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歷史上看,長白山一直是中國的。
中國正史對長白山的記載
《后漢書?東夷列傳》載“昭帝始元五年(公元前82年),玄菟徙居勾麗,自單單大嶺以東,沃沮貊悉屬樂浪?!眴螁未髱X即長白山。這里的“單單”二字,與滿語中的珊延相近。珊延,即白色的意思;珊延大嶺,即白色的大山,這是長白山首次現于中國正史。 《魏書?列傳第八十八 - 高句麗?百濟?勿吉?失韋?豆莫婁?地豆于?庫莫奚?契丹?烏洛侯 》載;“勿吉國南有徒太山……有虎豹熊狼不害人,人不得山上溲污,行徑山者,皆以物盛去”; 《北史?列傳?勿吉》篇中又有記載與此相似。這是滿族先世把長白山披上神秘面紗進行崇拜的最早文字記錄。這段話里是講,H國南境有座大山,指的就是長白山。在南北朝的其他書籍里(例如《魏書》《齊書》等),也常有“縱太山”、“縱白山”之稱出現。 后來,又可在《唐書?東夷列傳》看到有關的記載:“H居肅慎地,栗末部最南抵太白山,亦曰徙太山,與高麗接。”可見,當時對長白山的稱呼極不統一,有的叫縱太山,有的叫徙太山、縱白山、太皇山不等。粟末H建立的渤海國早期疆域大部分在長白山地區(qū),其“舊國”即今吉林敦化。滿族說部《紅羅女》流傳千載,是渤海文化遺存,傅英仁傳講本中稱長白山“座落在渤海國中部,她是一座圣山。在太白頂上,有一位出世真人,是滿族崇拜的祖先神――白山圣母”。 建立遼和金王朝的契丹族和女真族興起后,對于東北的第一座高山,出現了統一的稱呼――長白山?!镀醯尽分杏涊d曰:“長白山在冷山東南千余里……禽獸皆白?!? 取代契丹建立金王朝的女真族(即現今滿族的祖先)興起以后,把長白山視為發(fā)祥地,對其四時祭祀以求保佑國運昌隆,帝祚永延,尊其為“東岳長白山”。金世宗完顏雍于大定十二年(1172年)冊封長白山為興國靈應王,命翰林院修撰黨懷英修撰《封長白山為靈應王冊文》:“自兩儀剖戚棚碧析,山岳神秀各鐘于其分野。國將興者,天實作之。對越神休,必以祀事。故肇基王跡,有若歧陽,望秩山川,于稽虞典。厥惟長白,載我金德,仰止其高,實惟我舊邦之鎮(zhèn)……列圣蕃衍熾昌,迄于太祖,神武征應,無敵于天下,爰作神主” ,概述金興以來迄于完顏阿骨打之武功,認定長白山為“興王之地”,“禮合尊崇,議封爵,建廟宇”。文中把長白山稱之為神山秀岳,用“載我金德”“仰止其高”等最高的贊語來形容它,可見對這座塞外名山的崇仰恭敬。因此皇帝又于大定十五年(1175)在長白山北建立靈應王神廟,命大臣持節(jié)備禮并帶著這份《冊文》前去祭奠。金章宗明昌四年(1193)又封長白山為“開天弘圣帝” 。山神由王及帝,成為諸岳中最高品秩,自此每歲降香,命有司春秋二仲擇日致祭,并有祭文。 《金史?卷三十高舉五?志第十六?諸神雜祠?長白山》載曰: “大定十二年,有司言:“長白山在興王之地,禮合尊崇,議封爵,建廟宇?!笔拢Y部、太常、學士院奏奉敕旨封興國靈應王,即其山北地建廟宇。十五年三月,奏定封冊儀物,冠九旒,服九章,玉圭、玉冊、函、香、幣、冊、祝。