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蒹葭萋萋,白露未希.所謂伊人,在水之湄.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譯文和出處)
譯文
蒹葭河畔蘆葦碧色蒼蒼,深秋白露凝結(jié)成霜。我那日思夜想的人,就在河水對岸一方。
逆流而上去追尋她,道路險阻而又漫長。順流而下尋尋覓覓,仿佛就在水的中央。
河畔蘆葦一片茂盛,清晨露水尚未曬干。我那魂牽夢繞的人,就在河水對岸一邊。
逆流而上去追尋她,道路坎坷艱險難攀。順流而下尋尋覓覓,仿佛就在沙洲中間。
我那苦苦追求的人,就在河水對岸一頭。順流而下尋尋覓覓,仿佛就在水中沙洲。
原文選自蒹葭《詩經(jīng)·國風·秦風》。
原文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謂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
擴展資料:
1、蒹葭《詩經(jīng)·國風·秦風》寫作背景
這首詩是為追求心中思慕之人而不可得而作。陳子展《詩三百解題》說:“《蒹葭》一詩,無疑地是詩人想見一個人而竟不得見之作。這一個人是誰呢?解說紛歧,難以判定。
2、“國風”的地位及表達情感
國風是《詩經(jīng)》中的精華,是中國古代文藝寶庫中璀璨的明珠。
國風中的周代民歌以絢麗多彩的畫面,反映了勞動人民真實的生活,表達了他們對受剝削、受壓迫的處境的不平和爭取美好生活的信念,是我國現(xiàn)實主義詩歌的源頭。
國風中有一些反映兵役、徭役給人民造成極大痛苦的思婦的詩,如《殷其雷》、《伯兮》、《君子于役》等就是這一類詩篇的代表作。
國風中還有數(shù)量不少的愛情詩。反映不合理的婚姻給婦女造成極大的痛苦,表達青年男女對美滿婚姻的向往和追求,是這類愛情詩的重要主題。《氓》、《谷風》等篇為我們展示的正是這種生活畫面。
所有這些都是勞動人民思想情感的真實表達。
參考資料:搜狗百科——國風·秦風·蒹葭
二、談?wù)勀銓χ袊L現(xiàn)象的看法
中國風,字面上解釋:中國樂風。她是新時代的中國音樂。
1. 中國風的歌曲多采用“宮調(diào)式”的主旋律。(五音調(diào)式是我國特有的民族調(diào)式。五音的名稱分別是:宮、商、角、徵、羽,分別代表西方音樂中的“do re mi so la”(中國古典音樂中沒有“fa si”音),以宮音為主音的調(diào)式稱為“宮調(diào)式”。
2. 在音樂的編曲上大量運用中國樂器:如二胡、古箏、簫、琵琶……
3. 唱腔上運用了中國民歌或戲曲方式。
4. 題材上運用了中國的古詩或者傳說故事。
中國風就是三古三新(古辭賦、古文化、古旋律、新唱法、新編曲、新概念)結(jié)合的中國獨特樂種。歌詞具有中國文化內(nèi)涵,使用新派唱法和編曲技巧烘托歌曲氛圍,歌曲以懷舊的中國背景與現(xiàn)在節(jié)奏的結(jié)合,產(chǎn)生含蓄、憂愁、幽雅、輕快等歌曲風格。中國風分純粹中國風和近中國風兩種,純粹中國風是滿足以上六大條件的歌曲;近中國風是某些條件不能滿足而又很接近于純粹中國風的歌曲。
中國風讓歌曲創(chuàng)作的范圍一下子拓展開來,作為音樂創(chuàng)作者,可以不只停留在現(xiàn)代人的情感基礎(chǔ)上,而是積極努力的去學習歷史,學習中國文化,把我們的國粹一一挖掘出來,表現(xiàn)在大眾傳播的歌曲上,是一個很有意義的方向。
