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畢加索攝影心靈的眼睛
畢加索是二十世紀最偉大的畫家,是現(xiàn)代藝術的創(chuàng)始人,也是唯一一個活著看著自己的作品走進盧浮宮的畫家。
在咱們中國,聶耳的音樂、魯迅的筆桿子也正如畢加索說的一句話:“你們以為藝術是什么?是一個畫家只有一雙眼睛嗎?是一個音樂家只有一雙耳朵嗎?是一個詩人、一個文學家只有一顆心弦嗎?是一個拳擊手只有一身肌肉嗎?不,他們也是政治人物,他們怎能逃避現(xiàn)實生活,藝術不只是為了裝飾住宅和修養(yǎng)身心的,在有必要的時候,也是抵抗和打擊敵人的有力武器!”這,也正是藝術的社會學意義!2. 畢加索眼中的世界
畢加索的自畫像年代起始于1896年的西班牙巴塞羅那,即他15歲的青少年時期,止于1972年的法國穆然,即他92歲離世的前一年,在這些畫像后面,畢加索仿佛一直在尋找著什么,對此,作為這位繪畫奇才的摯友和知己皮埃爾·帶的話讓我們更加心中了然:“畢加索,那時候仍每天堅持繪畫,直到有一天其第一次有了對死亡的預感,轉而便開始了新一輪的自畫像創(chuàng)作……顯然,他被這來日無多,并無法用其手下的畫筆表達完所有想要表達的現(xiàn)實所困擾不已?!?/p>
3. 畢加索 攝影
攝影術發(fā)明后,畢加索開始熱衷于做一些攝影實驗,比如從疊置的兩張底片上印出照片,企圖探索多種立體主義形象的混合產生的新節(jié)奏,攝影術為畢加索提供了人體運動的系列形象。
4. 畢加索的畫給人的感覺
學習畫家畢加索作品《格爾尼卡》的感受:
《格爾尼卡》是一幅凄慘的畫作,它說明了戰(zhàn)爭的冷酷與殘酷,以及對無辜人民的傷害,戰(zhàn)爭使一個家庭妻離子散,樓房倒塌,城市被毀,數(shù)以千萬計的平民無家可歸,還有數(shù)不勝數(shù)的人們死于子彈與炸彈的無情傷害下。
在畫中我能感受到牛鬼蛇神的畫面 ,絕望的情感, 出離憤怒的心靈 和對盡快趕走法西斯的渴望。
畫面色彩單調,黑白分明。采用三分比例,則是一架將斜未斜的天平,微微的搖晃,卻依舊保持著微妙的平衡。(有些類似張力的區(qū)間?)這種介于均衡和不均衡之間的千鈞一發(fā)感,會刺激人們對畫面的持續(xù)關注度。畫中有面目猙獰的牛頭,有四肢痙攣的馬,還有無處可逃的人們,而正是因為這些扭曲和痛苦象征性的形象,讓畢加索發(fā)出了對于萬惡戰(zhàn)爭的強烈和震撼人心的抗議。
5. 攝影界的畢加索是誰
1973 年4 月8 日, 畢加索結束了91 歲的生涯, 關於他的死, 似乎誰都不曾提出過疑問, 他是年老壽終的.需要指出的是, 這位具有無窮創(chuàng)造力的人, 有著鮮明的與眾不同的個性.畢加索沒有一個飛騰的晚期, 他的名望使他精力分散.為了躲避人們對他的熱情追訪, 他隱居在一所座落於山頂?shù)膭e墅里, 只接待他愿意會見的人.直到臨終, 他依然喜愛惡作劇和離奇古怪的花招.這就使他的死亡無疑蒙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 也為人們探索他的死因提供了一個佐證. 1988 年6 月, 希臘女記者阿里亞娜?斯特拉辛奧波洛斯?赫因湯歷經5年研究, 在美國出版了一部畢加索的新傳: 《畢加索, 創(chuàng)造者和破壞者》, 書中披露了這位藝術大師的一些鮮為人知的軼事.在她的筆下, 畢加索是一個粗暴專橫、自私自利、不負責任、幸災樂禍、詭計多端的人.