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鏡頭好的電影有哪些
1.《人類之子》
電影《人類之子》中,包括汽車伏擊等場景,全片都是由一系列出色的跟鏡頭組成。其中的一段鏡頭跟蹤男人在槍林彈雨中前進,是將近6分鐘的長鏡頭,給觀眾造成臨場感,十分具有沖擊力。
另外,其實戰(zhàn)爭場面的拍攝過程中,爆炸效果不一定非要轟炸油箱,可以將攝像機的鏡頭對準在場景中從外到內噴灑煙霧和碎屑,或者用鏡頭捕捉槍戰(zhàn)中噴濺的霧狀血液。
2.《俄羅斯方舟》
整部電影全長96分鐘,鏡頭基本上都是跟蹤拍攝,因此可以肯定地說,這部電影可以在場景、人物和情節(jié)上完成了一次創(chuàng)新。
持續(xù)的跟鏡頭使用意味著拍攝過程中團隊在場面調度,置景和演員的表演等方面都具有很大難度。
考慮制作這部電影的時間和精力,可以說它確實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電影成就之一。
2. 一個鏡頭到底的電影有哪些
捕捉的鏡頭。
鏡頭是組成整部影片的基本單位。若干個鏡頭構成一個段落或場面,若干個段落或場面構成一部影片。因此,鏡頭也是構成視覺語言的基本單位。它是敘事和表意的基礎。 在影視作品的前期拍攝中,鏡頭是指攝像機從啟動到靜止這期間不間斷攝取的一段畫面的總和;在后期編輯時,鏡頭是兩個剪輯點間的一組畫面;在完成片中,一個鏡頭是指從前一個光學轉換到后一個光學轉換之間的完整片段。
3. 拍電影的鏡頭有哪些
一般一幕我們叫一個scene,是一個場景,而一個場景下會有很多不同的shot,然后每一個shot底下才是take 就是拍了多少條
4. 電影鏡頭有哪幾種
1、結構法。有灰線蛇蹤法、一線串珠法、冰糖葫蘆法、扇面法、電影鏡頭法等等,每一種結構都有各自的特點,第一種適合一件事情一敘到底,后面的幾種模式適合片段的故事。
2、人物描寫法。
(一)分解動作。人物性格想表現(xiàn)出來,動作不可少,動作(這里的動作,比通常說的人物的動作描寫要大,包括人物的一切外在表現(xiàn))是人物性格的外在表現(xiàn),只有寫出動作,才能由外到內,讓人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人物塑造就算成功了。
(二)寫出聲形色。聲形色本來是寫景的術語,但是用在寫人方面覺得比傳統(tǒng)的四大描寫要更具體可操作。你看,傳統(tǒng)說寫人要調動四種描寫:外貌(又稱肖像可以包括神態(tài),只是前兩個突出靜態(tài),神態(tài)強調動態(tài))、動作、語言、心理等。這其中心理描寫其實就是內在語言描寫,那么,其實寫出四種描寫就是寫出人物的聲(聲音)形(外貌)色(情態(tài))。這套術語的優(yōu)勢在于更突出形象性。
聲形色可以正面描寫,也可以側面烘托。側面烘托之法是中國文學的傳統(tǒng),借別人的嘴來形容或評價主人公,這種手法素來就讓人感覺非常有意思。
(三)用好動詞形容詞。聲形色之類,最能表現(xiàn)的詞匯是動詞和形容詞,所以多用這兩種詞匯當然可以讓人物形象更加豐滿可愛。
3、景物描寫法。
(一)順序:1.時間順序:季節(jié)、時令、晨昏、雨晴等
2.空間順序:(1)移步換景
(2)定點觀景
(二)方法:工筆細描、白描,動靜、明暗、襯托、對比、以樂景寫哀(或以哀景寫樂),直接間接(正面?zhèn)让妫⑻搶?、點面
(三)角度:聲形色味等(“六覺”:視覺、聽覺、味覺、嗅覺、味覺、膚覺、心理感覺等)通感(聯(lián)想想象)
(四)修辭。
5. 電影鏡頭推薦
1、《卡薩布蘭卡》(1942)
原名:Casablanca
導演:邁克爾·柯蒂茲
國家:美國
「推薦語」經典二戰(zhàn)諜戰(zhàn)片。故事發(fā)生在摩洛哥的“卡薩布蘭卡”:一座擁有悠久伊斯蘭文明痕跡的城市,同時,它在戰(zhàn)爭下也具備了特殊的政治地位。你不僅可以從片中感受到這座阿拉伯城市的市井文化,還能體味到戰(zhàn)爭的殘酷...
