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專題攝影的特點
新聞策劃,是指新聞機構對一個時期或一項專題的報道所進行的有創(chuàng)意的設計、指揮和調(diào)控。其目的在于充分挖掘客觀事物的新聞價值,選擇最適當?shù)臅r機、運用最恰當?shù)姆绞酵瞥鰣蟮?,以求達到預期的傳播效果。
新聞策劃從實施的角度來說,主要有以下7個步驟:
(一)市場分析
要做一個新聞策劃,必須先對策劃對象所在行業(yè)及相關情況有個深入的了解,比如行業(yè)的歷史,行業(yè)的現(xiàn)狀,行業(yè)發(fā)展的新特點,相關的法律配套等。了解得越詳細,掌握的信息越多,就越有可能從中挖掘出有價值的新聞點。
(二)確定宣傳目標
對新聞策劃來說,主要需要確定的是宣傳的范圍和宣傳的目標人群。
這一點很重要,因為宣傳目標影響著后面新聞點的策劃、媒體的選擇和預算的編制等步驟。
比如宣傳范圍只是地域性的,那么就不一定非策劃出轟動全國的新聞事件了,媒體也只需選擇地方性媒體就可以了,預算也會比做全國性宣傳低得多。
再比如宣傳是針對年輕白領的,那么策劃的新聞事件必須能吸引他們的關注,媒體也應針對性地選擇白領媒體。
(三)策劃“新聞點”
這一步,需要策劃出能達到宣傳目標的“新聞點”。
如何找到“新聞點”是本章的主要內(nèi)容,下面將會介紹尋找“新聞點”的基本模式和“借勢”、“造勢”兩大基本方法。
(四)選擇媒體
新聞策劃都是通過媒體的傳播來完成的,因此媒體的選擇非常重要。
一般根據(jù)產(chǎn)品的特性和宣傳目標來選擇媒體,比如大眾產(chǎn)品,應選擇大眾媒體;如果客戶目標是女性,則應選擇女性媒體;專業(yè)化的產(chǎn)品,應選擇專業(yè)化的媒體,像計算機產(chǎn)品,最好選擇計算機專業(yè)媒體和大眾媒體中的計算機版面;而市場在全國的,則應選擇全國性媒體。
(五)編制預算
做一次宣傳,當然要衡量投入產(chǎn)出比,對預算做到心中有數(shù)。
廣告投放通常采用兩種預算方法,1、銷售百分比法:以銷售額的某個百分比,比如3%,作為廣告宣傳費用;2、競爭對比法:以主要競爭對手的大致費用來決定自己的廣告預算。
但新聞策劃和廣告投放在費用上很不同,廣告費用主要包括廣告制作和媒體投放的費用,而新聞策劃則主要是新聞事件的實施費用,優(yōu)秀的新聞策劃只需要少量的甚至不需要媒體費用。
因此,新聞策劃費用很難像廣告投放那樣在今年就可以計劃好明年的投放量。新聞策劃不同個案的實施費用往往會根據(jù)具體的策劃而有所不同,因此應采用“目標任務法”來預算。
所謂“目標任務法”,就是先確定一個新聞策劃的目標,然后估算出要達到這一目標所需的費用,包括新聞事件實施費用和新聞發(fā)布費用,這兩項費用相加就是一次新聞策劃的總費用。
(六)策劃的實施和控制
這是新聞策劃中的另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因為再精妙的策劃,也需要通過媒體進行傳達。如果媒體不配合,新聞策劃是不可能獲得成功的。
還有,現(xiàn)在不少媒體已出現(xiàn)“排他性”傾向,就是一條新聞如果其他媒體(尤其是競爭媒體)已經(jīng)刊播了,就不再采用。這為新聞策劃所需要達到的“大規(guī)模轟炸”效果制造了難度。
這一情況下,需要策劃人有很強的媒體運作和控制能力。
在美國,有一個與此相關的“守門人”概念。這一概念最早由美國社會心理學家?guī)鞝柼?盧因提出,現(xiàn)已得到美國大眾傳播學者的普遍認同。學者們認為,大眾傳播媒介在向公眾傳遞信息的過程中,起著過濾的作用。拿新聞來說,通訊社決定發(fā)布的新聞只占已發(fā)生的重要新聞的百分之一,而讀者最后從報紙上看到的新聞又只占通訊社發(fā)布的新聞的百分之一、二。主管這種過濾工作的記者和編輯,就是大眾傳播媒介的守門人。企業(yè)發(fā)出的信息,只有順利通過守門人這一關,才能經(jīng)媒介流向公眾。
因此如何通過媒體“守門人”這一關,已經(jīng)成為許多企業(yè)的課題。
早在1997年,作為中國第一家互聯(lián)網(wǎng)公司的贏海威在內(nèi)部刊物《瀛海威人》上,刊載一篇題為《如何與媒體打交道》的短文:
