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蒙古族的服飾
這里56個民族都有(圖片)
這里有各民族詳細介紹:
民族服飾 有圖
還有很多:
%C3%F1%D7%E5%B7%FE%CA%CE
二、蒙古人服裝
因為蒙古袍子比較寬松,所以有風時,會從下面吹上來,讓肚子受涼,在腰間扎一個腰帶,可以有效避免這一情況。在過去,蒙古人穿袍時,是不穿褲子的。蒙古著名的油畫《蒙古一日》(20世紀初的作品)中看到這一情況。
三、科爾沁蒙古族服飾是什么樣的?
春季,男子穿開衩藍棉袍,腰系紅綢帶,頭戴羊羔兒皮帽,足蹬納底布靴。婦女穿不開衩藍綠色棉袍,足蹬刺繡花紋的布靴,以彩綢包頭,不扎腰帶。夏季,男子穿藍或白色長衫,足蹬布鞋,頭戴圓頂檐帽或草帽。女子穿不開衩綠色或藍色長褂,有時在白褂外套黑色坎肩,穿布鞋。已婚婦女用紅頭巾包頭。秋天,不論男女早晚都穿棉衣,午間穿長衫。春夏秋三季女子在袍內著內衣和單褲,但很少外露。男子在夏季可以穿內衣單褲。冬季,男子日常穿無吊面,以大絨鑲邊的厚毛白茬皮袍,足著套氈襪的納底布靴,頭戴狐皮帽或用皮、氈子做的帽檐兩端開口的圓筒帽。每當節(jié)佳日或赴宴,穿藍綢吊面的羊羔皮襖、藍大絨或藍布吊面的皮袍,腰扎紅綠色絲綢。腰帶的右側掛銀鞘的蒙古刀,左側掛裝鼻煙壺的褡褳。腳穿大絨靴或香牛皮靴,下身穿藍緞吊面的羔皮褲或棉褲或穿黑大絨吊面,內有土布做襯的夾褲,頭戴獺皮或狐皮做的圓筒帽。生活較富裕的或新郎官則在羔皮袍內著白布長衫,以免把袍襯弄臟。女子日常居家穿無吊面的大絨鑲邊二毛剪茬皮袍,或用藍綠布吊面的皮袍、山羊皮襖,足著套氈襪的繡花布靴,貼身穿白布褂,黑布褲。發(fā)插豎簪,以紅色絲巾包頭。當赴宴,參加婚禮或過年節(jié)時,穿著紅綠綢緞吊面的筒袖不開衩羔皮袍或藍緞面、窄袖不開衩的羔皮袍,有的用藍綠柞絲綢或者用棉綢吊面不開衩的二毛剪茬皮袍,足著套氈襪的靴幫繡滿花的大絨布靴。較富裕戶的女子則穿著白色綢緞做的襯衫,下身著黑色緞面內帶襯的夾褲,貼身穿白色長衫??茽柷呙晒抛逶趮雰簼M月時用棉布縫制長衫,稱之為“巴仁達格”(即嬰兒服裝),這種服裝即使孩子長大成人,也要保留。有的人家用新布條連接起來縫制小長衫,一般毛邊朝外。
鞋靴
繡花靴有靴尖正方的“哈瑪靴”、有圓型翹尖的“喀爾喀靴”和“滿洲靴”。男女所著靴的顏色各異,男子尚黑色大絨,女子則喜歡墨綠或天藍色。男鞋靴幫上刺繡花紋圖案,靴??中間繡吉祥、如意結和玉璽等花紋。女靴上一般刺繡鳳鸞花草圖案。
頭飾
嬰兒剛滿月,除在頭囟上留著一綹辮子外,其余全部剃光。女孩子長到15歲時便開始留頭發(fā)。頭發(fā)長長時梳成單根辮子,并以小粒珊瑚、珍珠串扎辮子根部,垂于肩上,謂之留發(fā)姑娘。姑娘婚后才能梳成兩根辮子,并扎在一起。已婚婦女把頭發(fā)分兩綹梳辮子,用紅頭繩在辮子根部纏繞兩公分左右,叫扎根。單根辮子意味著單身,已婚婦女在她丈夫在世時,若梳單根辮子被認為不吉利,因此忌諱梳單根辮子。女孩子小時可以在頭囟上留一綹頭發(fā),用紅綠紡綢扎小辮。留發(fā)前也可以分綹扎辮。
額箍
已婚婦女用來梳盤高髻的一種珊瑚串。制額箍時,用幾股棉線穿綴珊瑚,排列成四行,中間以翡翠牌等寶石隔成的一種頭飾。翡翠牌可以用3個至5個,正中間的四方型或圓型,其余是蝴蝶型。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蒙古族的服裝穿戴也隨著時代的前進而改變,在農村牧區(qū)少數(shù)老人日常還穿著民族服裝,多數(shù)人只有節(jié)日盛會才穿民族服裝。城鎮(zhèn)蒙古族的穿戴與漢族基本相同。
該答案來自南北游旅行網官方網站
四、有甚么好看的蒙古服裝嗎
準備去蒙古旅游還是拍照用呢,覺得穿蒙古服裝跳舞好好看啊。你說的是不是這樣子的衣服啊