書中曾提到畢加索與一名年輕的茨岡人搞同性戀, 后來, 這位茨岡人離開了他, 他發(fā)誓, 要報復.阿里亞娜還寫道: 畢加索在巴黎大街上與一名17 歲的少女瑪麗?特里薩?沃爾特相遇, 并對她說: "我是畢加索, 您和我在一起會成為名人的.我們在一起一定會快樂的."在當時的法國, 21 歲以下的均算未成年人, 但是畢加索卻在瑪麗?特里薩18 歲生日那天占有了她.他把瑪麗安置在一個夏令營里, 而他則與妻子奧爾加?科拉瓦, 一名俄國芭蕾舞演員在附近度假. 白天, 他讓瑪麗當模特兒; 一俟晚上, 他就借故溜出去與瑪麗幽會.從此, 畢加索就開始縱欲, 成了一個可怕的男人.在瑪麗生下女兒梅婭不久, 畢加索又遇到了女攝影師多拉?馬爾, 於是他又拋棄了瑪麗.因此, 長時期的縱欲, 是促成畢加索死亡的一個極為重要的原因.不然的話, 畢加索還可以多活幾年.據(jù)阿里亞娜透露: 該書中的許多素材都是由畢加索的前妻弗蘭科斯?吉洛特提供的.弗蘭科斯是畢加索1943―1953 年的生活伴侶.現(xiàn)在她已和一名醫(yī)生結婚.此書一半是寫她的.該書出版以后, 在世界各地引起了軒然大波. 藝術史學家和傳記作家約翰?查理森曾在《住宅與庭院》雜志上披露說, 畢加索在1915 至1916 年間, 曾與一位巴黎婦女有過一段鮮為人知的羅曼史.查理森曾是畢加索的朋友, 他說, 這位婦女名叫加布里埃爾?德佩爾?萊斯皮納斯, 她遇到畢加索時27 歲.查理森說, 最令人驚奇的是在一幅素描的鏡框底部夾著一張小紙片, 畢加索在上面寫道: "我已請求善良的上帝允許我向你--萊斯皮納斯求婚".畢加索在這之前從未表現(xiàn)出對結婚感興趣, 盡管他后來有過兩個妻子和許多情婦.此事證明, 畢加索一生中究竟有多少情婦, 無人知曉, 從而為縱欲一說提供了有力的注腳. 還有的學者試圖從藝術規(guī)律、藝術與女性的關系來探討畢加索之死.畢加索在其一生中從無數(shù)個女人身上得到過靈感.藝術家的愛情、婚姻和家庭狀態(tài)如處在比較和諧美好的階段, 便會給藝術家創(chuàng)造良好的創(chuàng)作心境和創(chuàng)作環(huán)境.在促成藝術家創(chuàng)作力爆發(fā)的各種個人因素中, 感情因素往往是一根"導火線".而畢加索的創(chuàng)作熱情、創(chuàng)作工作是在與最后一位妻子雅克琳結婚之后才又煥發(fā)了青春的活力.如果沒有雅克琳的存在, 沒有從她那里得到靈感, 畢加索的最后10 年就不會那樣充實.在畢加索最后10 年的作品中, 可以看出結婚帶來的生活的安謐以及從比自己年輕40 歲的妻子那兒得到的激勵與迫近的死神之影的相互交錯.但據(jù)學者、專家的考證, 在畢加索生命的最后一年, 被畢加索鐘愛的雅克琳"神經不正常", "安眠藥服多了, 簡直象半個病人".這使畢加索感到無限痛心, 不能不影響到他的生活和創(chuàng)作熱情.傷感時時在折磨著這位藝術大師.另外, 從藝術創(chuàng)作規(guī)律來看, 高峰期過后, 便是無可挽回的衰退期, 即使偉大的藝術家也無法擺脫創(chuàng)作力衰退的命運, 因此, 畢加索也不能幸免.而從畢加索最后幾年的創(chuàng)作實際來看, 充分證明了這一點.這兩個原因, 對畢加索的打擊是很大的.畢加索就是在這種氛圍下郁抑而死的. 有的學者則對此提出疑議, 認為證據(jù)不足.從客觀上來看, 由於畢加索個性古怪, 舉動神秘莫測, 對許多事避而不談, 使人無法知道真相; 加上畢加索死后, 又缺少詳細的死亡報告, 這就難免會引起后人的猜測和爭議.
