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野生鳥類攝影手冊作者
真正開始鳥類拍攝的時候,首先遇到的一個問題就是,占據(jù)好的拍攝位置而不將它們驚飛。拍攝者若是希望盡可能的靠近鳥類拍攝,首先要對被攝的鳥類有所熟悉和了解。比如翠鳥喜歡長時間的站立在比水面略高的樹枝或巖石上;鹟類喜歡一次次的起飛撲擊飛蟲然后又落回同一個地方;一些山雀膽子很大,有時候會主動跳進觀察人類,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 ∵@些了解十分有助于我們依照不同鳥類的性格,尋找對應(yīng)的接近辦法。即使我們對它們的性格不甚了解,問題也不大。對于絕大部分鳥類,如果它們已經(jīng)突然抬頭或者停止全身的動作凝固不動,都是表示它們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了潛在的危險,隨時準備逃離現(xiàn)場;而很多像灰喜鵲、紅嘴藍鵲之類的群居鳥類,會有站崗的鳥發(fā)出報警聲響,表示發(fā)現(xiàn)危險。熟悉了鳥類的這些舉動,我們就了解什么時候應(yīng)該前進,什么時候應(yīng)該停止前進,等待我們所要拍攝的鳥類放松下來,讓它們認為一切都平安無恙?! 〔呗?──低姿前進 策略2──不要咄咄逼人 策略3──避免和鳥類對視 整個過程中切忌虎視眈眈地直視鳥類。絕大部分的鳥獸都把這種目光的直視視為巨大的壓力,往往被持續(xù)盯視幾秒鐘后它們就會逃走。所以在拍攝之前,所有對鳥類的觀察都是通過余光完成的,以眼角監(jiān)視動物的動態(tài)即可?! 〔呗?──循序漸進 在靠近的過程中不要指望一下子達到理想的拍攝位置,可以前進一小段,先拍攝一張,然后前進幾步,再拍攝一張。這樣更容易使我們的心態(tài)變得平穩(wěn),不那么急于冒進,而一旦鳥兒被驚飛也不會有那么多遺憾?! 〔呗?──迷彩 在鳥類和獸類拍攝時,一定不可以穿顏色鮮艷的衣服,比如大紅、亮藍色,都是野生動物十分警覺的顏色。多數(shù)鳥類攝影師喜歡土黃色、綠色、灰色或黯淡的迷彩色系的衣服。在陽光強烈時,我們手中器材的反光也會讓動物警覺,用迷彩布包裹鏡頭可以防止類似的情況發(fā)生。 策略6──利用汽車 有了汽車,情況就完全不一樣了。很多鳥類對于汽車都相當(dāng)容忍,平時和人安全距離至少有幾十米的紅頭潛鴨,可以接受汽車開到離自己只有幾步的位置,還安心地覓食休息。這種情況下我們放下車窗就可以足不出車地進行拍攝。 如果要讓野生鳥類更加放松警惕,可以再考慮在車窗上面加上一個窗簾,只要把鏡頭從窗簾縫隙之中伸出來拍攝。這樣一來鳥類完全看不到人的輪廓,它們在鏡頭面前,可以像平時一樣放松地呈現(xiàn)各種各樣的行為。(節(jié)選自中國林業(yè)出版社《自然攝影手冊》)
2. 野生鳥類攝影手冊作者簡介
虎掌是正式中名,這個名稱來源于《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在《中國植物志》中確定為正式中名。
別名很多,在《秦嶺植物志》中記載為鳥足葉半夏;在《江蘇南部種子植物手冊》中記載為掌葉半夏;在貴州叫麻芋果;在河北叫半夏、綠芋子;在河南叫天南星;在湖北、四川叫狗爪半夏;在四川叫麻芋子、半夏子、獨敗家子、南星;在廣西叫真半夏;在湖南叫大三步跳等;在植物分類學(xué)中屬于天南星科半夏屬多年生草本植物
3. 野生鳥類攝影手冊作者是誰
根據(jù)資料記載,自1964年至2000年,中國鳥類的種數(shù)增加了104種。2000年以來,中國鳥類的種數(shù)仍然持續(xù)增加。2018年,鄭光美院士主編的《中國鳥類分類與分布名錄》(第三版)收錄了1445種鳥類,2021年出版的《中國鳥類觀察手冊》更是將在中國有野外記錄的鳥類數(shù)量刷新到1491種。
4. 中國鳥類野外手冊作者
太陽鳥總共7種,分別是紫頰直嘴太陽鳥,藍喉太陽鳥,綠喉太陽鳥,叉尾太陽鳥,黑胸太陽鳥,黃腰太陽鳥,火尾太陽鳥。另外還有幾種花蜜鳥和捕蛛鳥都在《中國鳥類野外手冊》和太陽鳥分在同一頁,總共是12種。除了少數(shù)幾種太陽鳥比較多見,其他都分布在西南山區(qū)。
