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啊,人眼睛的感光度差,不管什么望遠鏡看星云都是白花花的一片霧。想看出顏色的需要用好相機曝光幾個小時,才能看到電視上那種效果。PS:電跟這種配件可以安在博冠上,也可以安在星特朗上,如果想玩天文攝影就需要電跟,不攝影的話有沒有都行。前面那倆鏡子是折射式的,口徑小輕便實用好保養(yǎng);后面的是反射式的,口徑大保養(yǎng)麻煩不太實用就看起來霸氣。另外別相信淘寶商家放上來的絢麗圖片和倍數,那都是扯淡呢。要說性價比高的,我推薦星特朗90EQ
你的需求是兩個極端,看行星適合用大口徑長焦,以目視觀測為主,使用牛反鏡是常見的選擇。對星云的觀測通常采用拍照+后期數字處理圖像,通常使用焦距較小但光學質量較高的折射鏡。確定需求再考慮如何選擇才好。
如何控制暴光
光線是攝影藝術創(chuàng)作的基礎,攝影是依賴于光線而存在的。 光與攝影是什么關系呢? 從技術方面來看,各種被攝景物之所以能夠由客觀環(huán)境中的可見形象,轉化成為照片上的可視影像,是由于鏡頭的光學結像和感光膠片通過曝光而產生光化反應所取得的。曝光,是決定攝影技術質量的關鍵。 從藝術方面來看,光是現場攝影作畫必不可少的重要條件,是塑造被攝對象形象的重要手段。用光,是決定攝影藝術質量的關鍵。 攝影用光有賴于曝光技術,也就是有賴于正確和巧妙地控制曝光?! 、倨毓獾囊饬x 我們手中的照相機所面對著的自然界,是一個五彩繽紛、層次豐富、光線變化無窮的世界。攝影的目的就是要用感光膠片記錄現實生活中富于變化的各類事物。這一切取決于使感光膠片達到正確曝光。無疑曝光不正確的底片是不可能獲得良好藝術效果的。 初學者,首先接觸到的問題,大概都與攝影曝光有關,就是想通過正確的曝光獲得一幅理想的攝影作品。為了解決這一問題,需要較深入地研究并掌握曝光控制的理論與概念?! 衿毓獾亩x 曝光,是讓光線通過鏡頭形成結像光,進入暗箱到達感光片上,使膠片感光乳劑在光化作用中產生潛影。 感光片的乳劑層中具有感光作用的鹵化銀微小晶體,在光線照射下發(fā)生潛在的光化學變化,形成了人的肉眼無法觀察到的影像,故稱之為潛影。將已曝光的膠片經過顯影、定影工藝處理,潛影即變?yōu)榭梢娪跋瘢@時的影像是負像,經過暗室印像、放大工藝處理,負像即變成與原景物明暗相同的正像,這就是攝影的最終產品――一幅理想的照片。在攝影的整個過程中,影響底片上負像密度形成的首要因素是曝光組合的確定,其次是膠片的沖洗工藝。這兩個因素是決定底片密度正確與否的關鍵。 正確曝光的含義簡單說來應該是:在適當的時間里讓感光片受到適當的光量照射。 曝光的定義,如果予以科學的解釋的話,即是:光線的強度乘以光線所作用的時間。定義中的“光線的強度”,是指感光片受光線照射的強度,即照度(以I代表照度,單位是勒克司)。定義中的“光線所作用的時間”, 是指感光片受愛線照射的時間,即曝光時間(以T代表曝光時間,單位是秒)。 曝光量的計算單位是勒克司?秒。以E代表曝光量,即可得到曝光公式如下: E(曝光量)=I(照度)×T(曝光時間) 依據這一公式,若要取得一定量的曝光量,則光強度愈大,曝光時間愈短;光強度愈小,曝光時間愈長。如果光的強度增加一倍,曝光時間就需減少一半,假如光強度為2,時間為4,曝光量則為8;如果光強度為4,時間為2, 曝光量仍為8?! 瘛罢_曝光”的概念 攝影者為了達到正確曝光的目的,必須依賴照相機本身的兩個重要裝置來控制曝光,即快門與光圈。