6. 畢加索畫的眼睛
1900年畢加索來到巴黎,并在1904年定居在那里。這期間他的創(chuàng)作被稱為"藍色時期",是他第一次形成自己的風格。
這個時期作品背景藍,人物藍,頭發(fā)、眉毛、眼睛皆藍,藍色主宰了他一切作品,背景簡化(《熨燙衣服的人》),避開光感和深度的感覺,把人物結合成一種簡單的圖樣,其中沉重,強烈而流動的線條,給人以不真實的、虛擬世界的印象(《兩姐妹》)。
這種線條具有情感的重量。
畫家后來的作品大多具有這種富于表現(xiàn)力的線條的特點。
這些特點是從觀察人的動作和姿勢中得到的。
這一時期也是畢加索對現(xiàn)實生活關注的時期,他還沒有脫離普通群眾太遠去追求某些哲理性強于藝術性的表現(xiàn)。
7. 畢加索兩只眼睛的畫
畢加索是個不斷變化藝術手法的探求者,印象派、后期印象派、野獸的藝術手法都被他汲取改選為自己的風格。
畢加索繪畫的主要趨勢是豐富的造型手段,即空間、色彩與線的運用。立體主義。
30歲以后畢加索進入一個又一個不安分的探索時期,他的作品和他的生活一樣沒有絲毫的統(tǒng)一,連續(xù)和穩(wěn)定。他沒有固定的主意,而且花樣繁多,或激昂或狂躁,或可親或可憎,或誠摯或裝假,變化無常不可捉摸,但他永遠忠于的是——自由。
世界上從來沒有一位畫家像畢加索那樣以驚人的坦誠之心和天真無邪的創(chuàng)造力,以完全徹底的自由任意重造世界,隨心所欲地行使他的威力。他不要規(guī)定,不要偏見,什么都不要,又什么都想要去創(chuàng)造。
他在藝術歷程上沒有規(guī)律可循,從自然主義到表現(xiàn)主義,從古典主義到浪漫主義,然后又回到現(xiàn)實主義。從具象到抽象,來來去去,他反對一切束縛和宇宙間所有神圣的看法,只有絕對自由才適合他。藝術作品是偉大的人物創(chuàng)造的。
他首先采用了“立體主義”這個字眼。后來,作為對畢加索和布拉克所創(chuàng)的畫風及畫派的指稱,“立體主義”(Cubism)的名字便約定俗成了。
在西方現(xiàn)代藝術中外,立體主義是一個具有重大影響的運動和畫派。其藝術追求與塞尚的藝術觀有著直接的關聯(lián)。
畢加索的《亞維農的少女》一畫上,正面的臉上卻畫著側面的鼻子,而側面的臉上倒畫著正面的眼睛。一般說來,《亞維農的少女》是第一件立體主義的作品,而立體主義運動則通??煞譃閮蓚€階段。一個階段是1912年之前的所謂分析立體主義。
畫家們繼承塞尚對繪畫結構進行理性分析的傳統(tǒng),試圖通過對空間與物象的分解與重構,組建一種繪畫性的空間及形體結構。1912年以后,立體主義運動進入第二階段,通常稱為綜合立體主義。此時在畫中色彩起了有力的作用,但形體仍然支離破碎,只是更大和更富于裝飾性。
畫家們新創(chuàng)出一種以實物來拼貼畫面圖形的藝術手法和語言,進一步加強了畫面的肌理變化,并向人們提出了自然與繪畫何者是現(xiàn)實,何者是幻覺的問題。立體主義雖然是繪畫上的風格,但對20世紀的雕塑和建筑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8. 攝影界的畢加索
1949年,在法國瓦洛里,Gjon 拜訪了畢加索。他給畢加索看了一些光繪照片:滑冰者給溜冰鞋粘上小光源在黑暗中滑過。
畢加索立即被這種攝影形式所吸引,并激發(fā)出靈感,留下了這組珍貴的照片,記錄下了用光作畫的畢加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