5. 野生鳥類攝影手冊 pdf下載
使用后維克波頓周圍將出現(xiàn)大量的鳥類,閱讀書籍將會降低50精神,維克波頓專有,可使用5次。
6. 鳥類攝影圖片
鏡頭焦距至少400mm起步。
鏡頭自動對焦能力出眾,對焦準確、快速。
鏡頭光圈盡可能恒定、最大光圈值盡可能大一些。
為什么拍個鳥需要這么多講究?因為拍鳥實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首先,鳥與拍攝者的距離一般都比較遠,除拍攝群鳥外,拍單只鳥都需要比較長的焦距才能把主體拍得到,無論靜止還是飛鳥,焦距不夠,就很難拍到像樣的片子。
7. 鳥類攝影愛好者
鳥類攝影技巧
器材先決
對于人像、風(fēng)景、生活寫實等攝影題材來說,創(chuàng)意可能比器材更加重要。不過關(guān)于鳥的攝影絕對是“器材先決“的一種題材,先不說光圈、連拍等考慮,單單是鏡頭焦距不夠長,就無法在野外拍攝到清晰的雀鳥相片。所以,長焦鏡頭是拍攝野鳥的最基本條件。400mm至500mm焦距的超長焦鏡頭已經(jīng)是基本級數(shù),有時由于距離太遠還得裁剪一下,如光圈夠大(如500mm f/4)也可加上一個1.4x增距鏡使用。以焦距而言,600mm自然是更加理想,不過由于重量比500mm高出不少,使用此類焦距的”打鳥“愛好者為數(shù)不多?,F(xiàn)時也有的高倍變焦DC,焦距可達800mm以上,比專業(yè)拍友的600mm大炮更強,只不過對焦及連拍速度較慢,拍攝一些靜態(tài)的鏡頭還是應(yīng)付得來的。
尼康 AF-S Nikkor 600mm f/4G ED VR
佳能 EF 600mm f/4 L IS II USM
要捕捉雀鳥飛行、獵食的動作,相機反應(yīng)一定要夠快,這里所指的反應(yīng)是指對焦及連拍速度。基本上愈是高級數(shù)的單反相機,對焦系統(tǒng)便愈先進,連拍速度也較快,快門時滯(按下快門鍵與實際曝光之間的時間)及觀景器遮黑時間也較短,對于拍攝動態(tài)的雀鳥相片較為有利。此外,高級的單反相機通常會有較多的對焦點數(shù),覆蓋畫面的較大范圍,即使雀鳥偏離畫面中間仍可準確對焦。而數(shù)十個對焦點中,如果當(dāng)中的十字對焦點數(shù)目愈多,對焦反應(yīng)便愈靈敏,對于拍攝凈色的雀鳥會有較佳的表現(xiàn)。要注意的是,由于長焦鏡頭大部分都鏡身內(nèi)置超聲波對焦馬達,因此對焦速度亦很大程度受鏡頭的對焦設(shè)計影響。
尼康旗艦單反與其51點對焦點分布 佳能旗艦單反與其45點對焦點分布
一支600mm長鏡連機身的重量隨時超過6kg,即使鏡頭設(shè)有防震,但要長時間手持幾乎是沒有可能,因此腳架及云臺亦是鳥攝的重要外圍器材。云臺方面,最基本可以使用球形云臺,在追蹤雀鳥時松開云臺鎖來拍攝,以幫助穩(wěn)定鏡頭。較專業(yè)的可以用懸臂架,亦即俗稱的秋千架,上部由一個活動架組成,可將鏡頭連同鏡頭架裝上插板,下方則為水平轉(zhuǎn)向軸,兩者配合便可令沉重的器材靈活擺動。至于在三腳架方面,除了要注意負重之外,同時也可留意抗扭及吸震能力,后兩者對三腳架的穩(wěn)定性都有很大影響。
拍鳥的注意事項 為了要逃避被獵殺,避開人類是野生雀鳥的天性。它們無論進行任何活動都會與人保持一個安全距離,一旦被它們發(fā)現(xiàn)人類入侵了安全距離范圍,雀鳥便會自動走遠一點,甚至是實時飛走。為了爭取較接近的距離拍攝雀鳥,拍攝時要盡量減少驚動雀鳥的機會。最基本當(dāng)然是減低聲浪,一些噪音如電話鈴聲、談話聲音等都會令雀鳥變得警覺。此外,衣物亦盡量避免鮮艷的顏色,穿較接近大自然的顏色(如啡、綠色)會有“保護色“的作用,所以有些鳥攝愛好者拍攝時會穿上迷彩軍服,甚至將鏡頭包上迷彩偽裝。
穿接近大自然顏色的裝束,鏡頭甚至加上迷彩偽裝,可減低驚動雀鳥的機會。
另一方面,由于雀鳥是不能受控的主體,在拍攝時我們只能夠自己配合雀鳥的習(xí)性,所以觀察、了解雀鳥的習(xí)性對鳥攝有很大幫助。野生雀鳥最基本要留意的習(xí)性是它們習(xí)慣早上及黃昏覓食,下午通常會休息,如果想拍攝飛行、覓食等動態(tài)就要注意拍攝時間。另外,在濕地覓食的候鳥活動范圍也會受潮汐影響,例如在大潮退時會顯現(xiàn)出大片的沼澤,雀鳥覓食時就會有空間走遠一點避開人類,拍攝起來會較困難。相反在大潮漲時,潮水將沼澤泥地全部覆蓋,雀鳥就根本不會在水面覓食,只會在樹上休息,所以在潮汐漲退之間是最佳的拍攝時間。
