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飾:
女性:婦女傳統(tǒng)著窄袖短衣和筒裙。白色或緋色內(nèi)衣,腰身細小,下擺寬,下著各色筒裙。
男性:傣族男子著無領對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著長管褲,冷天披毛氈,
飲食:
傣族主食以大米為主。德宏地區(qū)吃粳米,西雙版納等地扮棗愛吃糯米,通常是現(xiàn)舂現(xiàn)吃。
傣族著名的香竹飯又稱竹筒飯,即把糯米放在香竹筒里,用水浸泡15分鐘后,用火烘烤而成的。吃時,捶打竹筒使之變軟,竹筒內(nèi)壁的竹膜便貼在飯上,用刀一剖兩半,香竹悉升飯便脫竹而出,香氣濃郁,飯軟而細膩。
還有獨具特色的菠蘿紫米飯,其味清甜可口,并有補血潤肺之功效。外出勞動者常在野外就餐,用芭蕉葉盛一團糯米飯,隨帶鹽巴、辣子、酸肉、燒雞、喃咪、青苔松即可進食。
肉類有豬、牛、雞、鴨,不食或少食羊肉,善作烤雞、燒雞,喜歡吃魚、蝦、蟹、螺螄、青苔等水產(chǎn)品。常吃的蔬菜有白菜、蘿卜、筍和豆類。
節(jié)日:
多與宗教活動有廳陸拆關。主要節(jié)日有關門節(jié)、開門節(jié)、潑水節(jié)等。
擴展資料:
傣族(羅馬字母:Dai),又稱泰族(泰文:???,羅馬字母:Thai)、撣族(羅馬字母:Shan)等,民族語言為傣語(泰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壯傣語支。
傣族視孔雀、大象為吉祥物,民間故事豐富多彩,傣族人民喜歡依水而居,愛潔凈、常沐浴、婦女愛洗發(fā),故有“水的民族”的美稱,過去傣族普遍信仰南傳上座部佛教和原始宗教。
傣族是泰國、老撾的主體民族,占泰國總?cè)丝诘?0%,傣族還是緬甸的第二大民族,中國、印度、越南、柬埔寨等國的少數(shù)民族。據(jù)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數(shù)據(jù),傣族在中國境內(nèi)共有126萬余人
參考資料:傣族-百度百科
(一)服飾特點 女性服飾 傣族婦女的穿著打扮,五彩繽紛,美不勝收。傣胡咐族婦女一般都長得身材苗條,面目清純嬌美,看上去亭亭玉立,儀態(tài)萬方,因此素有“金孔雀”的美稱。她們不僅長得美,而且還善于打扮,一個個用獨具特色的服飾把自己裝扮得如花似玉。傣族婦女一般喜歡穿窄袖短衣和筒裙,把她們那修長苗條的身材充分展示出來。上面穿一件白色或緋色內(nèi)衣,外面是緊身短上衣,圓領窄袖,有大襟,也有對襟,有水紅、嫩粉、淡黃、淺綠、雪白、天藍等多種色彩。多是用喬其紗、絲綢、的確涼等料子縫制。窄袖短衫緊緊地套著胳膊,幾乎沒有一點空隙,有不少人還喜歡用肉色衣料縫制,若不仔細看,還看不出袖管,前后衣襟剛好齊腰,緊緊裹住身子,再用一根銀腰帶系著短袖衫和統(tǒng)裙口,下著長至腳踝的統(tǒng)裙,腰身纖巧細小,下擺寬大。傣族婦女的這種裝束,充分展示了女性的胸、腰、臀“三圍”之美,加上所采用的布料輕柔,色彩鮮艷明快,無論走路或做事,都給人一種婀娜多姿、瀟灑飄逸的感覺。 