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攝影大師的照片耐看的原因是什么?
為什么攝影大師的照片那么耐看,如何判斷照片是否是攝影作品?什么樣的照片才是攝影作品,如何判斷?
其實真正做攝影的攝影人,照片拿過來一眼就可以判定一張照片是隨手一拍,還是精心拍攝的攝影作品。
那么如何去判斷呢?我從幾個方面來說一下。
第一點,要看照片是不是經過思考拍攝出來的。
一張照片如果是精心準備與思考拍攝的與隨意拍攝的作品完全不一樣。一張好的攝影作品可能是拍一張,琢磨一會兒,再拍一張,然后再琢磨思考,直到最后拍出滿意的作品。那么你看到的這張作品可能是幾十張幾百張中挑出了這一張,當然是攝影作品。
如果你只是路過了,看到了,拍下了,你只拍了一張,或幾張,拍的時候也沒有認真的琢磨思考,那么你拍的肯定不是攝影作品。
所以第一點我說的是攝影的思想與攝影的態(tài)度問題。
第二點,要看照片能不能體現(xiàn)出你的攝影技術。
一張可以稱之為攝影作品的照片,肯定是有扎實的攝影功底與技術的體現(xiàn),所以不可能指望相機還沒弄明白的人拍出好的攝影作品。
在照片中體現(xiàn)攝影技術不是單單的為了炫技而炫技,是根據需要的主題來采用不同的攝影技術,比如動靜結合,虛實變化,HDR,多重曝光等等技術的運用。
第三點,要看照片是不是有明確深遠的主題。
一張攝影作品一定是有明確的主題,如果你的照片認真思考后拍攝了,也運用了適當的攝影技術,但如果主題不明確,那只能是糖水片了,明信片了,當然也可以稱之為攝影作品,但不能稱為好的攝影作品。尤其是紀實類的照片,主題性,思想性,照片之外的思索更重要。
以上三點只是個人理解,并沒有從構圖,光影,之類的去判定,因為我覺得這些只是攝影的基本功,這些如果都做不好,談不上攝影。
二、搞攝影怎樣才能達到大師級水平?
走入攝影之門不光需要激情與勇氣,還要有冷靜的思考。不這么做在學習攝影的過程中很容易迷失自己,面對周圍紛繁復雜的景事物,往往會找不到主體,看到別人拍的人像很靚麗就跟著學習拍人像,又看到有的人拍的風景非常迷人又去拍風景,如此三心二意就如同狗熊掰棒子,落到最后手中還是只攥住一點點。多看攝影書籍,了解技巧,然后多拍,找到感覺。
你需要堅持你的攝影理念,不斷的拍攝,并且要從自己拍攝的照片中,找到自己的不足.如此,時間長了,自然而然的,就會慢慢的提高,這是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可以一步登天,一名真正優(yōu)秀的攝影師,是不會滿足于現(xiàn)在的,其實也就是,并沒有所謂的高手.天外有天,山外有山.要不斷更新自己,才能跟上潮流.才撐的上優(yōu)秀的攝影師!多看看別人拍的精典片子,先模仿別人的構圖方法,繼而領會他們照片所要表達的思想與主題。當然后期處理也很必要的。拍多了就有感覺了。
了解自己的特長,有的放矢,可以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潛力,在初期有利于增強個人的信心,學攝影的初期目標是專與精,不是博。當然一個好的攝影師是不懼怕任何環(huán)境的,這是后話暫且不提。
三、怎樣理解攝影中、藝術家叫采風,攝影師叫拍片,老百姓叫照相,這有本質上的區(qū)別嗎?
藝術家叫采風,攝影師叫拍片,老百姓叫照相。確實是有這樣的叫法,我個人覺得也是有道理的。下面簡單跟大家聊一聊。
藝術家之所以是藝術家,說明是對藝術有一定造詣獲得大眾認可的。之所以獲得認可,說明人家的作品一定是來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而能達到這樣水平的必定需要植根于基層,體驗生活、搜集素材。拍出有血有肉、有靈魂的好作品。這叫采風,沒毛病。
攝影師作為一個職業(yè),他們去拍片,都是有商業(yè)需求,要服務的是某個人或者團體。這種供需關系,能從要求出發(fā),拍出唯美的照片就算能交差了。所以簡單稱為拍片比較合適。
老百姓拍照片叫照相,(這里所說的照相,我們按照題主的意思應該就是簡單的按快門拍照的意思)對于絕大多數普通攝影愛好者來說,這種說法沒有問題。看見好看的人或者景,就去按快門。這肯定不叫采風。
通過上邊的解讀,相信大家也能感受到,藝術家采風、攝影師拍片、老百姓照相,雖然最終都是按快門,但肯定是有本質的區(qū)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