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能40D配EF50MM1.4的鏡頭,在點對焦時發(fā)現(xiàn)對焦不準,實際焦點偏左下方一點,請指教!
左右跑焦的現(xiàn)象還是時有發(fā)生的。建議你更換不同的鏡頭做個比較,然后改變對焦點試試看。
不會吧,一般都是向前后跑焦
佳能50—1.4鏡頭為什么在晚上拍照特別容易糊片,同樣開閃光燈的情況下,用18—55鏡頭卻沒有這種情況。
先嘗試再回答??吹侥愕膯栴}立面去借了17-55/2.8(實在沒有18-55)和自己手上50/1.4出門拍了下。7D機身、光圈優(yōu)先、智能連續(xù)對焦、半夜2點路邊普通光照、ISO手動、拍攝普通走動人物、沒有刻意穩(wěn)定手持正常呼吸。
50/1.4:
F1.4(無閃燈) ISO100 快門自動1/25-1/30,此時無論如何都糊片(這個基本廢話),ISO提高到400、快門提高到了1/100有30%糊片(人物是運動的)。用內(nèi)閃(人物距離3~4米)、前簾同步、ISO100、快門固定1/60此時對焦物體清晰、凝固動作明顯,焦外亮部(路燈)有輕微拖影,快門提高到1/200畫面整體清晰無抖動(這里我們不考慮閃燈對成像好壞的影響了,只講抖片)。改成后簾同步,高于1/80秒背景就比較黑暗,快門低于1/100秒亮部會出現(xiàn)拖影~主體在任何情況下都清晰(快門越低光畫效果越明顯)。
無閃燈光圈逐漸一路縮小到F8,快門降低到1秒了--!這個不用多說了吧,怎么都是糊片。ISO怎么提高都沒用了,上腳架也只能拍靜物了。開閃燈、前簾同步畫面主體跟隨光圈縮?。‵4以后)變暗(閃光燈功率可能不足了吧)亮部拖影情況相同畫面整體變暗,改成后簾同步(手動固定快門1秒~1/200秒)主體明亮無抖動(F4后也有變暗)
17-55:(這個恒定光圈測試更有說服力)
F2.8(無閃燈)、防抖開、 ISO100、快門速度自動1/8~1/15,17端拍靜物無抖片,運動人物50%無抖片。55端靜物30%成功,運動物體基本全抖。提高ISO到400,快門速度提高到1/30~55端靜物成功率接進90%,運動物體50%上下。開啟內(nèi)閃、前簾同步、ISO100、快門手動,1/60~1/200對焦面從17~55都完整清晰,改成后簾同步~17端低于1/8秒才發(fā)生亮部拖影、55端低于1/30秒出現(xiàn)。
再做了縮小光圈的嘗試,基本成線性改變~沒有什么特別之處了。
總結(jié)~你說的情況確實應(yīng)該歸結(jié)于鏡頭防抖功能。光圈的擴大提高了快門速度(F1.4有1/30,F(xiàn)2.8只有1/15,F(xiàn)5.6只有1/8了)但在怎么低照度的情況下任然無法勝任(安全快門),防抖反而效果更好些,55端只需要1/15就能有不錯的成功率。 開閃燈以后同樣因為防抖的關(guān)系,在焦外更容易得到無抖動的明亮部分。同時要畫出光畫效果將變得更困難(要這個效果就關(guān)了防抖哈)。 最后說一句~跑焦可不在我這個嘗試中~樓上有幾位說跑焦~這個可沒人能解決了,樓主自己多嘗試吧。
兩個鏡頭無法比,一個有防抖一個無。拍攝同一物體,使用的數(shù)據(jù)一樣,有防抖的鏡頭可提高相當三到四級快門速度。比如同樣快門速度數(shù)據(jù)顯示1/15秒或還低,沒有防抖就是1/15秒,以你的功底你能操控到紋絲不動么?不能就糊了。有防抖就不同了,它可提到相當1/120秒或1/250秒,這種速度你當然拍出來就沒問題了。
根據(jù)你的補充說明來看,你的鏡頭可能有問題。你設(shè)定了光圈6.3在啟動快門時光圈不收縮,仍然還是全開的,這時拍出的片子是糊的,有時收縮了,拍出的片曝光就準確了。 找一膠片機打開后蓋啟動快門就可看到,很快就得到驗證。
佳能50—1.4鏡頭沒有光學(xué)防抖的,非全幅機器快門速度低于1/80秒就會模糊,而現(xiàn)在有防抖的鏡頭能降低三四檔快門速度,也就是1/20秒左右,另外微光下對焦比較困難,大光圈景深淺,就更容易糊了,如果控制在和18 55一樣的光圈,大光圈的性能就發(fā)揮不出來了,同樣場景下照片的快門速度還不如有防抖的18 55快,快門速度影響照片清晰度
夜間拍攝模糊的原因主要是,因為快門速度低,手稍有抖動就引起虛焦而模糊。曝光不足,照片看起來也不清楚。解決辦法很簡單:最好用手動檔,設(shè)為小光圈,調(diào)低快門速度(視光線情況快門可設(shè)為2-8秒),把相機架在三角架上,并使用延遲快門(像自拍那樣設(shè)置快門)。
應(yīng)該說這兩只鏡頭自動對焦的原理上沒有差別,相反50F1.4的鏡頭從方便對焦、成像素質(zhì)等各個方便都比18-55的好,后者只是在取景上更方便一些。你的50F1.4易糊片,你應(yīng)先看看鏡頭是否在手動對焦的“MF”上,如果還有問題就要看看是否還在三包期內(nèi)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