男性服飾 傣族男子一般都穿無領對襟或大襟小袖衫,下穿長管褲,用白布、青布或緋布包頭,有的戴禮帽,顯得瀟灑大方。傣族無論男女,出門總喜歡在肩上挎一個用織綿做成的挎包(筒帕)。挎包色調(diào)鮮艷,風格淳樸,具有濃厚的生活色彩和民族特色。圖案有珍禽異獸,樹木花卉或幾何圖形,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每一種圖案都含有具體的內(nèi)容,如:紅、綠色是為了紀念祖先;孔雀圖案表示吉祥如意;大象圖案象征著五谷豐登,生活美好,充分表現(xiàn)了傣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男女老幼均喜歡赤腳穿拖鞋。 (二)主要節(jié)日 浴佛節(jié) 浴佛節(jié)(傣語“栓蘭”),又名“潑水節(jié)”,源于古印度婆羅門教的一種儀式,后為佛教所吸收,約在公元12世紀末至13世紀初隨佛教傳入傣族地區(qū)。隨著佛教在傣族地區(qū)影響的加深,浴佛節(jié)成為傣族的一種習俗流傳下來,至今已數(shù)百年。浴佛節(jié)一般在大傣歷六月舉行,相當于公歷四月中旬。浴佛節(jié)這一天要用清水為佛洗塵,然后彼此潑水嬉戲,相互祝愿,后來逐步發(fā)展到用盆和桶,邊潑邊歌,越潑越激烈,鼓聲、鑼聲、潑水聲、歡呼聲響成一片。在西雙版納地區(qū),浴佛節(jié)被政府宣傳為“潑水節(jié)”,每年都舉行賽龍船、放高升、放飛燈等傳統(tǒng)娛樂活動和各種歌舞晚會,吸引了來自中國及世界各地的游客。在德宏地區(qū),浴佛節(jié)仍然只是一個宗教節(jié)日。 (三)建筑風格傣族的建筑受氣候、海拔、地形、建筑材料等自然環(huán)境和人口、經(jīng)濟、宗教、政治、科技、思想意識等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主要有以西雙版納傣族民居為代表的優(yōu)美靈巧的干欄式建筑,以元江、紅河一線傣族民居為代表的厚重結(jié)實的平頂土掌房,以及典雅富麗的佛寺建筑。 民居 在濱水而居的河谷壩區(qū),因受炎熱、潮濕、多雨、竹木繁茂等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影響,傣族的居民建筑以“干欄”(俗稱竹樓)為主。上下兩層,以木、竹做樁;樓板、墻壁、房頂覆以茅草、瓦塊。上層棲人,褲嫌純下養(yǎng)家畜、堆放農(nóng)作物。整座建筑空間間架高大,且以竹或木做墻壁和樓板,利于保持居室干燥涼爽。如今,隨著生態(tài)保護的加強和經(jīng)濟的發(fā)展,一些地方開始以混凝土磚瓦結(jié)構(gòu)代替竹木結(jié)構(gòu),但還保留“干欄”的形式或人字形屋帽的外形,因而仍習慣稱呼它為“竹樓”。竹樓周圍的寬闊庭院里都者拿要種植瓜果林木或開挖小魚塘,既可蔽陽遮蔭,又是一道不設防的天然綠色“圍墻”,外圍隨意搭上的竹籬,不為防人,只起到阻止牲畜闖入的作用。 佛寺 佛寺建筑是信仰南傳上座部佛教傣族的特色建筑,以落地重檐多坡面平瓦建筑為主。由大殿、僧舍和鼓房組成,中心佛寺外加一座戒堂、一座藏經(jīng)樓、一座佛塔。