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平50度是指從中間左右各25度。
視角的范圍計算是通過焦距和法蘭距等等這些鏡頭的物理參數(shù)計算出來的。
攝像機焦距與視角的簡便計算
焦距/距離=圖寬/物寬=圖高/物高
CCD ? ? ? 圖寬 ? ?圖高
1/3英寸 ? 4.8 ? ?3.6
1/4英寸 ? 3.6 ? ? 2.4
視角=2*arctan(物寬/2/距離)*180/π
一般情況下不會再去使用公式計算,畢竟這個參數(shù)正常情況下,并非需要如此精確的數(shù)值,只需要知道一個大致的范圍就好。甚至于只要使用鏡頭直接查看,構(gòu)圖即可。
可以通過下圖作為參考
擴展資料
單反鏡頭的使用技巧
使用三腳架
三腳架笨拙不便,但它對于提高鏡頭成像銳度的作用是巨大的,并且鏡頭焦距越長,你就越需要三腳架。即使在“安全”快門速度下,比如50mm標頭使用 1/125秒,許多攝影師發(fā)現(xiàn),使用三腳架與手持拍攝的照片相比,畫面中的邊緣線條更加清晰。
另外,使用三腳架迫使你無法匆忙也有好處:由于用更多的時間考慮,照片通常會更好。雖然這是令照片完美的忠告,但不可否認有些時候確實需要快速靈活的手持拍攝才能得到更好的照片。當然有些攝影者使用三腳架過度,但更多更多的人用得太少了!
只有你使用了三腳架,你才可能注意到下面兩種技術(shù)帶來的好處,那就是選擇最佳光圈和最佳快門速度。
使用最佳光圈
對于任何鏡頭,選擇成像最銳利的光圈,有兩條經(jīng)驗。一是從最大光圈收縮兩檔,另一條是將光圈收縮到盡量小。兩者都是有用的經(jīng)驗,但都不是完全精確。
“收縮兩檔”的建議主要是用于早期最大光圈為f/3.5到f/4.5的大部分鏡頭,這樣收縮兩檔后為f/8左右。對于第二條盡量收縮光圈,對于早期的大幅相機可以使用,因為衍射限制的分辨率不成問題;但對于35毫米相機,收縮光圈的程度是有限制的。
更簡單的經(jīng)驗是,對于35毫米相機的絕大多數(shù)鏡頭,在f/8光圈將達到最佳表現(xiàn),也就是接近或達到衍射限制分辨率。在f/5.6,表現(xiàn)應(yīng)該也很好,與 f/8時接近,但在f/4應(yīng)該可以看到像質(zhì)下降,除了一些頂級鏡頭。
另一方面,在f/11應(yīng)該和f/8幾乎沒有區(qū)別,在f/16的成像只有在最嚴格的條件下才能發(fā)覺區(qū)別。然而你應(yīng)該慎用f/22或更小的光圈。
與此原則相背的是廉價變焦鏡頭和廉價超廣角鏡頭,它們的像質(zhì)可能會隨著光圈的縮小不斷提高,直到最小光圈為止。
使用最佳快門速度
一些研究顯示,最常使用的快門速度,即1/30、1/60和1/125秒,對于一些單反相機來說將產(chǎn)生最差的銳度。對于1/250秒或更短的快門速度將能最大程度減輕反光鏡和快門振動的說法,還有爭論,不過對于1/15秒或更長的快門,這些振動已經(jīng)結(jié)束,曝光期間大部分時間是無振動的。
如果這些都是真的(證據(jù)還很模糊),不同型號機身的情況可能有很大不同,并且如果相機有反光鏡鎖,對此也一定有影響。根據(jù)我們的自身經(jīng)驗,當然無法證明或反駁它。另一方面,應(yīng)該知道的是,有些人推斷它的影響相當大。
仔細對焦
這乍看起來不太像個忠告。不過如果你發(fā)現(xiàn)用同一個鏡頭對焦會有多大的不同,你就可能會感到吃驚了。做一個簡單的試驗。手持相機朝一個物體對焦,將鏡頭調(diào)到最近對焦,再向該物體對焦,對好后用鉛筆在鏡頭的距離標尺上做一個標記。重復(fù)多次,直到你厭煩了。
換一個鏡頭,再做同樣的試驗。根據(jù)鏡頭、機身、調(diào)焦屏和你的視力,對焦的不同可能會很大。很多時候,這些失誤被景深掩蓋了,縮小光圈使得錯誤沒那么嚴重。如果使用最大光圈,對焦失誤可能已經(jīng)超過景深的范圍。