對于攝影曝光來說,它們的作用猶如兩道限制光線通過的“光閘”:快門是控制光線在感光片上儀的時間;光圈是控制光線到達感光片上的數量。前者是控制曝光時間之長短;后者是控制通過鏡頭光量之多少。快門與光圈恰當地配合,即可得到所需的曝光量,達到正確曝光的目的。 所謂“正確曝光”,只是相對而言。絕對的正確曝光是不存在的。其原因有三:第一,感光材料的寬容度容納不下自然界中景物的這度差。自然景物的亮度反差最大可達1:10000,攝影通常接觸的景物亮度反差大約是1:200左右。1:128左右的膠片寬容度,勢必容納不了,1:30 左右的相紙寬容度更是無能為力,只好任其損失相當一部分層次。要想彌補這一點,就需要從光線照明和曝光控制方面來解決。第二,從攝影用光、拍攝技巧和所設計的畫面效果等藝術表現手法上看,“正確曝光”的概念也會因景而異因人而異。為了追求不同的藝術效果,以同樣的器材面對同一景物,如選用不同的曝光組合,可以拍攝出完全不同效果的兩幅作品。第三,后期沖洗加工的因素,對曝光具有不可忽視的影響。 所以,在掌握“正確曝光”時,既要考慮到技術技法方面的因素,又要考慮到藝術手法方面的因素??傊痪湓挘呵f不可忘記“正確曝光”在攝影實踐中的應用價值和藝術因素?! 、诘攘科毓馀c選擇曝光 攝影曝光的目的,是為了獲得一幅令人滿意的照片畫面,但是這與對曝光組合的選擇關系極大。 ●等量曝光 我們清楚地了解這樣一個淺顯的道理:開戾得較大的光圈要比收縮得較小的光圈能讓較多的光線通過鏡頭到達膠片上,較低的快門速度要比較高的快門速度能讓光線較長時間地停留在膠片上。由此可以演變?yōu)橐韵虑闆r:光圈f/1.8與快門速度1/500秒相組合,和光圈f/4與快門速度1/100秒相組合, 所獲得的曝光效果是一樣的。它們又和中級光圈f/8與中等快門速度1/25 秒相組合所獲得的曝光效果是一致的。這就叫作等量曝光。 上述三組曝光組合的曝光量是相等的,體現在底片上的密度是一致的,體現在黑白照片上的影調層次是一致的,體現在彩色照片上的色調還原與再現是一致的。但是它們三者之間在畫面效果上存在著兩個重要差別:一是由于光圈的大小形成了不同的景深;二是由于快門速度的高低構成動體影像的不同清晰程度。 ●選擇曝光 由等量曝光的原理使我們知道,不同曝光組合的等量曝光,可以獲得底片密度相同的曝光效果。然而,以攝影實踐中,應該根據拍攝題材和被攝對象的不同,在可以產生相同密度的若干曝光組合中,選擇最佳的一組曝光組合,來表現所拍攝的主題。這就是選擇曝光的概念。 初學攝影者在某種條件下,由于運用某一曝光組合(假設是f/8、1/100秒)獲得了“滿意的照片”,這種“意外的收獲”促使某些愛好者把它奉為“萬能曝光組合”,在以后的拍照中往往抓住不放,不分場合地沿用下去,而不去認真考慮根據不同的拍攝條件和不同的被攝對象,選用不同的曝光組合,來創(chuàng)造良好的畫面效果。 那些富有經驗的攝影家,從攝影的理論和實踐經驗中得知,f/8、1/100秒只不過是若干可供選擇的曝光組合中的一組而已,尚有許多組合是可以選用的。盡管每組快門和光圈均能產生等量的曝光效果,而畫面中景深與動體清晰程度卻大不相同。具體采用哪一種曝光組合,必須認真考慮。是用較小的光圈去獲取較深遠的景物清晰范圍呢?還是用較高的快門速度去抓取被攝動體的“凝固影像”?或是用極短的景深使背景虛化以突出主體?還是以較慢的快門速度增強動體的動感?等等。這一切都需要攝影者動腦筋來思考并加以選擇,這決不是那些“自動相機”所能解決的,因為“自動相機”并無思維能力。