主殿外觀一般是單檐或重檐歇山式屋頂,或懸山式頂、多角或亞字形重檐歇山式頂。坡面進行一至二次跌落后有兩層或上中下三層的單面坡或三面坡、五面坡,坡面的多少和佛寺的級別有關。屋面按縱向分為兩段式或三段式或五段式,以中間最高,使龐大威嚴的屋面呈現(xiàn)出優(yōu)美起伏的曲線。 入夏節(jié) 入夏節(jié)(傣語“豪洼”),又稱“關門節(jié)”,源于古印度佛教徒的雨季安居習俗,隨南傳佛教傳入傣族地區(qū)。入夏也是雨季的開始,也就是稻作農(nóng)業(yè)社會進入農(nóng)事繁忙的季節(jié),古代佛教僧侶們?yōu)榕浜闲磐絺兊霓r(nóng)事生產(chǎn)活動,停止了到處傳教擾民的活動,集中到寺廟或某處修行,逐漸形成慣例。而佛教信徒們也在僧侶集中修行期間,停止了到寺廟佛屋的一切活動,集中精力搞農(nóng)事生產(chǎn),并形成一種習慣。后來,僧侶和信徒形成的這種默契關系被上部座佛教作為一種宗教形式固定下來,這種宗教形式隨上部座佛教傳入傣族地區(qū)。信仰南傳上部座佛教的傣族一般在大傣歷9月15日(農(nóng)歷6月中旬)舉行入夏儀式,入夏儀式這天就是“入夏節(jié)”,傣族村寨的佛寺都要擊鼓為號,告訴人們節(jié)日已到,佛爺們集中到佛寺念經(jīng),信眾們準備食物、鮮花、紙幣等到寺廟“賧佛”。而后,便進入為期三個月的“結(jié)夏”。結(jié)夏期間,禁止僧侶外出講經(jīng),禁止信眾遠行不歸,禁止男女談情娶嫁,禁止大型慶?;顒?,僧侶要安心誦經(jīng)、民眾要專心生產(chǎn)。 出夏節(jié) 出夏節(jié)(傣語“昂洼”),又稱“開門節(jié)”,與“入夏節(jié)”相對應。“出夏節(jié)”一般在大傣歷12月15日(農(nóng)歷9月中旬)舉行,象征著三個月的“結(jié)夏”期結(jié)束,可以解除“入夏節(jié)”以來的一切忌禁,僧侶可以出寺傳教募化,男女也可以談情娶嫁。出夏節(jié)這天,傣族民眾們都會身著盛裝,帶著食物、鮮花、臘條、錢幣等到佛寺拜佛聽經(jīng),并舉行盛大的慶?;顒?,舞著各種鳥、獸、魚、蟲等形狀的燈籠環(huán)游村寨,燃放煙花、點孔明燈、跳象腳鼓舞等各種娛樂活動。 (四)飲食習慣日常食俗 傣族大多有日食兩餐的習慣,以大米和糯米為主食。德宏的傣族主食粳米,西雙版納的傣族則主食糯米。通常是現(xiàn)舂現(xiàn)吃,民間認為:粳米和糯米只有現(xiàn)吃現(xiàn)舂,才不失其原有的色澤和香味,因而不食或很少食用隔夜米,習慣用手捏飯吃。外出勞動者常在野外用餐,用芭蕉葉或眾飯合盛一團糯米飯,隨帶鹽巴、辣子、酸肉、燒雞、喃咪(傣語,意為醬)、青苔松即可進食。所有佐餐菜肴及小吃均以酸味為主,如酸筍、酸豌豆粉、酸肉及野生的酸果;喜歡吃干酸菜,其制法是把青菜曬干,再用水煮,加入木瓜汁,使味變酸,然后曬干儲藏。吃時放少許煮菜或放在湯內(nèi)。這種酸菜有地方的傣族幾乎每天都吃。據(jù)說傣族之所以常食酸味菜肴,是因常吃不易消化的糯米食品,而酸味食品有助于消化。以青苔入菜,是傣族特有的風味菜肴。傣族食用的青苔是選春季江水里巖石上的苔蘚,以深綠色為佳,撈取后撕成薄片,曬干,用竹篾穿起來待用。