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賓得2880自動鏡頭
FA 28-80/3.5-4.7 PZ和FA 28-80/3.5-5.6的鏡片都是8片8組,結(jié)構(gòu)完全相同,成像質(zhì)量差別也不大。個人覺得28-80最好的選擇是F 28-80/3.5-4.5紅字
2. 賓得1770鏡頭
適馬的1750未用過,不好作太多評價。
17-50在系列定位上比1770更高,這也同時體現(xiàn)在價格和光圈上。不過1770已經(jīng)更新到新一帶c系列產(chǎn)品,1750仍是前代系列。早年用過K5和前代的S1770,總體而言這個頭的使用感受還是不錯的。
基本印象是焦段方便,超聲波對焦安靜迅速,光圈全開大體可用,70段焦外也能看看,發(fā)色尚可,還能湊個小微距。
現(xiàn)在的1770c上市后,曾在capa看過測評,大體評價是比前代有著多方面的完善,是個理想的掛機頭。
在可選項非常有限的賓得家,個人覺得s1770c是比原廠17-70好用的掛機選擇。
如果沒有短期沒有升級全幅的打算,80%以上時間單頭掛機的話,個人覺得1770應(yīng)用場景還是更豐富些,價格也實惠。當然,這個價位的鏡頭有自己的局限性。
我上頭說的銳度,色彩,焦外,大概就是這個價位的“還行”。以下皆屬于“跑題”與“答非所問”后面入了535和大公主,對535的色彩表現(xiàn)愛不釋手,不遇上非得用廣角的場景就很少用1770了。
到后來陸續(xù)還用過諸多鏡頭,現(xiàn)在如今手上還有K1+大公主+2470。
拍得越多,漸漸地常用焦段越來越少。說到這里,突然懷念起當年沒什么錢,拿著17-70和若干手動頭什么都想拍的自己。
于是突然想放點照片kr+s17-7055-300,17-70,takumar135,da35,takumar55,da40xs愛不釋手的535
3. 賓得18-270鏡頭
可選鏡頭推薦4款。
DA18-270稍貴,超聲波馬達,對焦安靜。
DA18-250市場上較少
騰龍A1818-250數(shù)量也較少。價格比原廠18-250便宜,除了鍍膜,據(jù)說跟原廠都一樣。
適馬18-250也有超聲波馬達。價格比騰龍A18貴。
其他的18-200鏡頭基本不推薦,除了價格便宜。
4. 賓得2470鏡頭
本質(zhì)上這只是騰龍的24-70的馬甲版,而騰龍2470公認光學素質(zhì)不錯,某種程度上和尼康原廠的那支2470二代不相上下,比像場不平的佳能2470要好一截,所以賓得的版本也不會差到哪兒去,相反去掉了防抖機構(gòu)的話興許還有點提升。
而賓得的版本主要是在鍍膜上有所改良,用的是賓得看家的SMC鍍膜的最新改良版本HD鍍膜,比騰龍原來的鍍膜發(fā)色和抗眩光都有所提升,只要和騰龍的版本價差在合理范圍內(nèi),這只2.8光圈恒定的頭性價比還是很高的。目前這個鏡頭剛剛出來8千多,日后價格回落的可能性很大,作為賓得全幅的套頭,無論是焦段,畫質(zhì),防水,價位等都非常均衡。5. 賓得28-80鏡頭
有兩款DA40 2.8,有綠圈或紅圈的那個是SMC或HD PENTAX DA 40mm F2.8 Limited(大家一般叫它“40餅干”),比這個更小更薄的是smc PENTAX-DA 40mm F2.8 XS(大家一般叫它“薯片”),后者比前者便宜一半。DA40 limited濾鏡口徑49mmDA40 XS濾鏡口徑27mm請注意區(qū)分
6. 賓得70-200鏡頭
用70-200拍出來的照片模糊原因:
1:光線不足。在光線充足的時候拍攝,這樣可使用較高的快門速度,可避免照片模糊;
2:快門速度過低。在光線不是很好的時候拍照,可適當提高相機的ISO感光度,以提高快門速度,也可使用內(nèi)置閃光燈補光;
3:手抖造成的模糊。手持拍攝時,可把鏡頭的防抖功能開啟(有此功能的話);
4:有條件的話請使用三腳架穩(wěn)定相機,可避免照片模糊。
5:器材有問題。這只能檢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