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焦距和拍攝距離
鏡頭上的焦距段越小越好,焦距段越小,成像質量越好。
具有短焦距的光學系統(tǒng)比長焦距的光學系統(tǒng)有更佳聚集光的能力。焦距長短與成像大小成正比,焦距越長成像越大,焦距越短成像越小。
鏡頭焦距長短與視角大小成反比,焦距越長視角越小,焦距越短視角越大。焦距長短與景深成反比,焦距越長景深越小,焦距越短景深越大。焦距長短與透視感的強弱成反比,焦距越長透視感越弱,焦距越短透視感越強。
焦距長短與反差成反比,焦距越長反差越小,焦距越短反差越大。對焦距離越遠景深越深,對焦距離越近景深越淺,因此在拍攝遠景時應該選擇較大對焦距離的鏡頭,而在拍攝近景時則應該使用較小對焦距離的產品。
焦距由于攝影機鏡頭的光學透鏡(lens)而形成。攝影機或放映機的金屬筒容納了一組兩邊或一邊有弧度(凸或凹)的透鏡,組成一個綜合鏡頭。從物體不同部分射出的光線,通過鏡頭之后,聚焦在底片的一個點上,使影像具有清晰的輪廓與真實的質感。
2. 焦距和拍攝距離的關系 知乎
焦距越長、拍攝距離越近、光圈越明亮,虛化效果越強
在攝影時受到大家喜愛并被頻繁運用的背景虛化和所使用鏡頭的焦距、光圈的明亮程度(光圈值)以及拍攝距離(相機到被攝體的距離)有著密切關系。當使用鏡頭的光圈值不變時,焦距越長,則越容易發(fā)生背景虛化現象。當然,如果焦距相同,則光圈越明亮的鏡頭越容易產生虛化效果。
另外,背景虛化程度還會隨著拍攝距離的不同發(fā)生變化。拍攝距離越短,越靠近拍攝,虛化效果就越大。因此,若想得到大幅的虛化效果就應該選擇最近拍攝距離較短、光圈較明亮、焦距較長的鏡頭。
只是在進行攝影時,先決定鏡頭焦距,構圖完成后拍攝距離也就固定了,所以在掌握更長、更近、更明亮的這一虛化的基本原則的同時,還需要把握鏡頭焦距和拍攝距離的關系。
3. 焦距和拍攝距離有關系嗎
鏡頭焦距(焦段)和清晰度沒有關系。
焦距可以看做是鏡頭的一個固有屬性,單位是“mm(毫米)”。每支鏡頭的焦距都會在鏡身上標注出來,所有標注的焦距都是這枚鏡頭的物理焦距。
焦段影響的是視角、透視關系等。
通過上面的圖可以看出來,焦段越長 視角越窄(就是站在同樣的位置,相機拍到的東西越少)。
所以長焦一般用來拍局部,廣角拍全景。
清晰度和對焦以及光圈有關。
對不準焦(沒有合焦),那么照片必然是模糊的。
光圈決定景深,他的大小也和清晰度密切相關,大光圈(數字越小,光圈越大 f1.4〉f8)景深淺(對焦點前后的清晰范圍?。?,小光圈景深大。景深外的畫面一般就是焦外虛化了。
當然清晰度還和鏡頭的最佳光圈有關,大部分鏡頭最佳光圈是f8左右,如果你開到f16可能畫面邊緣就會有損失。
4. 焦距拍攝距離對應表
60MM焦距最佳距離是110米,60 MM焦距的攝像頭是一款長焦距攝像頭,它具有比較大的景深范圍,最遠可以達到110米的距離,在這個距離范圍內,都能夠比較清楚地看到遠處的物體,但是他的視角范圍比較小,一般只有90度的范圍所以在110米時,他的聚焦比較清晰
5. 焦距和拍攝距離一樣嗎
物點(要拍攝的主體)離開透鏡的距離稱為“物距”,像點(透鏡的成像)離透鏡的距離稱為“像距”,物點和像點存在一一對應的關系,物距的改變像距也隨之變化,當物點處于無限遠時此時對應的像點叫焦點,焦點離開透鏡的距離叫“焦距”。
物距、像距、焦距的關系可近似的用:1/像距=1/物距+1/焦距的公式表示。對焦為當物點不同時要想清晰成像必須移動鏡頭和感光元件之間的相對距離的過程。
物距u 像距v 像距f 鏡頭的焦距一般用毫米來表示,例如我們常說的35mm的鏡頭,50mm的標頭,135mm的鏡頭等等。鏡頭根據它的焦距可以分為廣角鏡,標準鏡頭和長焦鏡頭等等,其實這是根據鏡頭的防大倍率來決定的,更準確的說是根據鏡頭的視角,在35mm膠卷里,50mm的鏡頭的視角相當于人眼的視角,也就是說防大倍率為一,我們把它稱為標頭。 請注意:根據“1/焦距=1/物距+1/像距”的公式,不同的底片其標準鏡頭不同。
120膠卷的幅面大于135膠卷的幅面,所以120相機的標準鏡頭是75mm。目前數碼相機的鏡頭劃分一般參照35mm系統(tǒng)。 而焦距小于它的稱為廣角鏡頭,而焦距大于它的則稱為長焦鏡頭,另外還有很多變焦鏡頭,它通過鏡頭各組件之件的變化來改變焦距。
