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溫州古風攝影
賽龍舟是端午節(jié)的一項重要活動,在我國南方十分盛行。各地各民族之間風俗文化的差異,端午節(jié)賽龍舟文化風俗,隨著歷史的發(fā)展不斷演進。
在很早以前,陜西安康有賽龍舟。龍舟競渡就是安康的一種民間民俗活動,長期演繹在漢水流域。
相傳以龍為圖騰的漢水一帶氏族,對以龍形的器物有崇拜之意。秦頭楚尾的安康,時而隸屬于楚、時而隸蜀隸秦,更變頻繁。東漢至南北朝時期歸荊州,時而歸漢中。
傳說在東漢時期,安康第一任郡令就是湖北荊州人氏劉龍。因為荊州地帶有劃龍舟習(xí)俗,這一習(xí)俗也因劉龍的到來和倡導(dǎo)而傳至安康地域。安康南北朝時期就有關(guān)于龍舟的記載。龍舟競渡自唐代興盛形成風俗,唐代詩人元稹在《競渡》詩寫道:
吾觀競舟子,因測大竟源。
天地昔將競,蓬勃晝夜昏。
龍蛇相嗔薄,海岱俱崩奔。群動皆攪撓,化作流渾渾。壯哉龍競渡,一競身獨尊。拾此皆蟻斗,龍舟何足論。
同時,唐代的劉禹錫、白居易和張建封等,均留下龍舟競渡的詩詞。這種習(xí)俗自北宋逐漸成為民間水上競技游樂活動。
安康的龍舟競賽,由于地域和文化方面的聯(lián)系,尤其與楚境接壤,共飲一江漢水的緣故,很當?shù)厝讼鄠鳎?869年,安康貢生劉應(yīng)秋被人誣陷參加了反清復(fù)明的“復(fù)社”組織被捕入獄,后查無實證,才赦還歸里,在貧窮潦倒中迎來端午節(jié)。那里的男女老少都去觀看龍舟賽,劉應(yīng)秋不愿出門,一個人在家喝悶酒,于是寫了《五日》一詩:
煩營情思懶,好意轉(zhuǎn)多違。乘靜閑開卷,聞聲似款扉。無錢忘渡節(jié),有酒不謀饑。兒伴歡相喚,龍舟已過磯。
從這個故事可以真切地反映出,龍舟競渡早已成為安康百姓廣泛參與和熱愛的活動。隨著時代的演變,龍舟競渡便開始定形制、定人數(shù),而且還出現(xiàn)由龍舟競渡引發(fā)增設(shè)的其他游樂競標項目。
在古代,安康城區(qū)每年農(nóng)歷五月初三至初六舉辦龍舟賽,連劃4日,數(shù)十千米內(nèi)的男女老幼觀龍舟,有時形成舉火夜賽的盛況。
當時,安康城區(qū)一帶的龍舟就有真龍和假龍之分。真龍即專門制作供龍舟競賽的船只,形似黃瓜,雕有龍頭龍尾及鱗甲,每年只在端午節(jié)賽龍舟時使用,真龍共6條。
假龍是用航運木船筏子臨時用彩布裝飾而成,固定的有8條,不固定的有13條,總計真假龍舟27條。小假龍,即混江龍若干,不在計算之列。
除安康城區(qū)及旬陽、紫陽、嵐皋、白河、石泉縣城每年舉辦龍舟賽外,沿漢江的如大道河、流水鎮(zhèn)、嵐河口、月河口、石梯鋪、青套灣、呂河口、蜀河、瓦房店等地,也間有賽龍舟的習(xí)俗。龍舟競渡作為一種民間習(xí)俗,它集祭祀、祈福、競技、斗志、爭榮譽為一體,具有一整套的程式和比賽的辦法。傳說古代安康祭龍舟分兩種方式,一種是有老龍頭的先放在龍頭的廟里祭祀。凡祭祀的前3日,都要要求所有的劃手先凈身。
祭祀程序一般為先開鑼鼓道場,然后由龍頭兒敬3炷香,眾劃手依次敬香完畢,行三叩九拜禮。龍頭兒或鄉(xiāng)紳念祭文。祭念完后,要唱一些花鼓詞,然后由劃手護龍頭游街、下江。
另一種是龍頭安裝好進行祭龍,除要求程序與第一種一樣,所不同的是頭一年勝出的龍舟要由輸家的劃手敬拜。敬拜后,本龍舟的劃手要繞船三六九圈,然后帶上艾蒲頭圈,再抬上龍舟游街下江。龍舟下水儀式相當?shù)穆≈?,從場面上擺有香幾,上面有豬頭、羊頭、蒼蒲、粽子和時令瓜果。從程序上先是鼓樂鐘鳴,然后是禮炮。