“……與媒體記者打交道應當盡量了解各個媒體的特點、每個記者的脾氣稟性、他們的需求和特長。報紙和雜志有區(qū)別,電臺與電視臺不同,大眾報刊與專業(yè)媒體又不同,專業(yè)媒體中信息類與電腦類又特點各異,中央級媒體與一般類媒體更要有所側重。針對各種類的記者也要有不同的策略,年輕與年長、有版和無版、科技類、文化類、教育類、社會新聞類等等都要有針對性地打交道。善于寫評論的與善于寫長篇報道的,在我們提供資料及公關活動時要使其各盡其長,各得其所。同時在日常工作中要主動結交—些記者朋友,記者中也有噱頭,記者朋友面可以寬泛,各種媒體都可以,但要選擇對公司最能發(fā)揮作用,愿意理解瀛海威思想和闡發(fā)思想的人……”
還有一家大公司在進駐上海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寫出了一篇《上海媒體概述與公關策略》的調(diào)查報告,在對上海媒體的基本情況和主要媒體的特點作了詳細分析后,提出了進行新聞策劃的“具體對策和機會”:“首先,大局上抓住關節(jié)點。恰恰因為上海媒體管的死,所以宣傳主管部門的權力非常大。抓住這個節(jié)點,所有工作相應會順利很多。平時注意和宣傳主管部門實力官員建立關系,多多交流,對于企業(yè)危機公關有決定意義。上海媒體領導相當聽話,只要主管部門打招呼,毫無折扣執(zhí)行。另外,企業(yè)大的宣傳活動,可以考慮請宣傳主管部門參與,事半功倍。其次,研究不同媒體特點,分別對待。比如對于申江這樣的周報,主要提供的就是產(chǎn)品特別是時尚產(chǎn)品類信息。其他幾張周報和周刊,側重人物性的新聞。公關公司統(tǒng)一式新聞稿肯定是不行的。再次,研究公司新聞中的‘上海因素’。發(fā)掘公司新聞中,與上海有關的,可能對上海造成影響的新聞要素?!?/p>
除了像贏海威和這家大公司倡導的“公關”模式外,現(xiàn)在還有一種更高明的“新聞誘惑”辦法,就是不是企業(yè)去找媒體,而是想辦法讓媒體主動來求企業(yè)。
比如有家企業(yè)急于放出一個對自己有利的消息,但企業(yè)的相關負責人往往并不急于找某一個媒體,而是通過各種途徑傳播出蛛絲馬跡,使目標媒體的目標記者(一般是比較勤奮的知名記者)主動找他,然后做出千分不高興、萬分不情愿的樣子,遮遮掩掩、欲語還休,并在采訪中一再強調(diào)“這個事件太敏感,最好不要寫”,“這句話可能會引起業(yè)內(nèi)震動,無論如何不要指明是我說的”等等……
這樣做,反而更容易引起媒體的重視,取得更好的傳播效果。
(七)策劃效果衡量
對策劃效果進行有效評估,有助于判斷整個策劃成功與否,也能對下一次策劃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現(xiàn)在,廣告的效果評估方法已經(jīng)比較成熟,大學課堂上也出現(xiàn)了專門的《廣告效果評估》課程。但由于新聞策劃至今還沒形成完整的理論體系,所以也還沒有一套完善的評估方法。
一般來說,新聞策劃的效果可以通過以下幾個標準來衡量:
a、刊登播出數(shù)量 在策劃實施后統(tǒng)計媒體刊登播出的新聞數(shù)量,看是否達到原先設定的目標。
b、刊登播出質(zhì)量 主要指篇幅、字數(shù)、播出時間長度、刊登的版面(是否頭版或其他重要版面)、播出的時間段(是否黃金時段、知名欄目)、企業(yè)和產(chǎn)品的名稱是否出現(xiàn)、產(chǎn)品性能是否介紹等。
c、市場反應 包括兩個方面,一是銷售業(yè)績,只需對策劃實施前后實際的市場銷售情況作出比較,就可以分析出策劃是否推動了銷售。二是看企業(yè)或產(chǎn)品的知名度是否提高,這需要在策劃前后各做一次問卷調(diào)查。
比如要了解某品牌的知名度可設計一個簡單的調(diào)查表:1、從未聽說過 2、僅僅聽說過 3、知道一點點 4、知道相當數(shù)量 5、非常熟悉。
如果策劃前大多數(shù)消費者回答時1和2,而策劃實施后則主要回答3和4,說明策劃取得了明顯的成效。
d、還可采用“比較法” 就是與其他競爭產(chǎn)品的市場表現(xiàn)進行比較,從而對新聞策劃的效果作出評估。
另一角度來說:
一般來說,新聞策劃大體分為以下五個步驟:.