做菜時,厚的用油煎,薄的用火烤,酥脆后揉碎入碗,再將滾油倒上,然后加鹽攪拌,用糯米團或臘肉蘸食,其味美無比。烹魚,多做成酸魚或烤成香茅草魚,此外還做成魚剁糝(即用魚烤后捶成泥,與大芫荽等調(diào)料央而成)、魚凍、火燒魚、白汁黃鱔等。吃螃蟹時,一般都將螃蟹連殼帶肉剁成蟹醬沾飯吃,傣族稱這種螃蟹醬為“螃蟹喃咪布”。苦瓜是產(chǎn)量最高、食用最多的日常蔬菜。除苦瓜外,西雙版納還有一種苦筍,因此傣族風味中還有一種苦的風味,較有代表性的苦味菜肴是用牛膽汁等配料烹制的牛撒皮涼菜拼盤。 宗教食俗 傣族普遍信仰南傳上座部佛教,不少節(jié)日與佛教活動有關。浴佛節(jié)(潑水節(jié))期間,除酒、菜要豐盛外,各種傣族風味小吃也很多。還有把糯米飯泥炸后做成的麻脆等。較重要的節(jié)日還有入夏節(jié)(傣歷9月15日)、出夏節(jié)(傣歷12月15日),均為南傳上座部佛教節(jié)日。新平、元江、景谷、金平等地傣族過春節(jié)、端午節(jié)、中秋節(jié)等,內(nèi)容與活動大體與當?shù)貪h族一樣,較典型的食品有狗肉湯鍋、豬肉干巴、腌蛋、干黃鱔等。節(jié)慶食俗 在西雙版納傣族中,一家蓋房,全寨都要來幫助,新房落成要賀新房,先上樓的是小伙子,抬著牛頭,唱祝福歌,壯年男子抬箱子,已婚婦女抱被褥,姑娘們端著飯菜依次而上,然后在火塘上支好三腳架,擺上眾桌,置酒備菜,唱賀新房歌,鄉(xiāng)親們還要給主人送一些象征吉祥的禮物。“趕擺黃燜雞”是西雙版納男女青年以食傳言的求戀方式,即姑娘把黃燜的雞拿到市場上出售,如果買者恰恰是姑娘的意中人,姑娘就會主動拿出凳子,讓其坐在自己身旁,通過交談,如雙方情投意合,兩人就端著雞,拎著凳子到樹林里互吐衷情;如買者不是姑娘的意中人,姑娘就會加倍要價;再如“吃小酒”,在男女訂婚時,男方挑著酒菜去女方家請客,當客人散去后,男方由三個男伴陪同和女方及女方的三個女伴,共擺一桌共飯。“吃小酒”講吃三道菜:第一道是熱的;第二道要鹽多;第三道要有甜食。表示火熱、深厚和甜蜜?;槎Y之日雙方家里都要舉行婚禮,大都先在女家進行?;檠鐣r,席桌上要鋪上綠色的芭蕉葉,菜肴有象征吉祥的血旺(白旺)、年糕及各式菜。宴前新郎、新娘要做拴線儀式,即由主婚人用一根白線繞過雙方的肩,又用兩白線分別拴在新郎、新娘的手腕上,象征純潔,然后由高齡老人將糯米飯捏成三角形蘸上鹽,置于火塘上的三腳架的頂點上,任其火燒后自然脫落,象征愛情像鐵一樣堅實。元江大平鄉(xiāng)新娘過門后要與新郎端坐在長凳上,吃四個雞蛋拌的糯米飯,并喝兩杯酒;元江江邊的傣族新娘過門,由男方分給每個送親者肉4片、排骨4根、丸子4個、酥肉4塊,然后方可吃正餐。祭祀食俗 傣族還供奉自己村寨的社神,傣族稱“去拉曼”,也稱“披曼”,是保護神,每年要祭祀兩次,栽秧前為祈求豐收,秋收后為謝恩,要集體殺牛或豬一頭,各家備貢品送入供奉社神的房內(nèi),待念完祭詞后,大家共食。新加入社的成員,要用雞、酒和臘肉條供奉社神。在勐海等地屠宰祭牲仍保留著剽牛和魚食牛皮的風俗。西雙版一次部落神,祭品有的須是黑牛、白豬。元江、新平等地的傣族、普遍崇拜龍樹、龍神,元江江邊傣族每年農(nóng)歷三月祭龍樹時,全村要殺紅牛,殺前在紅牛身上用白灰畫成花紋,還要在牛身上披紅綠布。