鳥類攝影技術(shù)分享
光源
光是攝影的最重要元素,所以跟拍攝任何題材一樣,光源也是鳥攝的一大考慮。通常鳥攝愛好者都會在早上以及近黃昏拍攝,除了是因應(yīng)雀鳥的覓食習(xí)慣,也考慮到這兩段時間可以利用到太陽的側(cè)光。由于陽光以較傾斜的角度照射,因此攝影師可以按需要自己走位配合,當(dāng)太陽在自己后方時就可以用正光照明,太陽在自己前方的話就有背光、背側(cè)光照明的效果。如果在正午拍攝,光源便會變成頂光,較難獲得理想的效果。
甚么時候用甚么光源呢?很視乎當(dāng)時雀鳥所處的環(huán)境。當(dāng)拍攝在大范圍的地方如沼澤、水面、天空的雀鳥時,就最常用正光拍攝,一來可以避免水面、地面的反光令背景變成一片死白,二來自己在背光位置的話,雀鳥較難看清楚自己的動作,驚動雀鳥的機會也少一點。而且由于光線充足,快門速度也得以提高,有利凝固雀鳥一瞬間的動作。不過當(dāng)拍攝在樹林、草叢的雀鳥,又或者畫面的背景較暗時,就可以用背光方法拍攝,令陽光勾劃出雀鳥的輪廓,增加相片的立體感。
在水上或沼澤活動的雀鳥可用正光拍攝。
池塘由于水面有樹林的倒影,令水面的背景較暗,可以用背側(cè)光來呈現(xiàn)立體感。
相機設(shè)定
※ 曝光模式
由于要拍攝的雀鳥大概都會在我們預(yù)計的地方出現(xiàn),加上陽光的變化不會太大(除了在多云情況下),因此攝影師多數(shù)都會用 M 手動曝光模式拍攝,預(yù)先鎖定相機的光圈、快門、ISO,這樣便可以避免相機的測光太過受不同的背景亮度影響。由于要以高速快門來凝固雀鳥的動作,即使在「光天化日」的情況下,通常都會用上 ISO 800 或以上的感亮度,令快門速度保持起碼有 1/1000 秒以上。
M mode 是鳥攝最常用的曝光模式。
使用 1/1250 秒快門,可以凝固燕子在空中的動作。
※ 測光方法
在設(shè)定光圈、快門時,通常都會參考相機的測光,以重點測光的模式,對著環(huán)境中受光相近而顏色不深不淺的地方(如水泥地、泥土、雜草等)讀取數(shù)據(jù),當(dāng)然要視乎 sampling 的深淺色情況進行適度的調(diào)較,例如水泥地的顏色比 18% 中灰較淺,可以根據(jù)測光數(shù)據(jù)再增加 1/3 EV 至 1/2 EV 曝光。
※ 曝光調(diào)焦
要注意的是,即使光源不變,曝光值也應(yīng)根據(jù)雀鳥本身的顏色而有所適應(yīng)。例如拍攝白色羽毛的雀鳥時,可以略為比正常減少 1/3 EV 至 1/2 EV 曝光,以避免羽毛「爆光」而失去層次。相反,拍攝較深色的雀鳥時可以稍為增加曝光,令暗位的層次更加清晰。
拍攝白色羽毛的雀鳥可以設(shè)定為稍為曝光不足,以保留羽毛的層次。
※ 對焦模式
跟拍攝一般動態(tài)主體一樣,拍攝野生雀鳥時,可以選用相機的連續(xù)對焦(追焦)功能,并且以連拍模式拍攝,以捕捉雀鳥一瞬間的動作。初學(xué)者可能未必掌握得到雀鳥的動態(tài)走向,這時也不妨使用相機的多點對焦功能,即使雀鳥在畫面中走來走去,亦可以提高成功對焦的機會。不過有時一些雀鳥會在固定地點出現(xiàn)(如水中的竹桿頂),這樣就可以將鏡頭的對焦鎖定,減省對焦的時間,雀鳥一有動作便可按快門進行拍攝,增加拍攝的反應(yīng)。
當(dāng)知道雀鳥通常會在哪一地點「落腳」,便可預(yù)先將對焦固定然后「守株待兔」。
構(gòu)圖例子
三分一定律、黃金分割法等大路構(gòu)圖法則,同樣適用于雀鳥攝影。雀鳥視線的方向留有空間,令相片的感覺更為平衡。
在復(fù)雜的環(huán)境下,利用鏡頭的剪裁,為相片鋪排前景及背景,增加相片的層次感。
利用水面的倒影可突出對稱美。
采用較低的拍攝高度,跟雀鳥高度幾乎成水平狀態(tài),除可增加代入感外,亦可以加強淺景深的效果。
雀鳥之間的視線互動,在相片中形成了無形的引導(dǎo)線,增加相片的故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