具有形象思維能力的攝影家可以得心應手地操作照相機去完成自己的構思,這或許就是相機的“自動曝光”與人的主動“選擇曝光”的區(qū)別所在。 ●倒易律及其失效 在攝影曝光中,經常會遇到有關倒易律和倒易律失效的問題,必須從理論和實踐兩個方面了解和掌握它?! 竦挂茁? 曝光的定義告訴我們,凡是曝光量相等的膠片,顯影后它們的負像密度是一致的。在曝光量公式中,照度和時間量值是可以互相置換的。例如:照度為100勒克司、日曝光1/100秒,與照度是1勒克司、曝光1秒,它們之間的曝光量是等值的。這種照度和時間量值可以互相置換的關系,在攝影曝光上叫倒易律,也稱作倒數律或互易律。 在攝影實踐中,感光片的乳劑層對光線的感受程度,一般只局限于一定范圍內方能產生正常曝光效果。如果超出所限定的范圍,感光乳劑層是不可能不折不扣地嚴格遵守曝光定律的。當感光片的乳劑層受到光線照射的照度太大或太小時,或者曝光時間過快或過慢時,本來是等量的曝光值卻不一定能產生相同的曝光效果。如當光線減弱到極低暗的程度,即使相對地大量增加曝光時間,也不一定能獲得滿意的曝光效果;相反,當光線照射程度極明亮時,以極高的快門速度把曝光時間縮短到極短的瞬間,也不一定能獲得滿意的曝光效果;相反,當光線照射程度極明亮時,以極高的快門速度把曝光時間縮短到極短的瞬間,也不一定能獲得良好的曝光效果。上述兩種現象稱為受光衰竭。例如在天文攝影中拍攝亮度微弱的星空時,或以電子閃光燈在極短的瞬間攝影,均可發(fā)生受光衰竭的現象。不同的感光材料受光衰竭程度不同,彩色膠片較之黑白膠片更容易產生受光衰竭問題。這種現象的產生,是由于感光片對光線反應有惰性引起的,光線極暗或曝光時間極短,光線難以穿透感光乳劑內層,所以使膠片的光化作用減退。假設用同一種膠片,照度為1000勒克司、曝光1秒, 比照度1勒克司、曝光1000秒所產生的銀影密度要大。這種現象就是倒易律失效。 ●倒易律失效 在攝影曝光上稱之為倒易律失效的概念是:以同樣的曝光量作用于同一種感光膠片,而產生不同的密度。 倒易律打效的現象,在攝影過程中常??梢耘龅?,在拍攝階段可以碰到,在暗室放大階段也可以碰到,黑白片和彩色片的攝影中都可以碰到。在黃昏和拂曉時分以及室內光線很暗的條件下,曝光時間很長,還往往曝光不足,或產生色彩漂移現象。 倒易律失效在攝影曝光中應該注意掌握。使用各種膠片,均應充分了解它的性能,尤其要注意膠片生產廠家所提供的倒易律特性的曝光增量數據。例如美國柯達35毫米膠片,在暗弱的光線下拍攝,當測光表測量出來的曝光時間分別是1秒、10秒和100秒時,實際需要的曝光時間則應分別是2秒、50秒和 1200秒; 反之, 在高速電子閃光燈下拍攝,如測光表測量出來的曝光時間是1/10000秒時,拍攝時則需比正常情況的曝光增加半級光圈。 為了適應攝影的不同需要,為了解決倒易律失效問題,國外一些感光材料生產廠家專門生產了分別適應于長曝光和短曝光的膠片。長曝光型膠片標有 L字樣,適用于1/10秒至120秒或更長時間的曝光;短曝光型膠片標有S字樣,適用于1/10秒至1/2000秒或更短時間的曝光?! 、芷毓馀c底片密度 攝影曝光的目的,是為了獲得一張密度正常的底片。因此,應當了解什么是密度,還要掌握密度對影像效果的影響?!? ●密度的概念 密度,是指感光材料經過曝光、顯影、定影之后,在底片的單位面積上銀粒沉積量,用以表示變黑的程度。通常把這種黑度稱作密度。 感光片乳劑層中的鹵化銀在曝光、顯影過程中,依照被攝景物不同的明暗程度,被還原為不等量的金屬銀。金屬銀是不透明的微粒物質,對光線具有吸收和阻擋作用。