小于20mm為超廣角鏡頭,在24mm到35mm為廣角鏡頭,50mm為標準鏡頭,80mm至300mm為長焦鏡頭,大于300mm為超長焦鏡頭。由于目前的鏡頭一體化數碼相機較容易做出焦距較大的鏡頭,因此數碼相機的長焦劃分標準要相應提升,指擁有200mm以上焦段鏡頭的數碼相機。
如果以光變倍數來計算的話,則為七倍光學變焦以上的數碼相機。 物距像距像的性質應用 u>2ff 焦距越長、拍攝距離越近、光圈越明亮,虛化效果越強 在攝影時受到大家喜愛并被頻繁運用的背景虛化和所使用鏡頭的焦距、光圈的明亮程度(光圈值)以及拍攝距離(相機到被攝體的距離)有著密切關系。當使用鏡頭的光圈值不變時,焦距越長,則越容易發(fā)生背景虛化現象。當然,如果焦距相同,則光圈越明亮的鏡頭越容易產生虛化效果。 另外,背景虛化程度還會隨著拍攝距離的不同發(fā)生變化。拍攝距離越短,越靠近拍攝,虛化效果就越大。因此,若想得到大幅的虛化效果就應該選擇最近拍攝距離較短、光圈較明亮、焦距較長的鏡頭。 只是在進行攝影時,先決定鏡頭焦距,構圖完成后拍攝距離也就固定了,所以在掌握更長、更近、更明亮的這一虛化的基本原則的同時,還需要把握鏡頭焦距和拍攝距離的關系。 擴展資料 拍攝注意事項 1、小于拍攝時使用鏡頭的最近拍攝距離,不能拍攝。 2、使用 35mm 全畫幅相機拍攝。括號內表示在相同條件下使用 APS-C 規(guī)格 相機 拍攝時需要的鏡頭焦距。 焦距、拍攝距離、光圈值和虛化的關系可以算出。但是,實際上拍攝起來就會發(fā)現背景的形狀和顏色也會左右整張照片給人的印象,所以這也是一個復雜的問題。另外,被拍攝者和背景之間的距離也和虛化有關。 如果想要較大地虛化背景,應該盡可能使用焦距長、大光圈的鏡頭,同時還應該慎重選擇背景的色調和形狀。為了增強虛化的氛圍,可以嘗試著在虛化中加入高光部分,它能讓整張照片看起來更加明快,更有利于利用虛化效果。 從控制合焦點位置的角度出發(fā),使用比最大光圈收縮幾級的光圈拍攝,可以獲得較大的景深,拍攝起來比較不容易失敗。然而,鏡頭的光圈值會給虛化帶來很大的影響,所以使用最大光圈附近的光圈值拍攝是獲得較強虛化的基本原則。 鏡頭焦距越短,虛化就越容易直接受到光圈值的影響,在使用這樣的鏡頭時哪怕收縮一級光圈也會帶來明顯差異。而使用遠攝鏡頭主要是利用長焦距創(chuàng)造出虛化效果。但是,多用于拍攝人像的 50-85mm 焦距的鏡頭實質上是光圈值支配著虛化效果。 景深與照相機鏡頭的焦距的長短同樣有著密切的關系。比如一支50mm的定焦鏡頭與一支100mm的定焦鏡頭相比,50mm的定焦鏡頭所拍攝的景深范圍肯定要比100mm的定焦鏡頭的景深范圍要大——這也是一條不可違背的“鐵律”:即焦距越長,景深越??;焦距越短,景深越大。 景深=(2×彌散圓直徑×鏡頭焦距的平方×光圈值×對焦距離的平方)/(鏡頭焦距的4次方-彌散圓直徑的平方×光圈值的平方×對焦距離的平方) 后景深=(彌散圓直徑×光圈值×對焦距離的平方)/(鏡頭焦距的平方-彌散圓直徑×光圈值×對焦距離) 前景深=(彌散圓直徑×光圈值×對焦距離的平方)/(鏡頭焦距的平方+彌散圓直徑×光圈值×對焦距離) 對于凸透鏡:當物距在一倍焦距以內時,得到正立、放大的虛像,從光屏一側才能看到虛像;物距為 一倍焦距時,不成像。 舞臺上的追光燈;在一倍焦距到二倍焦距之間時得到倒立、放大的實像;物距為 二倍焦距時,成等大倒立的實像;在二倍焦距以外時,得到倒立、縮小的實像。 對于凹透鏡:一倍焦距以內時,成正立、放大的虛像;一倍焦距時不成像,光線是平行的;一倍焦距到兩倍焦距之間時,成倒立、放大的虛像;兩倍焦距時,成與物體同樣大小的虛像;兩倍焦距以外時,成倒立、縮小的虛像。 焦距越長、拍攝距離越近、光圈越明亮,虛化效果越強。 在攝影時受到大家喜愛并被頻繁運用的背景虛化和所使用鏡頭的焦距、光圈的明亮程度(光圈值)以及拍攝距離(相機到被攝體的距離)有著密切關系。當使用鏡頭的光圈值不變時,焦距越長,則越容易發(fā)生背景虛化現象。當然,如果焦距相同,則光圈越明亮的鏡頭越容易產生虛化效果。6. 相機焦距和實際距離
7. 焦距和拍攝距離計算
8. 焦距和拍攝距離對畫面成像的影響
9. 焦距和拍攝距離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