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納西族的服飾:
麗江一帶納西族男子服飾與當(dāng)?shù)貪h族相同,寒冬加穿羊皮披肩,中甸一帶的穿大襟長衫,著過膝肥腿褲,腰系羊皮兜,扎綁腿。
寧蒗、永寧、鹽源、木里地仿虛廳區(qū)的男子,上穿短衫,下著長褲,寧蒗一帶的男子還喜戴手鐲,老人穿麻布無領(lǐng)長衫譽數(shù),外加青布坎肩,系腰帶。近幾十年來穿藏服者漸多。
納西族婦女的服飾因地區(qū)而異。麗江納西族婦女穿長過膝、寬腰、大袖的大褂,外加坎肩,腰系百褶圍腰,下著長褲,披羊皮披肩。
寧蒗納西族婦女穿短衫,下系長可及地的百褶裙,披羊皮,裹青布頭巾,戴金、銀、玉、石等制作的耳環(huán)和手鐲,并喜歡束“羊皮帶”或“圍腰帶”。
二、居住地區(qū):
1、自治地方:云南省麗江市玉龍納西族自治縣
2、納西族鄉(xiāng):云南省迪慶州香格里拉縣三壩納西族鄉(xiāng)、云南省麗江市永勝縣大安彝族納西族鄉(xiāng)、四川省涼山州木里藏族自治縣俄亞納西族鄉(xiāng)、西藏自治區(qū)昌都地區(qū)芒康縣下鹽井納西族鄉(xiāng)。
擴展資料:
每逢節(jié)日,納西族婦女都要穿上傳統(tǒng)的民族服裝和披上她們最喜愛的服飾―七星披肩。這種披肩五彩繽紛,十分美麗。它是用整塊的黑羊皮做成的,上部縫著6厘米的黑呢子邊,兩肩處有用絲線繡成的日月圖案和依次排列的“七星”。
人們稱這種披肩為“披星戴月”。它象征著納西族婦女披星戴月地辛勤勞動。披肩既有裝飾的作用備隱,又非常實用。納西族婦女勞動時,不習(xí)慣用肩挑,多是喜歡用背馱,因此披肩又可當(dāng)墊肩使用。一物兩用。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納西族 (受漢文化影響較深的民族)
1、納西族男子傳統(tǒng)的衣著是大面襟短上衣或者長衫。穿長衫者則要束毛巾帶,下腹部系羊皮兜肚,用以盛錢或日用小物品。著寬腳褲,褲長過膝,裹綁腿。赤腳或蹬牛耳草鞋、皮鞋,頭戴氈帽或金邊帽等,佩帶腰刀及火鐮。近代以來,受到漢族影響,麗江一帶男子服飾與臨近漢族已基本相同,穿長袍馬褂或?qū)蠖躺?,下著長褲。
?
?
2、納西族婦女服飾較為有特色,著對襟長衫、系百褶裙,腰束百帶悔譽,編發(fā)盤辮,披羊皮披肩或毛織披背,佩帶首飾。
羊皮披肩是麗江納西婦女服飾的重要標(biāo)志,俗稱“披星戴月”。羊皮上端縫有兩根白色長帶,披時從肩搭過,在胸前交錯又系在腰后。羊皮披肩既可起到裝飾作用,又可暖身護體,以防風(fēng)雨及勞作時對肩背的敬前滲損傷。它一般用整塊純黑色羊皮制成,剪裁為上方下圓,上部縫著6厘米寬的黑邊,下面再釘上一字橫排的七個彩繡的圓形布盤,圓心各垂兩根白色的羊皮飄帶,代表北斗七星?!芭谴髟隆?,象征納西族婦女早出晚歸,披星戴月,以示勤勞之意。另有一種看法認為,上方下圓的羊皮是摹仿青蛙的形狀剪裁,而綴在背面的圓盤納西人稱為“巴妙”,意為“青蛙的眼睛”,這是亮脊崇拜蛙的麗江土著農(nóng)耕居民與崇拜羊的南遷古羌人相融合形成納西族后的產(chǎn)物。
“披星戴月”的納西人:納西族婦女以勤勞能干,賢德善良而著 納西族女性稱。她們的傳統(tǒng)服飾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fēng)格。納西族女子服飾有兩種類型。
麗江一帶
第一種在麗江一帶,穿的人數(shù)較多,分布較廣。麗江納西族女子留發(fā)編辮,頂頭帕或戴帽子。一般內(nèi)穿立領(lǐng)右衽上衣。衣為布紐扣、長袖、寬腰,前幅短,后幅長,用藍色、白色等布料制作。外罩一件用淺湖藍色、藍色、紫紅色、大紅色、黑色等顏色的棉布或毛質(zhì)布料、燈心絨縫制成的有衽圓領(lǐng)的坎肩,系圍腰或搭裙。下著黑色或藍色、灰色長褲,腳穿繡花 納西族服飾
鞋、布鞋或膠鞋,背披七星羊皮背飾。這種羊皮背飾是納西族女子服飾中最具特色的部分,做工精美,造型別致。其上七個日月星辰圖案,用彩線繡制,呈兩排綴飾在羊皮背飾的表面。
中甸白地
