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北非非洲象
屬于西非。西部非洲(西非)主要是指位于幾內亞灣北岸,撒哈拉沙漠南部的國家,西至大西洋沿岸,主要包括尼日利亞、貝寧、加納、多哥、科特迪瓦、利比里亞、塞拉利昂、幾內亞、幾內亞比紹、塞內加爾、岡比亞、毛里塔尼亞、馬里、尼日爾、佛得角、布基納法索等16個國家。
塞內加爾是一個位于非洲西部的國家,總人口估計約為1360萬。周邊與馬里、毛里塔尼亞、幾內亞比索、幾內亞(是兩個國家)接壤,西部面向大西洋。像許多西非國家一樣,塞內加爾曾經是法國的殖民地,法語是其官方語言。葡萄牙語在該國也被廣泛使用。
與其他西非國家相比,塞內加爾擁有廣泛和高度發(fā)達的公路系統(tǒng),高速公路和馬路通向該國的所有城市地區(qū)和許多農村地區(qū)。
優(yōu)越的地理位置、穩(wěn)定的政治環(huán)境和相對完善的現代化基礎設施,讓塞內加爾成為了西非第四大經濟體。許多西方公司和外國專業(yè)人士投資的目的地。比如:許多慈善機構、大使館和公司都設在塞內加爾。
塞內加爾的經濟主要建立在可再生能源、旅游業(yè)、農業(yè)和漁業(yè)等行業(yè)。印度、和中國是該國的主要經濟伙伴。塞內加爾海岸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極大的加速了塞內加爾的經濟發(fā)展
2. 非洲象 亞洲象
象是目前世界陸地上最大的哺乳動物,屬于長鼻目(Proboscidea)就是象類,只有一科兩屬三種,即象科,非洲象屬和亞洲象屬,非洲象有兩種:普通非洲象(也叫熱帶草原象或灌木象)和非洲森林象,亞洲象只有一種(也叫印度象)。廣泛分布在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和南亞及東南亞以至中國南部邊境的熱帶及亞熱帶地區(qū)。
象的妊娠期為10-12個月,剛出生的小象就有100千克重,需要8-14歲才能達到性成熟。據報道1974年在安哥拉獵殺的最大的象有13.5噸重。
象皮厚毛少,鼻與上唇愈合成圓筒狀長鼻,兩個上頜門齒大而長,就是所謂的“象牙”,口中一般每側有三個前磨牙和三個后磨牙,食用高纖維的食品,樹葉、草類等,磨牙并不是同時長出,現存的磨牙磨損后,新的磨牙才長出來,所以如果最后一顆(第六顆)磨牙大約在60歲以后磨損后,老象可能死于營養(yǎng)不良,如果繼續(xù)飼喂磨碎的食品,它有可能繼續(xù)活下去。
象由于毛少,容易生皮膚病,所以需要經常洗澡或做泥浴,象皮厚,有皺折,有的皺折紋路深達十幾厘米,皮膚淺灰色,由于洗泥浴有時看起來好象是泥土的紅棕色,褐色眼睛長眼毛,有一種罕見的白化象,白象眼睛一般是藍色。
象的耳朵很大,有豐富的血管以便散熱,尾巴不長,頂端有毛刷。
象是草食性動物,一天要有16個小時用來采集食物,它們的消化系統(tǒng)效率不高,只有40%的食物可以被吸收,一天一只成年象可以吃進30到60千克食物,但60%被排泄出去了。
象在正常時每天要走3到6千米去覓食,但迅速奔跑起來也能達到每小時36千米的速度。
亞洲象屬只有一種,也叫印度象,分布在南亞和東南亞,鼻端有一個指狀突起,雌象沒有象牙,即使是雄象也有一半沒有象牙或象牙很小,耳朵比較小、圓,前足有5趾,后足有4趾,共有19對肋骨(其中蘇門答臘亞種有20對),頭骨有兩個突起,背拱起。性情溫和,比較容易馴服。
非洲象有兩種,最常見的是普通非洲象,是世界上最大的陸地動物,耳大下部尖,不論雌雄都有長而彎的象牙,前足有4趾,后足有3趾,共有21對肋骨,背部平,長達6-7.3米,高達3-4米,重達10噸。性較兇猛,尤其是孤獨的雄象更為兇猛,不易馴服。
另一種非洲象是瀕臨滅絕的森林象,個較小,一般不超過2.5米高,耳圓,下頜骨長而窄,前足有5趾,后足有4趾,和亞洲象相同,象牙小而直,質地更硬。最近根據基因分析證實和普通非洲象不是同一種。
此外還有幾個亞種,馬來西亞有一種亞洲象亞種——侏儒象,個頭更小。納米比亞有一種非洲象亞種——沙漠象,足下肉墊變大,更適應缺水的生活,非常知道節(jié)約用水,而且會在沙漠中尋找水源。
在古代尚有體形更大的長毛象——猛犸象,現在已經滅絕,不過經常在北方西伯利亞的凍土地帶出土尚凍結的猛犸尸體。
由于象牙可以制造珍貴的工藝品,象經常遭到偷獵者的襲擊,作為大型動物,它的生育周期較長,因此非常容易滅絕。目前各國為保護象已經禁止象牙交易。中國的法律也已經規(guī)定禁止象牙交易和繼續(xù)生產象牙制品。