1、主題 主題的選擇是整個新聞策劃的靈魂,是統(tǒng)率整個活動的思想紐帶和思想核心。主題的確立往往建立在掌握種種資料和整合種種資源的基礎上。一個新聞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來做,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重點,不同的角度會產(chǎn)生不同的方案,所以一般在討論后都要從多個方案中選擇并確定一個主題而不是多個。而確定這個主題的標準即是新聞價值的大小,即追求新聞價值的最大化。這里所形成的主題往往比較寬泛并有待于進一步細化;必須說明的是,在最初的討論時期,主題的寬泛有利于從多個層次展開新聞采訪活動。
2、體裁與風格 體裁關系到報道的性質(zhì)。可以選擇解釋性報道或是預測性報道、調(diào)查性報道的新聞體裁,也可以在分析研究的基礎上提出對策性很強的研究報告,也可能策劃為整合報道或是連續(xù)報道、組合報道。 風格問題,關乎文章的外在表現(xiàn)形式,更重要的是它可以產(chǎn)生獨特的敘事修辭。通常,風格的策劃背后,多少會存在一個較為理想化的摹本——它或是本媒體的典范作品、或是一個存在于新聞人心靈深處的經(jīng)典范例。在風格策劃的細致之處,甚至會涉及到像是否采用倒敘寫法,要不要“編者按”等等,如何對待日常用語、科學用語,重視講故事還是重視說服力這一類微觀問題。
3、單元結構 通常是指內(nèi)在結構。結構必須堅實而穩(wěn)固,與此同時,它應該由多個結構單元組合而成。往往每個結構單元代表了一個次主題。為了尋找到盡可能理想的單元組合,在策劃的這一階段,我們往往采取窮舉法進行無限制列舉,然后再通過篩選和歸納的方法得到一個真正科學、高效、具有閱讀價值的內(nèi)在結構。
4、任務描述 這是一個對文章結構總體和每一個單元的任務作進一步細化的過程——使用一個長句子,具體可感的描述出:每一單元將會包括哪些內(nèi)容?具體要采訪什么?難點和重點是什么?成稿后的面貌如何?等等。 對于職業(yè)新聞記者而言,任務的描述無異于是對于相關文本的工作量的描述。
5、分工與計時 具體分工包括:基于文本單元,或者采訪工作的不同側面,把采訪對象和采訪內(nèi)容分配到每一個相關人員,提出注意事項。分工的策劃將會最終形成兩張表:任務人表和日程表,交與主持者和每個相關人員共享、掌握。 任務人表便于使參與者有章可循,主持者通過對任務人作必要的講解、認真的督促,為新聞活動保駕護航。日程表主要用于時間的控制,一般以時間進度表(倒計時)的方式來表現(xiàn)。時間的安排要合理,在考慮新聞同業(yè)競爭的同時也要留有余地,一般來說:日程表上前面的時間進度較緊湊,后面可以留有時間余地來調(diào)整。
2. 專題攝影的特性
所謂“專題攝影”就是以多幅照片闡釋一個主題,除了成組的報道攝影、圖片故事、紀實專題外,還包括觀念攝影、創(chuàng)意攝影、當代攝影等的專題組照。
一、人物故事也是專題攝影最常見的類型。
拍攝人物故事要找出該人物的特點:職業(yè)、身份、性格、愛好是使人物豐富起來的重要方面,而要讓這些方面都能夠自然的展開,應該結合一定具體的活動來進行。由于主角單一,要盡量避免在畫面表現(xiàn)上的重復,主意場景的變換,景別的變化,主陪體關系的表現(xiàn),人物的情緒捕捉。