下水儀式開始,先宰殺一只大公雞,讓雞血在香案前滴過后,把雞血順到江水中,叫“雞祭江”取意吉祥。有講究的還要請和尚或道士來誦經(jīng)。龍舟下水前,龍頭兒要喊,劃手要和:
龍舟下水劃呀劃,劃得鬼神天地怕;龍舟下水拼命劃,劃得對手喊干達。劃呀劃,劃得江水開銀花;劃呀劃,劃得地上結(jié)金瓜……喊完下水號子,眾劃手把龍舟推下水。龍舟競賽正式開始。競賽分上水賽、下水賽、對岸賽、環(huán)繞賽、奪標賽、搶鴨賽賽等。
奪標賽分兩種,一種是在江中插一竹標旗,先搶到為勝;一種是在江中投一浮標,比較滑,誰先抱上船為勝。另外還有搶鴨子和豬尿泡的。
搶鴨子,就是把鴨子頭頂?shù)拿蔚?,再撒上鹽粉,把鴨子投入江中,鴨子遇鹽疼痛就朝水里鉆。所有選手下水搶鴨子,誰搶得多誰為勇士,哪個船搶得多哪個船為勝。
搶豬尿泡,就是用新鮮豬尿泡若干,里面放上銀子錢幣等,眾選手下水搶,獲勝辦法與搶鴨子相同。
安康龍舟競渡,是我國歷史上北緯線最高的大江大河的龍舟競渡。安康與荊楚的龍舟有血緣關(guān)系,尤其是屈原曾一度流放漢水流域,使安康漢江龍舟競渡更具有紀念屈原的文化特征。
蘇州也是端午節(jié)龍舟競渡的發(fā)祥地之一。農(nóng)歷五月初五,在古老胥門城墻下,蘇州人為紀念伍子胥而命名的胥江河上,彩旗飄揚,龍舟待發(fā),吸引眾多蘇州百姓搖旗吶喊,為健兒們加油鼓勁。
這里每年一度的龍舟賽船,大都是隔年留下來的,但不放置水中,因為這樣船身容易腐爛,而是有專門的房間存放。
在端午的前兩周,龍船出屋,露天倒放,在陰濕天氣刷上油漆。還要準備用豬皮做鼓面的傳統(tǒng)鼓,在比賽時使用。
在端午節(jié)當天,胥江兩岸人潮涌動,家家戶戶扶老攜幼看龍舟競渡。蘇州人把龍舟下水稱為出龍,事先要迎神演戲,稱為“下水”。
他們在江邊搭建5米高的彩臺,用作舉行舞龍祭龍儀式,拜過濤神伍子胥,比賽就正式開始了。
蘇州自古是絲綢棉布的重要產(chǎn)地,機戶密布,形成了產(chǎn)業(yè)鏈,有專門的染坊。這些社會底層的手工業(yè)者在平時是低調(diào)的,可這一天的龍舟賽會,他們團結(jié)一心,爭標奪魁。
歷史悠久的溫州孕育了獨特的龍舟競渡文化。端午節(jié)劃龍舟,在溫州民間流行甚廣,代代相傳?!稖刂莨棚L民俗》一書中記載:
在溫州各地都有龍船,各廟宇設(shè)香官神,香官神傳說是專管劃龍船的神。
據(jù)說,每逢端午節(jié),有些地方要做新龍船,四月初一就擂鼓開殿門,祭香官神,開始造船。
各地鄉(xiāng)風一般都是五月初一開殿門,祭神后即開劃,俗叫“上水”,龍船歸去叫“收香”,斗龍結(jié)束叫“散河”或“洗巷”,并把河龍船翻轉(zhuǎn),次日再翻正,抬到廟中保存,還要祭香官神。
在劃龍船地區(qū)內(nèi),各家各戶都要出龍船費用,請劃龍船的人吃酒,還要放鞭炮,設(shè)祭迎接,叫“擺香案”。龍船頭各處大同小異。有的在船身繪畫龍鱗,頭尾安置活動的龍頭龍尾,形狀較小,有的船身稍畫上幾筆龍鱗,亦無頭無尾,但形狀較大。
每鄉(xiāng)龍船,各有固定顏色的旗幟,一鄉(xiāng)之內(nèi),有幾支龍船的話,也要用旗色區(qū)分標志。
過去溫州南郊南塘河的古老風俗是,藍色旗,龍頭、龍尾和船身都是藍色,叫“青龍”,相傳四方只有東方蒼龍七宿稱龍,所以青是正色。黃色的叫黃龍。旗白的,船的顏色也是白的,俗稱“白龍”。
如是紅旗,船身也染紅色,叫“紅龍”。龍船中沒有黑龍,俗說烏龍兇暴,也有說北方玄武是龜,爬得慢,不能斗勝,因此,溫州沒有黑龍船。