遣使副各一員,詣會寧府。行禮官散齋二日,致齋一日。所司于廟中陳設如儀。廟門外設玉冊、袞冕幄次,牙杖旗鼓從物等視一品儀。禮用三獻,如祭岳鎮(zhèn)。其冊文云:“皇帝若曰:自兩儀剖判,山岳神秀各鐘于其分野。國將興者,天實作之。對越神休,必以祀事。故肇基王跡,有若岐陽。望秩山川,于稽虞《典》。厥惟長白,載我金德,仰止其高,實惟我舊邦之鎮(zhèn)。混同流光,源所從出。秩秩幽幽,有相之道。列圣蕃衍熾昌,迄于太祖,神武征應和賀,無敵于天下,爰作神主。肆予沖人,紹休圣緒,四海之內,名山大川,靡不咸秩。矧王業(yè)所因,瞻彼旱麓,可儉其禮?服章爵號非位于公侯之上,不足以稱焉。今遣某官某,持節(jié)備物,冊命茲山之神為興國靈應王,仍敕有司歲時奉祀,于戲!廟食之享,亙萬億年。維金之禎,與山無極,豈不偉歟?”自是,每歲降香,命有司春秋二仲擇日致祭。明昌四年十月,備袞冕、玉冊、儀物,上御大安殿,用黃麾立仗八百人,行仗五百人,復冊為開天弘圣帝。 清代,滿洲人對長白山的崇仰更是登封造極,并進一步把族源與長白山聯系。崇德元年(1636年)修纂的《太祖武皇帝實錄》最早記載了“長白山之東北布庫哩山下”佛庫倫吞神鳥所遺朱果而生布庫里雍順的神話,以此向人們昭示皇權天授的神圣性。而且樹立柳條邊將長白山區(qū)立為皇家圣地加以封禁地,除皇家外嚴禁任何人進山伐木、狩獵或采參,以免驚動神靈損壞龍脈。 康熙十六年(1677年),大臣覺羅武默訥等奉命拜謁長白山,逆松花江而上溯源滿洲故地三音訥殷(滿語“sain neyen”音譯,即今日吉林省撫松縣境內漫江,為松花江上源,為明末建州女真長白山三部之訥殷部),艱險登臨天池,回京奏請封長白山之神獲準。翌年康熙帝“詔封長白山神,秩祀五岳”,后又撰文稱“泰山之龍,發(fā)脈長白”,把長白山的地位推向新的高度,長白山崇拜的表現形式隨滿洲民族一起躍升歷史舞臺中央,進入中國歷代皇帝的封禪禮制序列并居首位??滴醵?1682),清圣祖東巡吉林,率太子、諸王和群臣“詣松花江岸,東南向,望秩長白山,行三跪九叩頭禮,以系祖宗龍興之地” 。 清代的幾位有作為的皇帝康熙、乾隆、嘉慶都親自來東北祭禮其祖先的發(fā)祥地――長白山。清代康熙皇帝“敕封長白山之神禮典如五岳”,“應高于五岳,與五岳同祭”,于1682年東巡到吉林松花江畔遙拜長白山。雍正十一年(1733),遵旨在吉林市西南溫德亨山(小白山)建望祭殿,殿內神案立滿漢雙文“長白山之神”位,山麓建祭器樓,山下建鹿囿以供犧牲,朔望由吉林將軍、副都統輪流拈香致祭。乾隆十九年(1754年)清高宗親臨小白山,在望祭殿中祭祀長白山,并下令封禁長白山,保護發(fā)祥之圣山。 嗣后諸帝未到吉林,但也由吉林將軍代為“歲時致祭,崇報特隆”。乾隆皇帝年東巡到吉林小白山,他們雖然沒有登到長白山天池之畔,瞻仰其祖先的誕生之地,但有的已經到了周邊地區(qū)(吉林市的大、小船廠、開原縣的威山堡等地)。而且,還寫了大量的詠贊和祭告長白山的詩文??滴跤小锻腴L白山》的詩和《祭千長白文》兩篇,乾隆有《祭告長白山文》五篇,嘉慶有《長白山告祭祝文》二篇,寫得都是有聲有色,嘆為觀止的。 