二、民俗風情也十分適合用專題去表現(xiàn)。
民俗風情內(nèi)容眾多,大致做個分類——1.人生禮儀。出生、取名、成年、訂婚、迎親、回門、生子、祝壽等。2.民間節(jié)日。比如“長街宴”、“潑水節(jié)”都是很典型的民間節(jié)日。3.衣食住行。視野可大可小,小到對具體對象的關注,大到對這個對象在文化范疇內(nèi)的比照。4.宗教信仰。5.民間藝術。涉及內(nèi)容廣泛,包括工藝美術、民間音樂、民間舞蹈、民間曲藝等多種藝術形式。6.傳統(tǒng)工藝。
三、旅游時的所見所感也可以成為專題攝影的對象。
1.山川形勝。2.風味食品。3.參與體驗。
四、拍攝歷史遺跡。
1.古代建筑。2.生活方式。3.故事傳說。4.與現(xiàn)實生活之間的關系。
五、以對未知事物的探索發(fā)現(xiàn)為拍攝對象,包括探尋大自然的奧秘,追尋歷史沉積下的真相,還原模糊背后的真實,重現(xiàn)歷史人物的命運,補全鮮為人知的細節(jié),展示中華文明的博大與恢弘。探索發(fā)現(xiàn),貴在出新。
3. 專題攝影的特點包括
我感覺是9張,我也不清楚
4. 攝影專題有哪些題材
攝影師作品要和現(xiàn)場人物,氣氛,專題,環(huán)境緊扣相連,拍出大氣高端作品
5. 攝影的基本特點
通過目鏡觀察潛在手印的紫外圖像。 2、 數(shù)碼相機拍照紫外增強管熒光屏上的手印圖像。 3、 通過“光學照相轉(zhuǎn)接盒”連接主機和光學相機,拍照手印紫外圖像(紫外光直接照射在膠卷上,不經(jīng)過紫外增強管的轉(zhuǎn)換)。 4、 數(shù)碼拍照和光學拍照兩種方式都可以實現(xiàn)1:1拍照。 5、 數(shù)碼拍照和光學拍照兩種方式都可以使單枚手印的圖像充滿紫外增強管熒光屏,zui大限度地發(fā)揮紫外增強管的分辨率。
6. 闡述對專題攝影的理解
一、主體 主題所表現(xiàn)的主要對象即是主體,是構成畫面的主要組成部分
二、陪體 陪體在畫面上與主體緊密關聯(lián),是構成一定情節(jié)的對象
三、環(huán)境 環(huán)境指主體周圍的人或物,主體前面的景物為前景,主體后面的景物為背景
7. 專題攝影的題材與分類
人像、風光攝影、為體育、新聞、動態(tài)抓拍這幾類
8. 主題攝影的特征是什么
主題攝影,分類目,兒童攝影,定位少年兒童。廣告專題,針對廠商。而婚紗攝影,針對新婚人群。
9. 專題攝影的內(nèi)容和意義
1、世界新聞攝影比賽
世界新聞攝影比賽(WPP)又稱荷賽,是1956年由荷蘭三位攝影家發(fā)起創(chuàng)立的基金會支持的,該基金會的宗旨是:“在全世界范圍內(nèi)引起并增強人們對新聞攝影的廣泛興趣,傳播信息并加強國際間的相互理解?!?/p>
四十年來,世界新聞攝影比賽的規(guī)模在不斷擴大,每年都有數(shù)十個國家近萬幅作品參賽,比賽項目發(fā)展到9類19項,是世界上參與范圍最廣,最具代表性和權威性的新聞攝影大賽。荷賽每年還常增設一些特別獎,如“匈牙利李斯特獎”、“奧斯卡·巴納克獎”等。
荷賽所涉及的題材的多樣性使其參賽及獲獎照片不但能基本涵括每年的重大事件,也能深入人類的日常生活,它的作品已成為人類所處的時代和歷史的見證。
