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從攝影藝術,藝術賞析,社會價值方面談談對其認識與理解
我所講的只是個人見解。(我沒有學過攝影)從藝術方面的話這兩張照片都屬于看老照片,第一,老照片具有真實記錄歷史,反映當時社會面貌的文獻史料價值。
第二,老照片還能反映出攝影發(fā)展史的進程。隨著攝影史的發(fā)展,照片的載體都反映出當時鄉(xiāng)村的真實、樸實的風情。可以讓人民更加了解過去的歷史,弘揚中華民族的辛勤勞動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二、如何欣賞一張照片的構圖?有哪些在構圖上十分出色的攝影作品?
自己欣賞照片時,第一眼就看它的構圖,然后才會留意清晰度和用光情況等。而且樂觀地估計,絕大多數(shù)攝影人都會這樣。因為在照片拍攝時,首先注意的就是構圖,然后才是對焦和測光。哪怕是抓拍搶拍的照片,來不及時可以忽略對焦和測光(因為相機對此有自動),但沒有忽略構圖的。
欣賞框架構圖。例如下張?zhí)靿珗@的祈年殿照片,是在它的北面門樓里拍攝的。雖然框架也很美,但欣賞它對畫面的裝飾作用在其次,主要看它是否起到凝聚注意力和收攏視線作用,引導受眾集中欣賞被它“框住”的主體部分。
不過,這張框架構圖照片也有不足,如果拍攝時能有個凳子,機位就可以再高些,框架的上部分占比就會小些,視角差就不會這么大。
欣賞三分法構圖。例如下兩張照片,主體都是地面上的景物,而且很美;又加之天空沒有什么特別之處,因此,拍攝構圖時,均讓主體占比2/3。
拍攝風景類照片采用三分法構圖時,主體的占比是2/3還是1/3,一般都看天空情況。如果天空絢麗多彩,而地面景物比較普通時,天空是主體,占比都在2/3左右;如果地面景物很博眼球而天空景色平淡時,地面景物占比都在2/3左右。這兩張照片構圖的占比就依據(jù)于此。
上張云山霧罩的照片不再去說明,簡單說說下張。這張照片拍攝于我地區(qū)疫情解除后的一個早晨,人們恢復了以往的無憂無慮:山頂上的人在登高望遠;兩段可視路面上的行人,愉悅地玩著手機;還有剛剛離開頂峰、悠閑下山的人。因此,他的主題應時應景,有正能量;而三分法構圖,又恰到好處地展現(xiàn)了這些。
也有遺憾:如果這張照片提前2~3秒按快門,效果會更好。
欣賞井字構圖。如下兩張照片,是春天的早晨拍攝的,最大特點是利用井字構圖并較好地利用了晨光,花瓣上留下了清晰的花蕊陰影。
可以設想,拍攝這樣常見的單朵小花,如果不采用井字構圖,這兩張照片看上去就不會這樣順眼。當然,兩張照片的背景虛化和色彩都不盡完美,主要是拍攝時的環(huán)境造成的。
自己認為,欣賞構圖精美準確的照片,每位攝影人的圖庫里都有不少。個人所例舉的照片,并不是構圖“十分出色”,而是用它來說明問題。
三、都說藝術是共通的!那么,你能從從攝影構圖的角度,談談怎么欣賞書法作品嗎?
藝術是有靈魂的,所追求的目的是相通的。都是在追求一個字一一“美”。
攝影講究構圖,構圖不能離開主體、陪體、環(huán)境三大因素。這三大因素各施其責:
主體一攝影構圖的中心,是主題、目的的再現(xiàn),是攝影之中心。
陪體一攝影構圖的參考系,為主體中心服務。
環(huán)境一對整個構圖起作渲染的作用。
這三者有機集合,是作品取得成敗的關鍵因素。
書法作品講章法。成功的書法作品,不只要求點畫精到、結構優(yōu)美,而是要求章法完整、通篇和諧。
一幅完整的書法作品,是由正文、款識、印記三部分組成,這就是書法的章法。
除章法外,用筆、結構、布白,就是書法作品的三大要素。
由此看來攝影作品和書法作品都有共同之處一一那就是講章法、講結構(構圖)、只有這樣才能讓主體(主題)之美達以躍然人們的眼前。
我認為藝術是共通的一一因為藝術在表現(xiàn)著一個字一一“美”。“
攝影講究構圖。書法講究謀篇布局,其實講的也是構圖關系。放開了講可以寫篇論文,這里做個簡單的闡述。
所謂的書法作品的構圖,不但是單個字的筆畫之間的關系,更講究講字字之間,字行之間 ,行行之間,行與整體之間, 正文與題跋之間 等等這所有的關系處理好了就是一篇佳作,處理不好就是涂鴉。
但其實每一個人,雖然沒有通過正規(guī)的書法審美訓練,但是審美其實是與生起來的,就如看攝影作品一樣,美不美,好不好,其實一眼之間可以看出一個大概出來, 盡管可能說不出好在哪里 ,好在什么地方 。是能夠感受到神美的悅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