康熙帝的《祭告長白山文》說:“惟神杰峙東,維協扶景運。疏江匯海,薦瑞凝祥。著靈異于萬年,溥蕃滋于庶類”。“朕惟國家受命凝庥,則山川百神罔不協瑞。矧溯興亡之跡,推翊運之祥,尢宜肇與明,誕加顯號。蓋自天作高山,形于歌頌,其來舊矣。惟神秀結東陲,澤均厚載,浚發(fā)三江之脈,廣延千里之區(qū),極敷云泄雨之奇,宏濟物利民之用,神山異跡莫有與京?!鼻∷鶎懙募栏嫖恼拢骸皧W我清初,肇長白山。扶虞所錘,不顯不靈。周八十里,潭曰闥門。鴨綠、混同、愛滹三水出焉。帝用女天妹,朱電磁波是吞。爰生圣子,帝用錫以姓曰覺羅,而徽其稱曰愛新。是翦是除,匪安匪康,乃有葉赫、輝發(fā)、界藩……” 直到清末,安圖縣劉建封還向朝廷上折奏請曰:“長白山為我大清發(fā)祥之地,天生圣人,削平區(qū)域于萬斯年”,因此他建議上山重修神廟,以供俸長白山之神。經朝廷批準,這位知縣組織人馬四次登山察視,并攝下長白山名勝之地的照片40余張,歸后編成《長白山靈跡全影》影集呈奏于朝廷。 1999年8月19日,一塊女真文字碑出土于長白山天池北釣鰲臺上,距天池約40米。這塊古碑初步認定是金代祭長白山神所刻記的,文字為女真文字“長白山神”。2008年5月在長白山西坡發(fā)現的“大荒頂子”祭壇遺址,經有關專家考證,為女真及其先人望祭長白山的薩滿祭祀遺址。 元明之際,女真各部衛(wèi)所林立不相統屬,對長白山的國家奉祀中止,然而女真人仍保持了長白山崇拜,朝鮮《新增東國輿地勝覽》編成于1530年,其中記女真人對長白山“奉之為神山”。 如今的長白山已經成了旅游休閑的勝地,各地游客、作家詩人云集于此、流連忘返。
長白山指改自古屬于中國領土,東南側緊臨朝鮮邊界。長白山20世紀60年代以前原本為中雀族國所獨有,60年代中國與北朝鮮劃界時讓給北朝鮮一半。目前,中國唯歲判人民要求歸還長白山的呼聲日益高漲。
如果真的愛國,就不要把這種無謂的言論到處傳播,既畢昌然別人胡頌宏說八道,你再把胡說八道的言論更廣泛的傳播,你就成了他們的幫手櫻扒兇。
有一個坡是他們的
以前歸以前,現在是各有一半,因為古代的很多現在都不相同了。中國人的叫長白山,朝鮮人叫白頭山,那時還沒確定邊界嘛,為了中朝友誼,朝鮮人也當那里是圣山,是他們金將軍的出生地哦,況且大家都是兄弟那樣,所以就分一半給他們了。不用發(fā)生矛盾。外蒙都獨立了,那一點地方的犧牲相對來說還是比較少了。面積也就幾千平方公里吧,其實朝鮮也是中國的一張牌,說句良心話,畢竟這六七十年來朝鮮人民軍就像中國的東北軍,守著中國東北,中國那邊的兵力和軍費也節(jié)省了很多,起攔擾迅碼有簡此一個戰(zhàn)略緩沖,不用和美韓直接對抗。李謹中國也有時間搞其他的建設,所以他們不統一是對我們最好的。我們給他們援助也是應該的。朝鮮對中國來說很重要。當然我不贊成分給人家,但有時不這樣做不行。 不要說分一些土地,就算要什么,中國也應該給朝鮮。當然以后中國成了第一霸主就說不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