2、《阿拉伯的勞倫斯》(1962)
原名:Lawrence of Arabia
導演:大衛(wèi)·里恩
國家:英國、美國
「推薦語」故事發(fā)生在一戰(zhàn)期間,也就是奧斯曼統(tǒng)治階段的尾聲,電影史詩般地描寫了阿拉伯國家人民與統(tǒng)治者間的斗爭。自然,電影鏡頭下的阿拉伯世界也是如此之美...
3、《地中?!罚?991)
原名:Mediterraneo
導演:加布里埃萊·薩爾瓦托雷斯
國家:意大利
「推薦語」故事發(fā)生在二戰(zhàn)后希臘的一個小島上。這大概也是伊斯蘭文明、古希臘文明、基督教文明交匯的地方了。導演用典型的意大利式的喜劇幽默闡釋了戰(zhàn)爭的荒誕性。
4、《黑鷹墜落》(2002)
原名:Black Hawk Down
導演:雷德利·斯科特
國家:美國
「推薦語」每個國家的內政與文化都是相當復雜的,不是哪個大國用錢和現(xiàn)代化武器就能解決的了的??纯催@部以上世紀索馬里戰(zhàn)爭為原型的電影就知道了——美國大兵們最終落得個倉皇而逃。
5、《華氏911》(2004)
原名:Fahrenheit 9/11
導演:邁克爾·摩爾
國家:美國
「推薦語」這部摘得戛納金棕櫚大獎的紀錄片,從側面向我們解釋了“布什家族”與“拉登家族”乃至阿拉伯國家千絲萬縷的經濟聯(lián)系,難怪美國要封殺此片!
6、《我在伊朗長大》(動畫)(2007)
原名:Persepolis
導演:文森特·帕蘭德/瑪嘉·莎塔琵
國家:法國、美國
「推薦語」電影借一個伊朗女孩兒的成長,表現(xiàn)出了伊朗國家內部的宗教生活、政治斗爭、戰(zhàn)亂與統(tǒng)治壓迫...
7、《焦土之城》(2010)
原名:Incendies
導演:丹尼斯·維倫紐瓦
國家:加拿大
「推薦語」一位母親的死,讓兩個孩子踏上了尋找母親往事的“中東之路”。電影揭示了上個世紀七十年代的“黎巴嫩內戰(zhàn)”,真相讓人發(fā)指!
8、《一次別離》(2011)
原名:A Separation
導演:阿斯哈·法哈蒂
國家:伊朗、法國
「推薦語」故事講述了一個普通伊朗家庭的維權之路。借此,我們也能從某個側面了解到伊斯蘭國家的生活狀況。
9、《逃離德黑蘭》(2012)
原名:Argo
導演:本·阿弗萊克
國家:美國
「推薦語」故事再現(xiàn)了1979年伊朗革命軍進攻美國在伊朗德黑蘭大使館的情形。再次印證了“中東問題”的無解之難。
10、《廷巴克圖》(2014)
原名:Timbuktu
導演:阿伯德拉馬納·希薩柯
國家:法國、毛里塔尼亞
「推薦語」這部電影深入到了極端宗教分子內部,深入地揭露了恐怖主義對人性的泯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