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鏡頭的最近對焦距離
0.3m
最近對焦距離:0.3m變焦方式:無變焦對焦方式:M/A(手動優(yōu)先自動對焦)和M(手...驅(qū)動馬達:SWM鏡頭定位:135mm全畫幅鏡頭主要性能鏡頭定位 135mm全畫幅鏡頭鏡頭結(jié)構(gòu) 7組10片 對焦方式 M/A(手動優(yōu)先自動對焦)和M(手動對焦)變焦方式。
2. 長焦鏡頭的焦距
焦距越大,進入的光線也就越好,拍照的清晰度也就越高。
3. 鏡頭的焦距越長,最近對焦距離一般
答案是肯定的。原因在于照相機鏡頭對焦存在一個景深問題,而對焦的景深與鏡頭的焦距成反比,也就是說,照相機鏡頭焦距越長,對焦的景深越短,反之,照相機鏡頭焦距越短,對焦的景深越長。
另外再加上照相機鏡頭焦距越長,視角變窄,對于手持抖動反應(yīng)越發(fā)明顯,這兩條原因共同成為了照相機鏡頭焦距越長對焦越難的原因。
4. 變焦鏡頭的最近對焦距離
28-70鏡頭,用于畫幅時,拍攝視角是從28mm視角開始,最大變焦到70mm視角。
50mm的最近對焦距離是45cm左右,不能小于45cm這個距離。
焦距換算
在不同畫幅的機型上,同一焦距所拍攝的畫面視角大小也不同。同一支鏡頭接裝在全畫幅機型上時所拍攝的照片視角較大,而接在APS等小畫幅機型上時拍攝的照片視角較小。這種效果與鏡頭焦距長短所造成的視角大小不同一樣。
例如,17mm鏡頭接裝在Nikon D700上,是這只鏡頭接裝在Nikon D90上時拍攝的畫面視角的1.5倍。
26mm焦距在全畫幅機型上與17mm焦距在APS-C畫幅機型上的視角一致,這時26mm焦距可以稱為等效焦距,而此處的26/17=1.5即焦距轉(zhuǎn)換倍數(shù)。在前面曾經(jīng)介紹過畫幅的概念,感光元件大小所成的倍數(shù),即為等效焦距的轉(zhuǎn)換倍數(shù)。
在換算等效焦距時有一個公式,為:等效焦距=鏡頭焦距X轉(zhuǎn)換倍數(shù)。例如,28-70mm鏡頭用在APS-C畫幅相機上的效果就相當于42-105mm鏡頭用在全畫幅相機上的視角效果。
5. 最近對焦距離的鏡頭
索尼FE 24-105mm F4
24-105mm焦段涵蓋了廣角端、人文焦段、標準焦段、人像焦段,都是非常實用的焦段,可以做到出門拍攝只帶一支鏡頭。
這支鏡頭的分辨率很不錯,銳度很好。
鏡頭帶有防抖,鏡身還有防抖開關(guān)、對焦切換按鈕,自定義按鍵操控更專業(yè)便捷
663g的重量在大變焦鏡頭里面也不算很重,38cm的最近對焦距離,還有一定的微距拍攝能力。
不足就是F4的光圈有點小,在昏暗場景下拍攝比較拉胯。
6. 長焦鏡頭最近對焦距離多少
近攝鏡片的作用是縮短最近對焦距離。對于長焦鏡頭來說,對焦距離都比較長,這個近攝鏡片能把“小白”的最近對焦距離1.4米縮短到幾十公 分,等于大大提高了鏡頭的放大率,放大率1:1.4接近微距鏡頭的1:1,如果是300mm長焦用近攝鏡,那就超過微距鏡頭的放大率了。
當然,對于 70mm以下的鏡頭來說,因為最近對焦距離本身就很短,必須用兩片近攝鏡才能看出更加放大的效果。
7. 長焦鏡頭拍近距離
用廣角鏡頭拍攝時,如果同時要將前后兩個物體都攝入鏡頭,并占據(jù)畫面大半部分,就必須靠近前面的物體拍攝。
而如果用長焦拍攝也要把兩個物體拍進去就必須遠離被攝物,否則無法拍攝。
從透視角度來說,鏡頭的視角是一個錐體,最終被映射到膠片或CMOS的矩形平面,近處的物體因為處于較窄的視錐前端占據(jù)較大的面積,而遠處的物體由于處于視錐體后端,因此占比就小,形成強烈的近大遠小的透視效果。
從數(shù)學(xué)上理解,就是物體之間的距離比上拍攝距離的比值很大(拍攝距離為分母,分母越小比值越大),那么透視強烈,前后物體的大小對比強烈。
而如果遠離拍攝增加了分母從而降低了比值,物體視覺大小就接近,從而造成拉近的效果。
所以,實際上長焦拉近距離只是等價效應(yīng)或者說完全是錯覺,透視是由拍攝距離決定的,而且是唯一因素,更與鏡頭無關(guān)。
但是由于構(gòu)圖的因素決定了使用長焦你不得不拍遠處的物體或者往后退拉開拍攝距離,沒人會離開妹子1米處用大炮拍毛孔吧。
8. 長焦鏡頭最近對焦距離怎么調(diào)
現(xiàn)代單反變焦鏡頭一般不同焦段的最短對焦距離都是一樣的,如55-250mm鏡頭最短對焦距離為0.85米。18-200鏡頭是0.45米,在鏡頭上表示的0.45m/1.5ft則分別表示公制單位-米和英制單位-英尺。兩者所示的距離其實是一致的, 是一個最短對焦距離分別以兩種長度單位的表示方法。
在卡片相機,由于鏡頭體積和鏡片組伸縮行程的的限制,微距拍攝只限于廣角端,長焦端的最短拍攝距離往往會比廣角端長許多,恐怕你對這種情況印象太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