從景物亮度方面來解釋,當被攝景物受明亮光線的照射,其反向光的強度就強,攝影曝光顯影后,越是明亮部分,還原的銀粒越密集,銀粒沉積愈多,透明度愈低,觀察起來,被陰擋的光線多,透過的光線少;反之,越是陰暗部分,還原的銀粒越疏散,銀粒沉積愈少,透明度愈高,觀察起來,被陰擋的光線少,透過的光線多。 底片上銀粒沉積量的不同,構成了黑度不同的影像。由于密度具有不同程度的陰光能力,所以密度的大小可以根據透過光線的多少來測定?! 衩芏扰c影像效果 從攝影日光量方面來解釋,曝光量愈大,膠片的感光愈過度,沉積的銀粒愈多,影像的黑度愈深,負片的密度愈大;反之曝光量愈小,膠片的感光愈不足,沉積的銀粒愈少,影像的黑度愈淺,負片的密度愈小。由此可見,曝光量直接影響著膠片所形成的密度。曝光過度和曝光不足,都不可能獲得“理想的密度”,只能任其損失亮部或暗部的層次。 完美的影像效果,是依賴于曝光正確所產生的底片密度來獲得的,任何曝光過度或曝光不足的底片,是難以印放出影像效果理想的照片來的。曝光過度的底片,景物明亮部分的黑度深,密度大,所印放出來的照片影像,只能有限度地表現出景物陰影部分的一些影紋和層次,明亮部分的影紋則一片白色,毫無層次質感。曝光不足的底片,景物的亮度被大量損失,底片普遍黑度淺,密度小,呈現透明或半透明狀態(tài),所印放出來的照片影像,只能略微表現出景物明亮部分的某些影紋層次,陰影部分的影紋層次則消失在一片灰黑的影調之中。不言而喻,要想獲得層次豐富、反著正常、影調明快的影像效果,只能依靠曝光正確、密度正常的底片?! 、萜毓馀c寬容度 在攝影曝光時,要使被攝景物的明暗層次比較正確地體現在底片的密度變化中,首要環(huán)節(jié)是控制曝光的問題。此外,還有一個影響景物層次轉換為影調層次的因素,即寬容度?! 駥捜荻鹊母拍? 寬容度,是指感光材料按比例正確記錄景物亮度范圍的能力。被攝景物表面由最這部分至最暗部分的差別,可以用明暗間的比例數字來表示。假設:景物最亮部分比最暗部分要明亮50倍,那么它們之間的比例數字是1:50,這就是景物的明暗差別。感光片所具有的正確表現被攝景物明暗差別的能力,即為感光材料的寬容度,通常也稱為曝光寬容度。 黑白膠片的寬容度是1;128左右,彩色負片的寬容度在1:32~64左右, 彩色反轉片的寬容度僅為1:16~32左右,相紙的寬容度大約在1:30左右。 在攝影曝光中,使用寬容度較大的感光膠片去拍攝亮度差較小的景物,即使曝光量稍微多一些或少一些,對底片密度的影響不大。從實用的角度來講,感光膠片的寬容度越大,對曝光控制越有利?! 駥捜荻扰c曝光的關系 曝光與感光膠片寬容度之間的關系,大致存在以下三種情況: 寬容度等于景物亮度范圍 當感光膠片寬容度等于景物亮度明暗比例數時,感光膠片所能記錄的亮度范圍正好與景物由最亮到最暗的間距相同,在曝光上沒有其他可選擇的余地。如曝光稍有出入,即會使明亮部分或陰暗部分的層次受到損害?! 捜荻却笥诰拔锪炼确秶? 當感光膠片寬容度大于景物亮度明暗比例數時,感光膠片所能記錄的這度范圍超過景物由最亮到最暗的間距,在曝光上留有很大的選擇余地,通常是在可容許的范圍內,選用最低曝光量作為曝光標準,這樣所獲得的底片密度達到最低曝光量的標準,印放照片或拷貝正片均可獲得最佳的影像效果。在膠片寬容度大于景物亮度范圍的情況下,攝影曝光量的控制即使略有出入,也不會影響到景物明暗層次的再現?! 捜荻刃∮诰拔锪炼确秶? 當感光膠片寬容度小于景物亮度明暗比例數時,感光膠片所能記錄的亮度范圍遠不及景物由最亮到最暗的間距范圍,在曝光上很難控制,要想全部記錄下景物的明暗比例是不可能的。一般來說,這時應按被攝主體的不同情況,選擇曝光的側重點,以被攝景物主要部位的亮度來作為曝光的基準,兼顧到其他部分的層次。很顯然,在這種情況下的曝光,勢必要損失相當一部分的亮度范圍的層次,其關鍵在于恰當地確定曝光側重點,所損失的只是次要部位的一些層次。