第二種見于中甸白地。那里的納西族婦女留長發(fā),束于腦后或編成長辮,上飾有花紋的圓形銀牌。身穿開長杈的搭襟白色麻布長衣,襟邊為黑色并加彩繡,腰系黑底 起彩色線格花并垂毛線須穗的腰帶。下穿長褲的有彩色條紋的長百褶裙,穿氈鞋或靴,背披白毛山羊皮。其服飾色調(diào)素雅,古樸大方。各地納西族女子普遍戴耳環(huán)、戒指和手鐲,有些胸前掛銀須穗。服與飾搭配得體,自然諧和,很有風(fēng)韻。
男性服飾
納西族男子的傳統(tǒng)穿戴也大致分兩種:一種見于麗江一帶,一種見 納西族男性服飾
于中甸三壩一帶。麗江納西族男子蓄短發(fā),戴氈帽或纏包頭。氈帽中有一種一半卷邊、名為迅差喜鵲窩帽畝運皮的,十分瀟悄團灑和別具一格。上身內(nèi)穿麻布和棉布衣,外披羊毛氈或穿羊皮坎肩。下穿黑色或藍色長褲,腰束帶,穿布鞋、皮鞋。中甸三壩一帶的納西族男子穿麻布衣褲,衣為右衽或?qū)?、長袖外套,衣長到腹部,纏紅布包頭。各地的納西族男子服飾都比較簡潔,色調(diào)明快,顯得純樸自然。想看具體的直接在百度百科那邊找“納西族服飾”就可以啦,很詳細。
“披星戴月”的納西人:納西族婦女以勤勞能干,賢德善良而著稱。她們的傳統(tǒng)服飾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fēng)格。 各地的服飾也有著差異:麗江縣大研一帶納西婦女上穿大襟寬袖布袍,袖口捋至肘部,外加紫色或藏青色坎肩;下著長褲,腰系用黑、白、藍等色棉布縫制的圍腰,上打百褶,下鑲天藍色寬邊;背披“七星羊皮”,羊皮上端縫有兩根白色長帶,披時從肩搭過,在胸前交錯又系在腰后。羊皮披肩典雅大方,既可起到裝飾作用,又可暖身護體,以防風(fēng)雨及勞作時對肩背的損傷。羊皮披肩是麗江納西婦女服飾的重要標(biāo)志。它一般用整塊純黑色羊皮制成,剪裁為上方下圓,上部縫著6厘米寬的黑邊,下面再釘上一字橫排的七個彩繡的圓形布盤,圓心各垂兩根白色的羊皮飄帶,代表北斗七星,俗稱“披星戴月”,象征納西族婦女早出晚歸,披星戴月,以示勤勞之意。另有一種看法認為,上方下圓的羊皮是摹仿青蛙的形狀剪裁,而綴在背面的圓盤納西人稱為“巴妙”,意為“青蛙的眼睛”,這是崇拜蛙的麗江土著農(nóng)耕居民與崇拜羊的南遷古羌人相融合形成納西族后的產(chǎn)物。
第一種在麗江一帶,穿的人數(shù)較多,分布較廣。麗江納西族女子留發(fā)編辮,頂頭帕或戴帽子。一般內(nèi)穿立領(lǐng)右衽上衣。衣為布紐扣、長袖、寬腰,前幅短,后幅長,用藍色、白色等布料制作。外罩一件用淺湖藍色、藍色、紫紅色、大紅色、黑色等顏色的棉布或毛質(zhì)布料、燈心絨縫制成的有衽圓領(lǐng)的坎肩,系圍腰或搭裙。下著黑色或藍色、灰色長褲,腳穿繡花鞋、布鞋或膠鞋,背披七星羊皮背飾。這種羊皮背飾是納西族女子服飾中最具特色的部分,做工精美,造型別致。其上七個日月星辰圖案,用彩線繡制,呈兩排綴飾在羊皮背飾的表面。
第二種見于中甸白地。高枝段那里的納西族婦女留搭隱長發(fā),束于腦后或編成長辮,上飾有花紋的圓形銀牌。身穿開長杈的搭襟白色麻布長衣,襟邊為黑色并加彩繡,腰系黑底
起彩色線格花并垂毛線須穗的腰帶。下穿長褲的有彩色條紋的長百褶裙,穿氈鞋或靴,背披白毛山羊皮。其服飾色調(diào)素雅,古樸大方。各地納西族女子普遍戴耳環(huán)、戒指和手鐲,戚譽有些胸前掛銀須穗。服與飾搭配得體,自然諧和,很有風(fēng)韻。
古雅純樸的納西族服飾是其傳統(tǒng)文化的晌鉛一朵奇葩。青年女性的服飾色彩多偏重于明快、艷麗的色調(diào),中老年女性的服飾色彩則多采用青、黑等色的面料,顯得莊重素雅
納西族居巖散住在我國云南省的西北部和四川省的西南部,麗江納西族自治縣和川滇交界的瀘沽湖地區(qū)是納西族的兩個主要聚居地,其余散居于中粗謹氏甸、維西、永勝、鹽邊、鹽源、木里和西藏芒康等縣。這里是屬橫斷山脈地區(qū),背靠青藏高原,面向云貴高原,境內(nèi)山川壯麗,河流縱橫,景色秀美,民風(fēng)古樸,文化底蘊身厚,被視為是美麗、神秘而又富足的“香格里拉”。今天,納西族聚居的麗江古城已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chǎn),受到海內(nèi)外的關(guān)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