賽龍舟開始,兩船競賽,水逐浪飛,兩龍相斗,爭奪錦標,各鄉(xiāng)河道,各行分段,自為一區(qū),斗龍互不干涉,有大龍地、小龍地的名目。每條龍舟一般包括舵手一人、劃手20人,配有一面大鼓,一支嗩吶,一把銅鑼。鼓手、鑼手、嗩吶手各一人,專為龍舟擂鼓吶喊。
鼓聲一響,眾人齊出槳,龍舟歌起,和著鼓聲、嗩吶聲,節(jié)奏鮮明,鏗鏘有力,展現(xiàn)在人們面前的是一幅粗獷富有韻律的民族風情。
溫州龍船人數(shù),額定36人為一槽,就是俗稱的“三十六香官”。如果是小龍,船身13檔,劃船的26人,船面管旗的一人,后梢兩人,唱神一人,司鼓兩人,掌鑼兩人,托香斗兩人,正合36人。大龍有18檔,兩旁劃船的36人,加鼓、梢、鑼、旗、唱神、托香斗6種執(zhí)事12人,就需48人。
劃船者穿的衣服一般都是依照旗色。在蒼南等地,定為白衣白帽子是悼念屈原。船面上,鼓在最中,兩旁劃的人要聽鼓聲,兩頭是梢槳,就是船舵,靠此端正舵向。俗語說:
鼓是令,梢是命。
鑼是聽鼓聲的,也有鼓動的作用。旗是分明船色,使岸上觀眾能夠辨認。執(zhí)神杖唱神的,托香斗的,是為了奉香官神,在競渡中沒有作用。
在全溫州的劃龍船中,永嘉上塘下塘一帶的龍船最為出名。斗龍一般在江流湍急的楠溪江中進行,5千米長途,往返10千米。
如果順潮而下,中途潮漲,或者順潮而上,中途潮落,都要斗到終點,不能停止。再加上沒有換向轉(zhuǎn)手,要一劃到底,它的尾端設(shè)置梢槳,把梢兩人,船頭也有兩人,以便保持船的首尾平衡。
把梢的兩個人立在龍尾,與36把槳一齊行動,有加強速度的極大作用,途中水長逆流,風緊浪急,鑼鼓聲喧,喊聲震天,場面異常壯觀。
在歷史上,溫州龍舟競渡時還要建一種水上臺閣,是溫州獨有的供觀賞用的龍舟,叫“劃臺閣”,“臺閣”又稱“彩舫”,是龍舟的一種。舟長數(shù)丈,闊一丈多,龍頭龍尾用木頭雕刻,須角、眼睛、鱗片等,用彩色油漆或貼金,外面掛紅彩,在陽光映照下,真有“日照龍鱗萬點金”之美。
全船劃手33人,都穿著錦衣,還雇人在岸上用繩纜牽行。船中樂聲悠揚,旌旗飛舞?!皠澟_閣”以梧誕、花柳塘、蟬街等地最著名。
龍舟上搭設(shè)亭臺樓閣,并有裝扮人物和秋千樂隊,兒童扮演的《蟬禪拜月》《八仙過海》等戲劇人物。每臨端午佳節(jié),裝飾一新的臺閣,在河面上緩緩游動,非常壯觀。
劃臺閣風俗在清朝同治年間流行,20世紀初期盛行。由于劃臺閣耗資巨大,地方財力有限,并非年年都辦。一般為隔年劃,也看收成的好壞而定。
龍舟競渡具有鼓舞人心、克服困難、勇往直前的精神,得到了人民的喜愛,被廣泛流傳,歷久不衰。
陽江的龍舟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每艘龍舟都歸屬當?shù)厣駨R或姓氏宗祠,擁有各自的旌旗和稱謂,每艘龍舟所屬地都設(shè)有自己的龍舟協(xié)會,負責人被稱為“龍種”,“種”為傳承的意思。由龍種來負責組織和安排每年的競渡活動。
到了農(nóng)歷五月初一早,各龍舟協(xié)會舉行莊重的“祭龍”儀式,給龍頭點睛、梳髻、梳須,然后劃到附近河埠竹林中采青,接著外出參加競渡。
陽江的傳統(tǒng)龍舟長30.6米,中部寬1.2米,用柚木或梢木建造,龍頭高大威猛,舟身油亮烏黑,首尾鱗甲色彩斑斕,長須飄逸,極為威武,全舟共54人。
他們與各地龍舟競渡習(xí)俗不同的是,這里的龍舟一直都沿襲著“逆水賽舟”的競渡方式,旨在體現(xiàn)一種不畏艱難和奮發(fā)爭先的龍舟精神,世人稱之為“劃的是龍舟,賽的是精神”。
龍舟競渡時,雙龍并排逆水而上,鑼鼓喧天,水花飛濺,宛如猛龍騰江,十分壯觀!
