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賓得fa鏡頭鏡組晃動
主要分三種,一種ND鏡,用來過濾光線減低鏡頭進光量;第二種是濾色鏡,用來調整拍攝體的自身色彩;另一張是星芒鏡,用來調整光斑形狀。
單反拍攝延時攝影技巧2:拍攝前的調整
三腳架
延時攝影的拍攝需要穩(wěn)定的拍攝平臺,任何的晃動都會造成后期視頻畫面抖動晃動。三腳架可以保證拍攝畫面的穩(wěn)定。對于大范圍位移延時,三腳架更是不能缺少。穩(wěn)定壓倒一切。一定要將攝像機牢牢固定在堅固的三腳架上,避免刮風等原因造成攝像機的晃動導致拍攝失敗。
準備充足的備用電池、儲存卡,延時拍攝一般要工作幾個小時甚至幾十個小時,所以一定要根據所需素材的時長準備充足的附件,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最好接通交流電進行拍攝。
機身設置
M檔,ISO手動。光圈通常不宜過小,小光圈雖然能帶來大景深,但也會帶來鏡頭和CCD上灰塵的印跡以及光線的衍射。F8往上都是比較合適的光圈。白平衡手動,可以用預設,也可以手動調節(jié)K值。關閉機身高感降噪、關閉機身自動暗部補償(尼康的D-lighting,佳能的高光優(yōu)先模式、索尼和賓得的自動HDR)
注意點:在傍晚和日出的時候,光線變化較大。根據經驗,冬季30分鐘內,光線變化最高可達3EV,請適當調整曝光。
快門線設置
只需要設置INTVL選項(永諾MC-36b),這一項是每次拍攝的間隔時間。比如在拍攝城市白天的車流和行人時,間隔時間設置為1秒,機身設置快門速度在1秒以內。在拍攝城市夜晚的車流時,間隔時間設置為2秒到5秒之間,機身設置快門速度為間隔時間減1。(例:間隔時間為3秒,機身設置快門速度為2秒)在拍攝天空云層運動時,依云層運動速度,設置間隔時間為3秒到10秒不等,云層運動速度越慢,間隔時間最越長。
單反拍攝延時攝影技巧3:拍攝過程
三腳架固定相機、取景
拍攝時長(分鐘)=間隔拍攝的時間(秒)×24×最終想要片段的時長(秒)÷60
拍攝張數=24×最終想要片段的時長(秒)
例:最終想要一段20秒的延時攝影片段,間隔拍攝時間為3秒,那么拍攝時長為:3×24×20÷60=24(分鐘),拍攝張數為:20×24=480張
2. 賓得f系列鏡頭
所謂紅字就是F系列,賓得第一代自動對焦鏡頭,紅色的字體配色僅僅是一個巧合,不代表有任何更深的含義。
F系列很短命,很快就被FA系列取代。盛傳的哈蘇實驗室評測19支最好鏡頭里有兩支F頭,未必是因為F比FA強,而是因為哈蘇實驗室搞這個評測時恰巧FA還沒推出來。還有人說紅字F全采用玻璃鏡片和金屬內鏡筒,而FA開始使用樹脂片和塑料鏡筒,檔次更高。這也是毫無根據的,任何同時擁有很多F和FA頭的老用家都不會贊同這個觀點。實際上F外層橡膠皮容易開膠,手動對焦環(huán)也很窄,根本談不上比FA檔次高。“賓得紅字”和“佳能紅圈”根本不是一個概念,僅僅是炒家借涂裝上的一個偶然吹捧出來的。賓得有很強的光學實力,這一點賓得用家應該有足夠的自信,賓得的光學水平并不僅僅體現在曇花一現的F系列上。從實用角度講,FA、DA都好于F;用做工手感角度講,更早的螺口、K、M、A都比F好得多。F的時代,是自動對焦技術迅速風靡的時代,諸家黯淡,只有美能達獨領風騷。尼康守著手動在死扛,奧林巴斯搞出一些怪東西后干脆放棄,佳能忍痛壯士斷腕,賓得也是疲于應付。賓得的精華還是在最早的Takumar時代和近期的“公主”時代。引用某P家資深用戶的說法: “我也來說兩句。Modern Photography(《現代攝影》)的這個老測試的確只能說明在當時,F50/1.4的表現非常出眾。但是,為什么找不到《現代攝影》的FA50/1.4測試報告來為那些斷言FA50不如F50的同學們提供論據呢?答案很簡單,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末,Modern Photography被競爭對手Popular Photography(《大眾攝影》)給兼并了,《現代攝影》雜志從此消失了。而《大眾攝影》很快就推出了一套他們至今還在延續(xù)使用的鏡頭測試評估體系,這個體系和原來《現代攝影》的測試評估方式完全不同,沒有可比性?!冬F代攝影》消失的時候,FA系列鏡頭都還沒有面世。所以,我們永遠也沒有機會看到《現代攝影》用同一套測試評估方式對F和FA50的數據。我個人認為F和FA兩者光學設計是一樣的,只可能有個體差異?!?下面有人回復: “恨死你們了,剛想整兩個紅字頭當js,你們就說的這么明白,怎么賣啊” “你注定當不了JS,是接盤,哈哈。曾經也動過紅字的念頭,但想想那個花花綠綠的顏色就不爽。慶幸啊,沒接這盤”3. 賓得 老鏡頭
