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需求是風光為主,偶爾人像,所以長焦最好選擇70-300mm或者100-400mm,但是防抖真得看人我天生手抖,對于我來說,長焦鏡頭如果沒有防抖基本上是沒法拍攝的。但有些人天生手很穩(wěn),那種射擊運動員天賦的,而且每次長焦拍攝都有條件上三腳架,可能防抖就不重要。環(huán)境人像中的長焦焦段選擇拍風光為主,人像兼顧時候,首先堅決不選擇最長焦距200mm(含)以下的鏡頭,最起碼也是70-300mm這樣其實,無論是70-300mm還是100-400mm或者100-500mm,拍人像特寫,還是帶雪山背景的圖,都很好。這些人像拍攝時候,都是抓拍,沒條件用三腳架,防抖必須。
在西藏,長焦拍攝雪山留影、白云留影,100-500mm很好用,如果200mm鏡頭,就沒有這樣效果了。而且為了尋找角度快速完成拍攝——景區(qū)來往人很多,沒有條件用三腳架。唯獨這一張上了三腳架,海拔太高了5100米,實在沒有體能長時間端著,而且游客少,可以安排同伴走位。但是比如就是白天拍拍雪山,次次都拿三腳架真的做不到。有些朋友使用微單喜歡和手機一樣用液晶取景構圖,在無需考慮穩(wěn)定性時候是可以的,但如果長焦就不合適了。一般人想象中,在非洲用長焦需要把三腳架帶到車上,其實放不開,這個時候豆袋是必須!
長焦鏡頭防抖可以說非常必要。你用400mm手持拍幾次,關閉防抖就知道了。我中學時候手就抖的非常厲害,尤其是在拿放比較輕的東西時候,有些朋友甚至說看不得我端餐盤等等,抖得難受!但是好在投籃時候不抖。連續(xù)十個三分都投過——無干擾。端著長焦300mm左右,肉眼就可見的抖,好在現(xiàn)在RF鏡頭的防抖非常強大,這是我用RF70-200mmF2.8LISUSM。居然1/6也可以搞。每次拍攝都用三腳架,在風景拍攝時候,不怕麻煩或者定點拍攝日出月升,還是可以做到的。而且抓拍野生動物,可能開始連車都不敢下,而且下車開啟后備箱打開三腳架,估計狼都不見了!
如果你是要拍人為主,那么大光圈帶來的虛化是防抖所給不了的,80-200/F2.8肯定有優(yōu)勢。如果你要拍攝風光,那么光圈就不那么重要了,我們一般以中小光圈為主,而防抖肯定要比大光圈重要,因為焦距越長,安全快門越快,防抖可以有效提高手持成功率。但是,210的焦距是顯得略短的,在實際拍攝風光里,我們用200-300的焦段還是蠻多的。
而且如果你去西部一些很開闊的地方,用300-400的機會也是不少的。所以,如果是拍風景的話,建議上70-300,發(fā)燒級可以上80-400,這兩支鏡頭都有二代防抖,要比沒有防抖的好用很多。光線好的情況下自不必說,防不防抖問題不大。
防抖的作用是在臨界安全快門速度的附近提供一定的穩(wěn)定性。在這種情況下,其實光線已經(jīng)不算充足了,也許再晚一點,防抖提供的保障也不夠用了。舉個不恰當?shù)睦樱瑳]有防抖,你只能拍到7點,加上了防抖,能給你續(xù)命到7點半,但是8點之后,即使有防抖,也許也不夠用。尤其是這種副廠鏡頭的防抖,其實續(xù)命也只能續(xù)一小會,想要防抖續(xù)更長的手持拍攝時間,還得看原廠鏡頭,比如 RF+R機身這種。隨便拍拍的話,那拉高感就行;要想達到更好的畫質(zhì),那么還是老老實實上三腳架,或者路邊找個什么支撐物就行。另外,沒有防抖,你可以盡量練就鐵手功能,如果姿勢到位,有可能可以做到比其它人使用防抖鏡頭更穩(wěn)的效果。
長焦鏡頭由于視角窄,因此細微的晃動都會被夸大呈現(xiàn)。大光圈可以增加進光量,但是大光圈也會讓長焦的鏡頭失去便攜性。隨著科技的發(fā)展,機身防抖以及降噪技術不斷升級,因此能帶出去的長焦才是好長焦,適合自己的長焦才是最棒的長焦??梢钥纯聪旅鏀z影師朱曦推薦的這支150-600mmF5-6.3DGDNOSISports也許能給你帶來不一樣的靈感。
一段時間使用下來,適馬150-600mmF5-6.3DGDNOSISports這支鏡頭帶給我優(yōu)秀的體驗,除了官網(wǎng)重點描述的“在整個變焦范圍內(nèi)具有不妥協(xié)的光學性能”、“快速、高精度的自動對焦”和“為超長焦攝影優(yōu)化的出色質(zhì)量”三大特點外,其他方面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手中把玩時感受其優(yōu)良的制造工藝和產(chǎn)品細節(jié)02。在實拍中感受強悍的防抖性能03。與索尼α1相機無縫兼容,支持鳥眼識別、30fps連拍等機身特性04。充分優(yōu)化的自身重量,無懼長時間握持05。相對于其他長焦鏡頭性價比極高,推薦給正在尋求優(yōu)秀長焦鏡頭的攝友。
防抖當然重要,如果你總是手持、還總拍些個不大明亮的地方,有個防抖保不齊就是救命。但大光圈也重要啊,你想要刀銳奶化對不對,奶憑什么就化的?所以,這事兒,就沒有“該如何選擇”,而只有“我如何選擇”。你的重視、你的偏好、你的實際情況,都不是他人所能代理的;別人的選擇、甚至大多數(shù)人的選擇,都未必跟你有任何參考意義。我就跟這兒叉?zhèn)€腰來一句“還是防抖更重要”,你就聽信了嗎;旁邊又來個人來一句“還是大光圈來的好”,你又該信誰呢?關鍵是你憑什么來信誰呢;看說話的人誰更胖嗎?真的,自己拿主意吧。又或者,更好的選擇是,把“預算有限”的前提給改了。不過,2.8加帶防抖,分量可是不輕哦,保不齊又惹出你的“大光圈重要還是便攜輕量重要”來。
前者更重要,因為前者是可以增加你的像素的,并且還可以達到一定的美化效果,照相不就是為了好看嗎?
我覺得是防抖更重要,因為大家的體驗感就是希望能夠看到一段平穩(wěn)的視頻,要不然會懷疑這個人的專業(yè)水平。
那肯定就是防抖更重要了,如果拍出來的照片發(fā)抖的話,那可能會是模糊的,而且挽救不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