2、哈蘇國際攝影獎
哈蘇基金會是由厄納和維克多·哈蘇捐贈的遺產(chǎn)于1979年建立的。基金會的宗旨是促進自然科學和攝影領域的科學教育和研究。該基金會每年都撥款資助眾多項目,其中之一就是每年一度的哈蘇國際攝影獎。
1989年,該基金會在瑞典哥德堡成立并向公眾開放了哈蘇攝影中心(哈蘇中心),該中心已經(jīng)舉辦了一系列展覽和文化演講活動。值得一提的是,該中心還建有一個面向研究者和學生的攝影研究與參考書圖書館,收藏有包括歷屆哈蘇國際攝影獎獲獎者作品在內(nèi)的豐富的圖片。
哈蘇國際攝影獎創(chuàng)辦于1980年,當前已經(jīng)逐步成為一項國際攝影界重要的攝影賽事,主要宗旨是獎勵“一位公認的攝影師的主要成就”。該獎項由一批在國際上有影響力的攝影家和資深專家推薦3名候選人,最終得主則由哈蘇基金會董事會從3名候選人中選定。
3、普利策新聞攝影獎
開始于1917年的普利策獎由美國著名報人約瑟夫·普利策創(chuàng)立,主要分為新聞獎和文化藝術獎。
普利策逝后立下遺囑,將財產(chǎn)捐贈給哥倫比亞大學,設立普利策獎,獎勵新聞界、文學界、音樂界的卓越人士,該獎自1917年以來每年頒發(fā)一次。 85年來,普利策獎象征了美國最負責任的寫作和最優(yōu)美的文字。
特別是新聞獎,更是美國報界的最高榮譽。每一個希望有所作為的美國記者無不以獲得普利策新聞獎作為奮斗的目標。 普利策獎的評委由有成就的名記者組成。
當年的優(yōu)勝者由評委審查、挑選,但評選結果需經(jīng)哥倫比亞大學顧問委員會通過,并由哥倫比亞大學校長宣布。 首屆普利策攝影獎是1942年頒發(fā)的。此后,除1946年外,每年頒發(fā)一次。從1968年開始,攝影類增設了專題新聞攝影獎,獲獎作品通常由一組照片組成。
普利策攝影獎獲獎作品具有重要意義。不少美國人對于許多重大事件的深刻印象是由當年普利策獎獲獎照片形成的。事實上,許多美國人是通過回憶他們第一次看到這些影像時正在做什么來記錄自己的一生的。
4、國家攝影大典
國家攝影大典是國家攝影一年一度、面向全球攝影人的年度盛典,是全球攝影產(chǎn)業(yè)發(fā)展的風向標,同時也是一年一度全球攝影人的思想盛宴。
一年一度的國家攝影大典,將對本年度涌現(xiàn)出來的全球攝影領域的大事件進行盤點;將對本年度涌現(xiàn)出來的影響全球的圖片進行評選和頒獎;將對本年度涌現(xiàn)出來的攝影事件進行多角度的剖析;將對下一年度及未來全球攝影發(fā)展趨勢進行分析、預測和展望。
2012年4月22日,國家攝影大典首屆盛典在中國北京勝利舉行,1200多人參加了本屆盛典,會議現(xiàn)場展出了1000多幅優(yōu)秀攝影作品。盛典還對首批“達蓋爾獎”進行了揭曉和頒獎。
國家攝影大典是全球攝影人的尖峰盛會,每年將在不同國家或不同地區(qū)舉行。
5、達蓋爾獎
達蓋爾獎,是國家攝影大典的最高獎項,以照相機的發(fā)明人法國著名發(fā)明家、化學家和藝術家路易·雅克·曼德·達蓋爾(Louis·Jaque·Manteis·Daquelle)的名字命名。為了紀念他對人類攝影事業(yè)的貢獻,國家攝影大典把每年的最高榮譽獎定為達蓋爾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