賓得鏡頭一直都是兩條路線: Limited 和 * (星頭)。
Limited走的是小巧精致風格,比如公主餅干等等,光圈與友商同焦距鏡頭比確實要小一些,但是為了小巧只能犧牲大光圈,該系列一般都是金屬鏡身,適合把玩。
星頭系列就是賓得專業(yè)鏡頭線,對應紅圈/金圈/GM等,該系列鏡頭在設計時是以最優(yōu)的光學素質為訴求的,所以星頭光圈相對較大,外形一般也傻大粗;
我覺得上上代FA*頭還是有些代表性的,在那個膠片時代賓得還不像現在這么式微,當時的星頭有 FA*24/2, FA*28-70/2.8, FA*80-200/2.8, FA*85/1.4, FA*200/4 Marco, FA*200/2.8, FA*300/4.5, FA*300/2.8, FA*400/5.6, 更有FA*600/4和FA*250-600/4的這種怪物:
后來數碼時代轉型,被柯達的那塊底搞得很慘,上代賓得也只是專注與APSC領域,該代的大光圈有DA*55/1.4, DA*16-50/2.8, DA*50-135/2.8, DA*200/2.8, DA*300/4, 再加上最近剛發(fā)布的DA*11-18/2.8。
回到問題來,現階段賓得全畫幅有哪些可用的鏡頭,我們先看看賓得上個月更新的路線圖:
可以看到,在產鏡頭(變焦方面)覆蓋了超廣到長焦的日常使用范圍,定焦方面大部分還在吃老本,目前新鏡頭只有一枚去年發(fā)布的DFA*50/1.4和今年預計發(fā)布的DFA*85/1.4。
相較NCS,賓得FF鏡頭線確實有太多的鏡頭需要補充了,而且賓得體量小,現在騰龍適馬也不怎么出K口的新頭了;所以如果要問“賓得全畫幅單反用什么鏡頭好”,可選的也就是路線圖上那幾只(如果只考慮在產),如果想要更優(yōu)秀的素質就上星頭(貼牌騰龍的15-30和24-70也很不錯),考慮便攜就上28-105和未來的70-200/4以及一眾小定焦。
最后再說一下我個人的使用經驗,我入手K1也有兩年了,現在配鏡基本穩(wěn)定,Irix 15/2.4 + DFA24-70/2.8 + DFA*70-200/2.8。 我一般拍風光居多,出去玩的時候包里就帶這三個再加上架子。24-70的話,本來騰龍這個頭評價就不錯,貼牌之后我用著也感覺挺好的;星期二素質沒得說,就是有點沉;Irix 15也是因為賓得沒有超廣可選,只能考慮副廠。未來的打算是: DFA*50/1.4必入,這個頭看用戶反饋是真的棒,然后就是靜靜等待未來的廣角定焦。
先說這么多,希望能幫到題主,有問題可以再交流。
4. 賓得FA鏡頭
區(qū)別還是大的,DA55mmF1.4SDM鏡片比FA50mmF1.4多,且是超聲波馬達鏡頭
DA55mmF1.4SDM是綠圈鏡頭,是賓得優(yōu)質鏡頭
5. 賓得變焦鏡頭
號稱暗星鏡頭,也是全幅機上最實用的掛機頭,焦段比FA 星 28-70mm 2.8“小小金”焦段實用的多。而且恒定F4光圈也不算太小,但是減輕了鏡頭很大的重量。算是一只旅游人像兼顧的全副掛機好頭。鏡頭里還配有一片AL非球面鏡片,光學素質非常好。 美中不足的是此頭做工和手感不好,fa很多鏡頭塑料感很重,而且變焦很松。膠片時代設計的產物,分辨率和紫邊控制在數碼單反上表現不好。此外現在都是老鏡頭,個體差異比較大。最近隨著賓得全幅機的開發(fā),新一代的全幅掛機頭應該也會推出了。
6. 賓得fa鏡頭光圈環(huán)使用
fa35對焦暴力但是快,銳度全開就不錯,紫邊重,滿滿的塑料感,不過這點應該比后口都是塑料的da35好,光圈大那么一點,鍍膜舊點,1000左右的差價,全幅頭,不過說是da35全幅也能用。還真不好選。買fa是因為光圈大點,有光圈環(huán)在膠片機上方便使用,全畫幅來了也能繼續(xù)。不過da35絕對夠了,價格也更加實惠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