三、唯美中國風詩句 誰將煙焚散,散了縱橫的牽絆
1、殘月臉邊明,別淚臨清曉。
2、待浮花浪蕊俱盡,伴君幽獨。
3、玉竹曾記鳳凰游,人不見,水空流。
5、燈火星星,人聲杳杳,歌不盡亂世烽火。
6、過盡千帆皆不是,斜暉脈脈水悠悠,腸斷白頻洲。
7、寄君一曲,不問曲終人聚散。
8、重溫舊夢,故人已去。
9、靜水流深,滄笙踏歌;三生陰晴圓缺,一朝悲歡離合。
10、妾擬將身嫁與,一生休??v被無情棄,不能羞。
11、清風濕潤,茶煙輕揚。
12、染火楓林,瓊壺歌月,長歌倚樓。
13、任他凡事清濁,為你一笑間輪回甘墮。
14、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回得了過去,回不了當初。
15、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悅君兮君不知。
16、時節(jié)欲黃昏,無聊獨倚門。
17、誰將煙焚散,散了縱橫的牽絆。
18、歲歲年年,花前月下,一尊芳酒。水落紅蓮,唯聞玉磬,但此情依舊。
19、歲月如梭,怎堪蹉跎?紅顏易老,怎奈流觴?若相依,莫別離!
20、聽弦斷,斷那三千癡纏。墜花湮,湮沒一朝風漣。花若憐,落在誰的指尖。
21、未老莫還鄉(xiāng),還鄉(xiāng)須斷腸。
22、昔有朝歌夜弦之高樓,上有傾城傾國之舞袖。
23、相忘誰先忘,傾國是故國。泠泠不肯彈,蹁躚影驚鴻。
24、一朝春去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
四、詩經(jīng)國風中的檜風,“檜”是當時的哪個地區(qū)?對應(yīng)現(xiàn)在的那個地區(qū)?檜風較于其他國風有什么特點?
檜(kuài),西周分封的諸侯國,妘(yún)姓,故都在今河南的密縣與新鄭之間,其統(tǒng)治區(qū)大致包括今密縣、新鄭、滎陽的一些地方。檜風就是這個區(qū)域的詩。 檜國于春秋初年為鄭武公所滅。檜詩產(chǎn)生的時代,一說在檜滅之前,即春秋初以前;一說檜詩實際是“鄭詩”,即檜滅之后(朱熹《詩集傳》引蘇氏說)。二說都系猜測,姑并存待考。 《檜風》源于哀國的亂世哀音 “鄭國初封地在咸林(今陜西省華縣西北一帶),地處京畿之內(nèi),鄭人的東遷,依憑溱、洧,寄食虢、鄶?shù)耐瑫r,也帶來了京畿的時尚和奢華,從《詩經(jīng)·鄭風》不難看出鄭人東遷入主中原的驕奢之風。一方面使風光旖旎,山水秀麗,經(jīng)濟富庶的溱、洧地區(qū)鄶國奢華之風大張;另一方面鄶國主昏臣怠,政治黑暗,民不聊生?!稒u風》就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產(chǎn)生的。”鄭州師專中原文化研究所所長劉玉娥教授說,“鄶國一些處在下位而頭腦清醒的知識分子面對黑暗的現(xiàn)實政治,哀嘆國之將亡,民生之艱難,國人在苦難中煎熬,一方面痛恨統(tǒng)治者昏庸不能清明政治,使國強盛;一方面自哀無力改變現(xiàn)實,內(nèi)心痛苦,充滿憂愁,甚至羨慕草木的無知,沒有憂愁痛苦,更沒有家室之累?!?《檜風》是西周封國鄶國的歌謠,是西周末年鄶國即將滅亡時期的作品,《檜風》里是一塌糊涂的哀憐怨恨之聲,也是鄶國行將滅亡時的悲憤哀號。 共錄有四首詩。 包括: 羔裘 素冠 隰有萇楚 匪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