快門和光圈優(yōu)先: 為了得到正確的曝光量,就需要正確的快門與光圈的組合??扉T快時,光圈就要大些;快門慢時,光圈就要小些??扉T優(yōu)先是指由機器自動測光系統(tǒng)計算出曝光量的值,然后根據你選定的快門速度自動決定用多大的光圈。光圈優(yōu)先是指由機器自動測光系統(tǒng)計算出曝光量的值,然后根據你選定的光圈大小自動決定用多少的快門。拍攝的時候,用戶應該結合實際環(huán)境把使曝光與快門兩者調節(jié)平衡,相得益彰。 光圈越大,則單位時間內通過的光線越多,反之則越少。光圈的一般表示方法為字母“F+數值”,例如F5.6、F4等等。這里需要注意的是數值越小,表示光圈越大,比如F4就要比F5.6的光圈大,并且兩個相鄰的光圈值之間相差兩倍,也就是說F4比F5.6所通過的光線要大兩倍。相對來說快門的定義就很簡單了,也就是允許光通過光圈的時間,表示的方式就是數值,例如1/30秒、1/60秒等,同樣兩個相鄰快門之間也相差兩倍 光圈和快門的組合就形成了曝光量,在曝光量一定的情況下,這個組合不是惟一的。例如當前測出正常的曝光組合為F5.6、1/30秒,如果將光圈增大一級也就是F4,那么此時的快門值將變?yōu)?/60,這樣的組合同樣也能達到正常的曝光量。不同的組合雖然可以達到相同的曝光量,但是所拍攝出來的圖片效果是不相同的。 快門優(yōu)先是在手動定義快門的情況下通過相機測光而獲取光圈值。舉例說明,快門優(yōu)先多用于拍攝運動的物體上,特別是在體育運動拍攝中最常用。很多朋友在拍攝運動物體時發(fā)現,往往拍攝出來的主體是模糊的,這多半就是因為快門的速度不夠快。在這種情況下你可以使用快門優(yōu)先模式,大概確定一個快門值,然后進行拍攝。因為快門快了,進光量可能減少,色彩偏淡,這就需要增加曝光來加強圖片亮度。物體的運行一般都是有規(guī)律的,那么快門的數值也可以大概估計,例如拍攝行人,快門速度只需要1/125秒就差不多了,而拍攝下落的水滴則需要1/1000秒。手動曝光模式: 手控曝光模式每次拍攝時都需手動完成光圈和快門速度的調節(jié),這樣的好處是方便攝影師在制造不同的圖片效果。如需要運動軌跡的圖片,可以加長曝光時間,把快門加快,曝光增大(很多朋友在拍攝運動物體時發(fā)現,往往拍攝出來的主體是模糊的,這多半就是因為快門的速度不夠快。如果快門過慢的話,那么結果不是運動軌跡,而是模糊一片);如需要制造暗淡的效果,快門要加快,曝光要減少。雖然這樣的自主性很高,但是很不方便,對于抓拍瞬息即逝的景象,時間更不允許。AE模式: AE全稱為Auto Exposure,即自動曝光。模式大約可分為光圈優(yōu)先AE式,快門速度優(yōu)先AE式,程式AE式,閃光AE式和深度優(yōu)先AE式。光圈優(yōu)先AE式是由拍攝者人為選擇拍攝時的光圈大小,由相機根據景物亮度、CCD感光度以及人為選擇的光圈等信息自動選擇合適曝光所要求的快門時間的自動曝光模式,也即光圈手動、快門時間自動的曝光方式。這種曝光方式主要用在需優(yōu)先考慮景深的拍攝場合,如拍攝風景、肖像或微距攝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