每年的端午節(jié)前后,東莞水鄉(xiāng)都有賽龍舟的習(xí)俗,其中又以萬江區(qū)、道滘鎮(zhèn)、麻涌鎮(zhèn)等最有規(guī)模。賽龍奪錦,熱鬧非凡。
東莞的龍船制作十分講究,多選擇堅韌輕便的坤甸木作為龍骨。每年龍舟比賽之后,便將它埋于村邊河底處,直至來年的農(nóng)歷四月初八,才由村中父老主持,由青壯農(nóng)民下水將龍船挖出,肩托上岸,打整涂油,這一儀式叫“起龍船”。
各鎮(zhèn)區(qū)龍船景的日期和地點,是歷史上沿襲下來的,早已形成了習(xí)慣。
2. 溫州適合攝影的地方
溫州攝影協(xié)會的會長叫張健.你要學(xué)?我們每星期三有選修課就他在講課,你要是向聽也可以來啊.溫州醫(yī)學(xué)院7AJ303.哈哈,沒有人知道你不是學(xué)生的,不會點名
3. 溫州哪里有拍古裝照的
鄭嫵是《與君歌》里的角色,扮演者是許媛媛。
劇中鄭嫵是甘露之亂的受害者,鄭祿的女兒。
《與君歌》是由劉國楠、趙立軍執(zhí)導(dǎo),成毅、張予曦、宣璐、韓棟領(lǐng)銜主演的古裝青春情感懸疑宮廷劇。
許媛媛,出生于浙江省溫州市,內(nèi)地影視女演員,畢業(yè)于南京藝術(shù)學(xué)院。主要作品有《門巴將軍》《山河同在》《宜昌保衛(wèi)戰(zhàn)》《虎嘯龍吟》《琉璃》等。
4. 杭州古風攝影
杭州照相器材市場,價格很便宜,秋濤路國美邊上的家電市場3樓,55路到景芳亭,公交車很多的,你可以查下別的
5. 溫州適合拍古風的地方
1981年李立群憑借電視劇《卿須憐我我憐卿》獲得金鐘獎最佳電視男演員。1985年起相繼主演了舞臺劇《那一夜,我們說相聲》、《這一夜,誰來說相聲》、《暗戀桃花源》和單口相聲《臺灣怪譚》等作品。
1995年李立群離開表演工作坊轉(zhuǎn)至中國大陸發(fā)展,同年憑借電影《阿爸的情人》獲得了加拿大魁北克國際影展最佳男演員獎。1998年主演電視劇《田教授家的二十八個保姆》。2000年在古裝神話喜劇《春光燦爛豬八戒》中飾演東海龍王。2008年主演歷史題材劇《大秦帝國》,同年擔任中國首部3D武俠動畫劇《秦時明月》的藝術(shù)總監(jiān)。 2012年參演諜戰(zhàn)劇《一觸即發(fā)》。2013年憑借主演的電視劇《溫州一家人》獲中央電視臺2012中國電視劇年度十佳演員
6. 嘉興古風攝影
南湖中心的煙雨樓最好玩:南湖中心小島,陰雨天臨水常常煙雨濛濛獨具風姿,晴天湖景倒映秀麗多姿多彩,所謂淡妝濃抹總相宜,島上還有古色古香的江南樓閣建筑,彰顯江南古風景色,整個島嶼綠樹成蔭,特別是那銀杏樹尤其高大巍峨,見之贊嘆不已。
7. 溫州 攝影
3W我之前在那里拍的效果還是挺不錯的價格在溫州也不算貴吧。以前也在其他家拍過寫真慘不忍睹完全是浪費。一分錢一分貨還是有道理的
8. 溫州古裝攝影哪家好
1:余姚河姆渡遺址
浙江省杭州市余姚市河姆渡村
2:仙霞關(guān)
浙江省衢州市江山市保安區(qū)
3:會稽山大禹陵
浙江省紹興市
4:太湖溇港
浙江省湖州市
5:西施故里
浙江省紹興市
6:劉伯溫故里景區(qū)
浙江省溫州市
7:紹興魯迅故里沈園景區(qū)
浙江省紹興市越城區(qū)
8:諸葛八卦村
浙江省金華市蘭溪市
9:保國寺
浙江省寧波市
10:魯迅故里
浙江省紹興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