五、( )的馬奶酒、( )草原、( )蒙古族服飾、( )的綿羊、( )哈達,填入色彩四字成
( 雪白)的馬奶酒、( 綠油油)草原、( 五顏六色)蒙古族服飾、(雪白 )的綿羊、( 潔白)哈達
六、蒙古族的服飾.民俗.節(jié)日風俗.飲食.民居.藝術品
“蒙古包”是滿族對蒙古族牧民住房的稱呼?!鞍?,滿語是“家”、“屋”的意思。古時候稱蒙古包為“穹廬”、“氈帳”或“氈房”等。
蒙古包呈圓形,有大有小,大者,可容納20多人休息;小者,也能容納10幾個人。蒙古包的架設很簡單,一般是在水草適宜的地方,根據包的大小先畫一個畫圈,然后沿著畫好的圓圈將“哈納”(用2.5米長的柳條交叉編結而成)架好,再架上頂部的“烏尼”(長約3.2米的柳條棍),將“哈納”和“烏尼”按圓形銜接在一起綁架好,然后搭上毛氈,用毛繩系牢,便大功告成。一戶牧民就算在草原上安家落戶了。
蒙古包搭好后,人們進行包內裝飾。鋪上厚厚的地氈,擺上家具,四周掛上鏡框和招貼花?,F(xiàn)在一些家具電器也進了蒙古包,生活十分舒暢歡樂。
蒙古包的最大優(yōu)點就是拆裝容易。搬遷簡便。架設時將“哈納”拉開便成圓形的圍墻,拆卸時將哈納折疊合回體積便縮小,又能當牛、馬車的車板。一頂蒙古包只需要兩峰駱駝或一輛雙輪牛車就可以運走,兩三小時就能搭蓋起來。
蒙古包看起來外形雖小,但包內使用面積卻很大。而且室內空氣流通,采光條件好,冬暖夏涼,不怕風吹雨打,非常適合于經常轉場放牧民居住和使用。
巴里坤的蒙古族因長期與漢族雜居,所以其服飾與漢族比較接近,只有少數(shù)老年人穿蒙古族傳統(tǒng)服裝,包藍色頭巾、穿藍色大襟長袍,腰系絲帶,腳蹬皮靴。但在重大節(jié)日,蒙古族男女都要穿傳統(tǒng)的民族盛裝,鑲花邊的蒙古袍子,配以彩色絲綢腰帶,足蹬蒙古式皮靴,英姿颯爽,俊秀威武。
過去蒙古族以游牧為主,所以住的全是蒙古包。現(xiàn)在除了游牧,相當多的蒙古族從事農業(yè)生產或農牧兼營,他們已定居村鎮(zhèn)。
巴里坤蒙古族的傳統(tǒng)飲食主要是面食、奶食、肉食以及夏季吃些野韭菜、蔥和蘑菇等。后因長期雜居在漢族中,從事半農半牧生活,現(xiàn)在普遍吃蔬菜。蒙古族熱情豪爽,誠懇待客。宴請客人時必敬酒并唱“敬酒歌”助興,營造熱烈氣氛,以此表示對客人的歡迎、祝福和尊重。蒙古族特別倡導尊敬長者,愛護晚輩,如果家里來了年歲大的長輩,必須要迎上去把馬接過來拴好,長輩要走的時候,也要牽馬扶其上鞍。
蒙古族的節(jié)日主要是春節(jié)和敖包節(jié),除此還有點燈節(jié)(祖魯節(jié))、麥爾節(jié)等。蒙古族把送冬迎春的第一天,即春節(jié)稱:“查干薩日”。蒙古族過春節(jié)有自己獨特的慶賀方式。農歷五月十三日是敖包節(jié),這是蒙古民族最普遍的一種祭祀活動。敖包是草原上常見的供人祭祀的山堆,頂上要插柳枝為叢,立竿為柱?!皦臼缮健?、“視之為神”,它是山神、地神及游牧民族保護神的化身,是薩滿教原始崇拜的典型。祭敖包這天,人們歡天喜地云集在敖包前進行祭祀,先由喇嘛焚香誦經,人們則獻了供品后,自左向右圍著敖包掌心向上,邊走邊叩首需繞三圈,祈神降福。祭完敖包后,還要進行賽馬、摔跤、射箭和歌舞等娛樂活動。因此祭敖包不僅是一次宗教活動,也是蒙古族青年男女借此施展才藝、技能、進行情感交流的一次機會。
賽馬、摔跤、射箭被稱作“好漢三藝”是草原馬背民族的拿手好戲。蒙古族無論男女,自幼學習騎馬,到十來歲就縱馬如飛,并能在馬奔跑時彎下腰拾起擺放在地上的手帕、鞭子等物。摔跤也是蒙古族喜愛的競技活動,摔跤場面龍騰虎躍,扣人心弦。射箭更是蒙古族的強項,也是流傳至今的熟練自如的運動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