餓鬼
欲界六道眾生中的第二道為餓鬼,即鬼道。因為此道眾生中以餓鬼為最多,所以舊譯多作餓鬼。但佛教所說的鬼類中,也有如藥叉、羅剎等有大威力者,所以新譯不作餓鬼而單作鬼道。梵名音譯為薜多,或閉多等。據(jù)《大毗婆沙論》說:鬼者,畏之意。是說此鬼趣中眾生虛怯多畏,故稱為鬼。又說鬼是希求之意。此道中餓鬼常從他人,希求飲食,以活性命,所以稱為鬼。按佛教說,此道眾生,因前世之惡業(yè),墮鬼道中,常受饑饉,長年得不到食物和水,身子贏瘦,丑陋不堪,見者望而生畏。其中有的餓鬼腹大如山,但咽如針孔,雖遇飲食而不得進食。
據(jù)《大毗婆沙論》、《善生優(yōu)婆塞經(jīng)》等說,鬼道住處有二,一為此閻浮提世界下方五百由旬處,是餓鬼界,此界中諸鬼由閻羅王統(tǒng)領(lǐng)。另一類住處不定,其中有威德者或住山谷,或住空中,或住海邊,都有宮殿,衣食甘美,果報勝于人處。其無威德者,則住于草木墳?zāi)沟任鄯x不凈處。 依《正法念處經(jīng)》說,餓鬼大數(shù)有三十六種,如食吐鬼、食血鬼、疾行鬼、羅剎鬼、曠野鬼等,各因生前所作不同,故所受之報各別。《順正理論》則將諸鬼道分為三類:其一為無財鬼,包括炬口鬼、針門鬼和臭口鬼。此類鬼或口吐烈焰,或咽如針孔,見食物無法下咽,等等。二為少財鬼,包括針毛鬼、臭毛鬼和癭鬼。三為多財鬼,也包括三種,即希祠鬼、希棄鬼和大勢鬼,此類鬼者,得享祠人們所祭之物,或可得人所棄之殘物。此外,《瑜伽師地論》中,分鬼趣為三,一外障鬼,二內(nèi)障鬼,三無障鬼。據(jù)《大智度論》、《善惡業(yè)報經(jīng)》等說,眾生若行十種惡業(yè),或因貪欲、嫉妒、慳財、欺誑等命終后將投生于餓鬼道中。 與地獄道相似,餓鬼道之說法,從今天看來,有其荒誕的一面。但它也是佛教倫理思想的重要內(nèi)容之一。佛教往往以此作為勸誡人的手段。它往往還和中國民間信仰相結(jié)合,作為勸惡揚善的一種方法,在民間有廣泛和深刻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