼前的情景就有光有色,以畫面的方式被我們的眼睛接收,我們都知道拍攝的照片畫面都是可以分成多少像素的?相機和手機的拍攝設備也都標注著可以達到多少多少萬像素,目前有的相機或手機拍照功能甚至高達1億像素,那么我們的眼睛的視覺功能又是多少像素的呢?
要想知道人眼可達多少像素?需要一種合理的測量方法,生理學家研究發(fā)現(xiàn)在良好的光照條件下,一定的距離上人眼可以將兩條間隔0.01度的細線分辨出來,如果將這兩條細線比作是像素,那么0.005度就是1像素了。
一般認為人眼橫向視野是120度,這樣算來那么橫向畫面可辨的就是24000像素,如果把我們的視野看作一個正方形畫面,那么縱向分辨率也是24000像素,這樣以24000×24000,就能得出5.76億像素,想一想,1億像素的相機已經(jīng)讓我們感覺很牛掰了,但實際上我們的眼睛是它的5倍多,是不是更牛掰呢?不過還要指出的是生理學家認為上述的算法是一種保守算法,實際上人眼的視覺像素分辨率還要更高,而且是視力越好的人分辨能力越強,那么視覺像素也會越高。
如果從生理結構上來說就不是這樣了,生理學家發(fā)現(xiàn)人眼中的感光視網(wǎng)膜由1.26億左右個的視覺細胞組成,其中的1.2億左右個細胞是在黑暗時工作的,600萬個細胞在明亮的時候工作,它們能對顏色和光線做出相應的反應,以電脈沖的形式回饋到大腦,讓我們感知眼前的世界,不過我們并不能把它視作像素,因為一個視覺細胞并不等于一個像素,在大量的視覺細胞配合下,單一細胞的視覺功能遠超一個像素。而且白天我們觀察事物的時候大約只有150萬個視覺細胞在工作。
生理學家還發(fā)現(xiàn)人眼能辨別超過1千萬種顏色,觀察對象從極遠之處挪到極近之處并達到清晰態(tài)所用的時間不超過0.3秒,這種能力相當于相機的調(diào)焦對焦功能,目前沒有任何相機能達到這么快的速度。人眼還可以在強光和暗光環(huán)境下快速轉(zhuǎn)換,可以在一瞬間瀏覽大量的信息并反饋到大腦中,并且能從大畫面中迅速關注到小物體上,清晰觀察它的細節(jié),人眼還是人體中最耐寒冷的器官,零下幾十攝氏度的環(huán)境中看東西仍然不受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