亞洲象在南亞國家經常被馴服用來役使,在交通不便的森林地帶搬運木材等。古代也訓練作為戰(zhàn)象,馬其頓的亞歷山大大帝進攻印度時就是被他們從沒有見過的戰(zhàn)象擊敗了。后來迦太基的漢尼拔將軍越過阿爾卑斯山進攻羅馬時也使用了戰(zhàn)象。漢尼拔使用的象可能是現在已經滅絕了的北非種象。
象在古代中國多是南方鄰國進貢的禮品,皇家多馴養(yǎng)象用來在典禮時顯示威儀。
3. 非洲象百度百科
大象主要外部特征為柔韌而肌肉發(fā)達的長鼻,具纏卷的功能,是象自衛(wèi)和取食的有力工具。巨大的耳廓不僅幫助諦聽,也有散熱功能。雄性(非洲象雌雄均有)的長獠牙是特化的上頜門齒。亞洲象前肢5指,后肢4趾,非洲象前肢3趾。
非洲象生活在熱帶森林、叢林和草原地帶,是現存最大的陸生哺乳動物,以野草、樹葉、樹皮、嫩枝等為食,每天要喝30~50加侖的水。 繁殖期不固定,孕期約22個月,每產1仔,13~14歲性成熟,壽命70年。
大象日行性,無定居。象是群居性動物,以家族為單位,由雌象做首領,每天活動的時間,行動路線,覓食地點,棲息場所等均聽雌象指揮。而成年雄象只承擔保衛(wèi)家庭安全的責任。有時幾個象群聚集起來,結成有上百只大象的大群。
4. 北非非洲象體重
非洲象的體重大約3~8噸,非洲森林象體重3噸左右,亞洲象體重5~7噸左右。
非洲象是現存最大的陸生哺乳動物,它的體長6~7.5米尾長1~1.3米,肩高3.0~4.0米,體重10000公斤。最高紀錄為一只雄性,體全長10.67米(包括鼻子和尾巴),前足圍1.8米,體重10000公斤。已滅絕的北非非洲草原象相對小的多,只有2.4~2.6米高,重約4噸,體型于非洲森林象相仿。
5. 亞洲非洲象
近代滅絕的猛犸象是曾經最大的大象,而亞洲象極其亞種是現存體型最小的大象,這里把在孤島生存的侏儒象,因為其不具備代表性。
亞洲象一般在4~5噸左右,比非洲象還小一些,而猛犸象最大可達12噸+,平均7噸+,身高4米+,平均體型大于現存最大的非洲象。直觀說吧猛犸象比亞洲象整整大一大號。
6. 非洲象什么樣
亞洲象:目前存在的數量大約為2.5萬頭~3萬頭之間,其中大約有一半以上在印度。
非洲象:野生種群目前在52萬頭左右(但由于偷獵頻繁,再加上象的繁殖率本身就低,所以它們依然是受威脅的動物),人工飼養(yǎng)下的有4萬頭左右。非洲森林象野生種群目前約為2萬多頭,遠少于普通非洲象。雖然未被列入瀕危動物,但憑數量其實完全可以算是瀕危物種了,盡管偷獵者難以威脅到它們
近來南非大象數量激增,具體數字沒人普查,只能估算
7. 非洲象公象
回答:大象是大型高級哺乳動物,地球上的哺乳動物除人或畸形的以外,都只有四條腿,大象也不例外,所以公大象也不會有5條腿。至于人們遠遠望著雄性大象長有5條腿,一定要將發(fā)情期的公象的碩大的生殖器誤以為是腿。大象體型龐大,特別是非洲草原上的公象,其生殖器也巨大無比,讓人產生錯覺罷了。
8. 北非非洲草原象
北非南非東非西非中非是按照所處地理位置不同過來劃分的,具體見下:
1、北非主要指的是非洲的大陸北部、靠近地中海沿岸的地區(qū),是撒哈拉沙漠以北的區(qū)域。北非主要包括埃及、利比亞、突尼斯、阿爾及利亞、摩洛哥、蘇丹等6個國家。北非重要的文化特征是阿拉伯文化和伊斯蘭文化。
2、南非主要指的是位于非洲南部地區(qū)和相關的島嶼。南非是非洲的最南端,它的東邊是印度洋,西邊是大西洋。南非主要包括博茨瓦納、南非等13個國家。南非的世界礦產儲存量和生產量都位于世界第一位。
3、東非主要指的是非洲的東部區(qū)域。東非的北邊是厄立特里亞,東邊瀕臨印度洋,南邊到達魯伍馬河。東非主要包括索馬里、肯尼亞、烏干達、毛里求斯、贊比亞等19個國家。東非的地形主要以高原為主,氣候以熱帶草原氣候為主。
4、西非主要指的是非洲的西部區(qū)域。西非位于幾內亞灣北岸,也是撒哈拉沙漠南部。它的東邊是乍得湖,西邊瀕臨大西洋。西非主要包括尼日利亞、幾內亞、毛里塔尼亞等16個國家。
5、中非主要指的是指非洲大陸的中部地區(qū)。中非的北邊是提貝斯提高原和撒哈拉沙漠,南部是隆達-加丹加高原和剛果盆地。中非主要包括剛果、中非共和國、乍得、喀麥隆等9個國家。
9. 介紹非洲象
據美國國家地理雜志報道,最新一項研究顯示,現今陸地上體型最大的動物大象,其遠古時期的祖先竟生活在水生環(huán)境.