同月還要殺豬祭“天公地母”以求保佑牲畜平安。在傣族民間,特別是在一些邊遠地區(qū),在炊事上仍然有一些禁忌,如:燒柴要先從根部燒起;不得從火塘上跨過;不能隨便移動火塘上的三腳架等等。酸肉 傣族傳統(tǒng)風味菜肴,用牛肉經(jīng)過腌制,而后炒制而成。特點是酸香味濃,可幫助消化。制法是將新鮮的黃牛肉用淘米水洗凈,切成大片放入盆中,加入鮮花椒葉、鹽、米飯拌勻,裝入瓦罐,淋入白酒壓實,上蓋,用草木灰與泥巴合泥密封罐口,腌漬一個月即成。將腌好的黃牛肉切成絲,與青蒜苗炒熟?;馃~ 傣族傳統(tǒng)家常風味菜,特點是軟嫩鮮甜,原汁原味。制法是將鮮魚去鰓和內(nèi)臟,洗凈,將蔥花、姜末、蒜末、青椒末、青姜葉末、芫荽末、野花椒葉末、薄荷、茴香葉末、香茅草葉末、草果粉、味精、鹽、料酒拌制成餡,裝入魚腹,頭尾折攏,再用香茅草捆成十字,外面包以芭蕉葉,埋入木柴燒后的炭或熱灰中燒熟,取出去掉芭蕉葉和香茅草,裝盤即成。腌牛頭 傣族傳統(tǒng)家常風味菜。其制法是將牛頭、牛腳去毛、去蹄殼,砍成塊煮爛,去骨,切成肉條,入盆加入淘米水浸泡3―4小時,取出改用冷水洗凈,再將野花椒葉、紅辣椒粉、生姜和蒜泥放入牛肉盆內(nèi),加鹽、白酒拌勻入味,裝入瓦罐壓實,蓋上蓋密封,半月后即成。食時可蒸、可炒,是佐酒涼菜,脆嫩酸香、麻辣清涼。酸角 冬春兩季,天高云淡,風清氣爽,走進西雙版納的傣家村寨 ,很容易見到一種當?shù)厝藗兲貏e喜愛的果樹――酸角,它樹身高大,樹干粗糙,枝葉扶疏,枝頭掛著一串串、一嘟嚕褐色的彎鉤形莢果。酸角又稱酸豆、羅望子、羅晃子、酸梅(海南)、“木罕”(傣語)、甜目坎、通血圖,為蘇木科酸角屬熱帶、亞熱帶常綠大喬木,該屬僅含酸角1種,有兩個類型:甜型和酸型。酸角喜歡炎熱氣候,在年均氣溫18oC―24oC,年降雨量500―1200毫米的地區(qū)都能正常生長。蟲類食品 傣族地區(qū)潮濕炎熱,昆蟲種類繁多,用昆蟲為原料制作各種風味菜肴和小吃,是傣族食物構(gòu)成的一個重要部分。經(jīng)常食用的昆蟲有蟬、竹蟲、大蜘蛛、田鱉、螞蟻蛋等。捕蟬是在夏季,每天傍晚,蟬群落在草叢中時,蟬翼被露水浸濕,不能飛起,婦女們就趕快把蟬揀入竹籮里,回去后入鍋焙干制醬。蟬醬有清熱解毒,去痛化腫的醫(yī)療作用。傣族人普遍喜食螞蟻蛋,經(jīng)常食用的是一種筑巢于樹上的黃螞蟻,取螞蟻蛋時,先將螞蟻驅(qū)走,然后取蛋,螞蟻蛋大小不一,有的大如綠豆,有的小如米粒,潔白晶亮,洗凈曬干,與雞蛋一起炒食,其味鮮美可生食又可熟食,生食時制醬,熟食時用雞蛋穿衣套炸,常用的酸果、苦瓜、苦筍、沖天椒,輔以野生的花椒、芫荽、蒜、香茅草,風味十足。特色飲品 傣族人嗜酒,但酒的度數(shù)不高,是自家釀制的,味香甜。茶是當?shù)靥禺a(chǎn),但傣族只喝不加香料的大葉茶。喝時只在火上略炒至焦,沖泡而飲略帶糊味。嚼食檳榔,拌以煙草、石灰,終日不斷。由于長期嚼食唇齒皆黑,口液如血,人以為美。燒陶業(yè)較發(fā)達,大部分飲餐用具多由婦女燒制。
女性:婦女傳統(tǒng)著窄袖短衣和筒裙。白色或緋色內(nèi)衣,腰身細小,下擺寬,下著各色筒裙。
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