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wěn)定“這個詞很重要照片首選的第一要素就是清晰度,忽視了清晰其它構(gòu)圖,光線,角度再好都等零,在拍攝中焦距與速度的關(guān)系要弄懂(指手持)否則前功進棄。
相機的穩(wěn)定,是照片清晰的第一要素。一張成功的照片,清晰是基本條件,照片不清晰,其它基本上是無從談起。
照片的清晰度,跟快門速度、對焦有著直接的關(guān)系,但不管快門速度如何、對焦是否準確,如果相機不穩(wěn),清晰度就根本無法保證。
我用一個簡單明了的例子來進一步說明下:比如拍攝主體是一個點,對焦無誤,理論上來講,這個點在CMOS上的成像也是一個點,但如果在曝光過程中相機發(fā)生了位移,也就是相機不穩(wěn)定,這個點在COMS上可能就變化的一條線,這個線的長度跟相機發(fā)生位移的距離成正比,如果這個線非常非常短,在可接受范圍內(nèi),照片清晰度還能接受;如果這個線比較長,這就是“虛”了,整個照片畫面都不會有清晰點。這個類似彌散圈。
大多數(shù)攝影師即使大白天拍攝,也不辭辛苦地扛著三角架,目的就是讓相機更穩(wěn)定。
把相機架在三角架上,理論上相機是“四平八穩(wěn)”的,但由于風(fēng)力影響、按下快門時動作的輕重、反光板抬起等因素影響,相機一定會有輕微的抖動,這就有了使用快門線、反光板預(yù)升等技術(shù)性操作,所有操作,就是為了保證相機的穩(wěn)定。
手持相機的情況下,除了練好手基本功外,盡量使用高速快門,通過更快的曝光速度,來減少那個“線”的長度。光線好的時候不用多說,關(guān)鍵是弱光情況下,快門速度會因光線弱而降了下來,這時候就又有了“安全快門”,這個安全快門就是鏡頭焦距的倒數(shù),比如80mm焦距的鏡頭,快門速度一定不要低于1/85s,低于這個速度照片不清晰的風(fēng)險將會增加。
后邊是補充說明。
相機的“穩(wěn)”,是種相對的現(xiàn)象。比如在拍花的時候,即使相機再穩(wěn),如果有風(fēng)吹來,花朵也在動,“四平八穩(wěn)”,得都穩(wěn)才行,所以這時候除了提高快門速度,還要抓住花朵相對靜止的瞬間。
除花之外,還有像拍鳥、賽馬、運動員等快速移動的主體,這時候相機就沒法穩(wěn),因為相機再穩(wěn)下去鳥早飛走了,別說清晰不清晰,連鳥的影子都沒有。這時候就是追焦了,相機會沿著鳥的運動軌跡做平行運動,從相對角度上,相機跟鳥又是另外一種“穩(wěn)”!
相機的“四平八穩(wěn)”,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
把照片拍清晰,就必須:相機穩(wěn)、對焦準!
我是南方之南,歡迎關(guān)注。
攝影作品,什么題材適合淺景深,什么題材適合大景深?
景深,說白了,就是一張照片縱向空間的清晰范圍。是可以通過相機與被攝體的距離、光圈大小,以及焦距長短來進行控制的。其中相機與被攝體的距離,也就是攝距影響景深最明顯。
什么題材適合淺景深?什么題材適合大景深?這個跟題材不能說一定有關(guān)系。但是相對來說,人像攝影、花卉攝影用淺景深的時候更多;風(fēng)光攝影用大景深的時候更多。
道理很簡單,淺景深是虛化背景、突出主體的一個主要手段。而人像攝影、花卉攝影等都是需要虛化背景來突出主體的。我們在實際購買鏡頭或者拍攝這兩個題材的時候,也確實會側(cè)重大光圈鏡頭,使用大光圈來拍攝。
而風(fēng)光攝影的主體,常常就是所攝范圍的美景,需要全景深。所以在實際的拍攝中,風(fēng)光照片都需要較小的光圈,比如f11,f16,甚至更小的光圈,主要原因就是為了獲得更大的景深范圍。
當然并非說人像、花卉也可能為了拍上環(huán)境,用較大的景深的情況,風(fēng)光攝影,也會有適當虛化后景,來更好表現(xiàn)中景和前景的情況。而且景深是隨意控制的,并非非黑即白,還有很多中間范圍。
關(guān)注攝影中級班,每天照片點評。把照片發(fā)到我的圈子里即可點評。
還是那句話:攝影無定法,一定看需要。
景深的大小也是如此。
大景深,就是讓前后都清晰;淺景深,清晰范圍主要集中在主體前后,前景背景可能都不在清晰范圍內(nèi)。
什么題材適合淺景深、什么題材適合大景深呢?這要看前景或背景在畫面中要發(fā)揮的作用!
如果前景或背景,在畫面中沒有明確的要交待的東西,只是主體的一個陪襯,那就沒必要讓前景或背景在畫面中呈現(xiàn)清晰,也就是沒必要使用大景深,讓前景或背景都清晰。
如上圖。畫面中人物是主體,背景是一片花海和樹木,這種環(huán)境,沒有必要在畫面中體現(xiàn)出來,何況如果背景也是清晰的,反而干擾了主體,讓主體不突出。
如上圖。這里的背景的作用,就是為了突出主體,如果大景深,背景也參與到大景深里來,背景不但不能突出主體,更是干擾了主體突出,而且主體“毫毛畢現(xiàn)”的效果也難出來。
但前景或背景負有一定的環(huán)境交待、對主體的補充說明時,前景或背景就不能太“虛”,那樣就沒法讓讀者看出要交待的內(nèi)容或者是要補充說明的東西。
如上圖。人物是主體,而背景則交待所處環(huán)境的地形、地貌和景色,如果使用淺景深把背景“虛”掉,那么這張照片就失去了意義,變成了一張跟任何地方的人物照一樣了。
所以說:當前景或背景無明顯的補充說明作用時,當前景或背景對主體形成干擾時(比如背景雜亂),就可以毫不留情地用淺景深把前景或背景“虛”掉;當背景或背景對主體有繼續(xù)交待、補充說明時,至少不能把前景或背景“虛”的啥也看不到、無法分辨,要用大景深,讓讀者看清前景或背景要說明的內(nèi)容。
當然,前景可有可無,但背景是無法躲開的,且背景和前景的作用還是有所區(qū)別的,所以還是區(qū)別對待。
我是南方之南,歡迎關(guān)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