依據牙齒化石的化學跡象顯示,至少一種遠古長鼻類動物(遠古大象的近親)生活在水生環(huán)境中.負責此項研究的英國牛津大學地球科學系亞歷山大?劉稱,這種牙齒化石屬于一種叫做“始祖象(Moeritherium)”的動物,通過分析牙齒化石可顯示它們主要以淡水植物為食,生活在沼澤和江河流域.基本上,它們過著像河馬一樣的生活,它們是現今大象最近的遠古物種.
據悉,現今的大象和它們遠古滅絕的近親分享著共同祖先的基因,此外,還有儒艮和海牛等其他水棲哺乳動物也擁有相似的基因特征.亞歷山大說,“始祖象生活在0.37億年前,該時期是大象遺傳血統(tǒng)與海牛分離數百萬年之后.”
遠古牙齒化石揭示謎團
始祖象并不與現代大象十分相似,其體型大小相當于貘,其肩部只有29-42英尺高(74-107厘米).它可能沒有像現今大象那樣長的鼻子,但它的上嘴唇可以盤卷起來.
目前研究小組研究的牙齒化石出土于埃及法尤姆地區(qū),0.37億年前該地區(qū)是淺水江河或沿海水域,這種水生環(huán)境變化較頻繁.在巖石中發(fā)現的始祖象化石強有力地證實當時它們生活在沼澤或江河流域.但是科學家們很難對此判斷是否這種遠古哺乳動物實際上生活在水生環(huán)境,還是它們的尸體是被沖到水中.
最后,始祖象的牙齒化石揭示了其中秘密.牙齒中的碳同位素保留著始祖象的食物信息,通過對比生活在同一時期陸地動物的同位素比率,研究小組確定這種長鼻動物很可能是半水棲物種.目前,這項研究報告發(fā)表在本周出版的《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上.
從陸地到海洋再返回陸地?
美國密歇根州立大學古生物學博物館威廉?桑德斯稱,這項新研究具有令人信服的證據表明始祖象的確是一種半水生動物.近一個世紀以來,古生物學家認為始祖象在環(huán)境適應和生活方式上至少與半水生的河馬或海牛相似.
但是,桑德斯警告稱,現今大象的遠古水生祖先或早期的長鼻類物種可能是完全生活在水里.始祖象可能是一種非常特殊的動物,它可能脫離了進化成大象的進化路線.這種動物存活時間很長,可能在700萬年前第一批現代大象出現時,它們還一直生活在水生環(huán)境.因此,桑德斯強調稱是否大象曾有過水生棲息的歷史,現今科學家很難發(fā)現0.2億年前大象陸地進化的跡象.
桑德斯說,“研究人員提出了一些大膽猜測,比如:現代大象的長鼻是否是之前在水生環(huán)境中的通氣管.事實上,早期長鼻類動物并沒有突出的長鼻,后期大象的鼻子長得很肥大,伴隨著長出長長的象牙進行防御,進而逐漸適應陸地生活.”
亞歷山大希望通過研究牙齒化石能夠揭示遠古大象更多的信息,發(fā)現它們生活方式的變遷以及海牛是什么時期與遠古祖先分離.同時,他猜測始祖象可能是從水生環(huán)境然后返回陸地的最早陸地哺乳動物.
他說,“最初該物種應當是在陸地生活,然后進入水生環(huán)境中,但最后它們又返回到陸地環(huán)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