為了減小對焦失誤,應(yīng)考慮使用較明亮的對焦屏,考慮使用屈光度糾正目鏡,對于很嚴格的情況,使用三腳架時,應(yīng)考慮使用取景放大器,它可以使對焦更精確。
除了自動對焦無法聚焦的那些情況外,這可能是關(guān)于自動對焦的最激烈的爭論所在。
使用較細的膠片
雖然不同廠商生產(chǎn)的同樣速度的膠卷有所不同,但不可否認的是,通常慢速膠片比高速膠片要銳利(細膩,顆粒?。?。
對于彩色反轉(zhuǎn)片,Kodachrome 25是當時最細膩的,但50和100度的也很銳利,區(qū)別不大。
更需要注意的是膠片的色調(diào)(味道)。選擇一種你喜歡的,因為不同品牌的有很大不同。我們最多使用的Fuji 50和反差稍小一點的Fuji 100,后者更適于人像。超過100度的膠片顆粒增加,反差和色彩飽和度減小。
對于彩色負片,ISO25和50的膠片與ISO100的在銳度上有很大不同,ISO200的差別就更明顯。ISO400和更高速的膠片上將能看到真正的顆粒。對于8x10英寸或更大的照片,需要慢速膠片(低于100)。
當然負片的擴印過程也影響最終的銳度。除非你自己擴印,不然最好去尋找一家好的擴印店,重要的是要記住,有時價格和質(zhì)量并不象你想象的那樣有著緊密的關(guān)系。
在當時的黑白膠卷中,Ilford推出不久的Delta 100被認為是最好的,甚至可以和它同門的Pan F Plus (ISO 50)以及Kodak Technical Pan相媲美。實際上,Delta 400和XP-2(ISO 400)已經(jīng)很好,以至于鏡頭的分辨率成為了限制因素。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單反鏡頭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鏡頭焦距
其實,這個是有計算公式的。
1攝像機焦距與視角的簡便計算
焦距/距離=圖寬/物寬=圖高/物高
CCD ? ? ? 圖寬 ? ?圖高
1/3英寸 ? 4.8 ? ?3.6
1/4英寸 ? 3.6 ? ? 2.4
視角=2*arctan(物寬/2/距離)*180/π
一般,并不會再去使用公式計算,畢竟這個參數(shù)正常情況下,并非需要如此精確的數(shù)值,只需要知道一個大致的范圍就好。甚至于只要使用鏡頭直接查看,構(gòu)圖即可。
所以,可以簡單的通過下面的圖,直接查找一下。這就節(jié)約了大量的計算時間。
首先回答這個問題
-水平50度就是指從中間左右各25度嗎?是這個意思嗎?
-是這個意思
視角的范圍計算是通過焦距和法蘭距等等這些鏡頭的物理參數(shù)計算出來的
具體的計算方法很復(fù)雜,?俺不懂
這里只貼一個結(jié)果出來
供你參考吧
首先,視角的測量分為對角線視角和水平視角。對角線視角是投射到傳感器上的最大視角。水平視角則是投射到傳感器長邊上的視角。
計算視角可用下列公式表示為:
視角=2arctan(d/2f)
其中d為傳感器尺寸,水平視角用長邊長度,對角線視角用對角線長度。
f為鏡頭的等效焦距,對于普通鏡頭,物距遠大于像距的,就是物理焦距。對于微距鏡頭,則要根據(jù)放大倍率對物理焦距進行校正(公式略)。
例如50mm標頭,在全畫幅傳感器上,對角線尺寸43.27mm,代入上式,視角=46.8度。
同樣的50mm鏡頭,尼康DX傳感器尺寸為23.6×15.8mm,對角線長度為28.4mm,代入上式,視角=31.7度。佳能的apsc傳感器尺寸22.2X14.8mm,對角線26.68mm,代入上式,視角=29.9度。
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