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攝影師都在使用三腳架拍攝,在任何時候都要使用它嗎?我想,這應(yīng)該是與拍攝者個人的拍攝的習慣來定的。
就我個人的觀點來說,三腳架是攝影創(chuàng)作中不可缺少的器材之一。但一定不要養(yǎng)成過度的依賴三腳架的習慣。過度的依賴三腳架,容易在使用三腳架的拍攝過程中,不知不覺的“固化”了拍攝視角的變化,這是不利于靈活多樣的變換角度拍攝許多攝影題材的。在我涉及到的拍攝題材中,我會在下面幾種情況下使用到三腳架。
1,相機的圖片存儲格式為RAW情況下的幾種拍攝。
(1)在手動“HDR”模式下的拍攝,必須使用到三腳架。單反相機在圖片文件存儲格式為JPEG時,開啟“HDR”模式后的拍攝,在拍攝者能夠掌握的安全快門情況下,是可以不依靠三腳架進行手持(應(yīng)急)拍攝的。但在RAW格式下,單反相機的“HDR”模式是關(guān)閉的,只能通過手動“HDR”拍攝,經(jīng)后期合成出片。這種情況下是必須使用三腳架的。如下圖,手動“HDR”拍攝的荷花(1組3張)
(2)手動“HDR+全景接片”拍攝時,必須用到三腳架?!癏DR”拍攝能夠保證大光比下拍攝場景的各層次細節(jié)與色彩的完美體現(xiàn),“全景接片”能增加拍攝畫面的寬廣幅度。這很是適合諸如:日出日落,云海霧涌,山川江湖以及一些花卉題材的拍攝。如下圖
初冬的早晨(HDR+全景,4組12張)
霧涌馬背山(HDR+全景,7組21張)
荷(HDR+全景,3組9張)
(3)運用“慢門+HDR+全景接片”拍攝山澗溪流以及瀑布,必須用到三腳架。如下二圖。在加裝ND3.01000濾鏡后,手動“HDR+全景接片”拍攝的。
澗流(慢門+HDR+全景,6組18張)
澗流(慢門+HDR+全景,5組15)
(4)“全景接片”模式下的拍攝。分二種情況。(a)如果拍攝場景有預(yù)見性,拍攝過程比較從容,我會用上三腳架,進行“全景接片”拍攝。如下圖
(b)
如果遇到了突發(fā)的拍攝場景,來不及支起三腳架,我會以自身為中心支點,手持機子進行全景接片拍攝。如下圖,便是在行走時遇到突發(fā)的團霧,沒有充足的時間去展開三腳架,以手持機子“全景接片”拍攝的
或是拍攝環(huán)境不太容易展開三腳架時,手持機子進行“全景”接片拍攝。如下圖
2,拍攝與夜景相關(guān)的攝影題材時,如:雷電,星空(軌),車燈光軌跡等等時,必須是使用三腳架的,而且還要選用沉穩(wěn)的三腳架(必要時還得加掛重物以增加穩(wěn)定性),才能經(jīng)得起在長時間的曝光中,防止因為風吹或其它因素引起抖動造成拍攝影像的模糊。如:拍攝雷電場景,時常是伴有大風雨,這三腳架的穩(wěn)定性就顯得重要了。
3,戶外微距攝影中,許多情況下我會用上微型三腳架。戶外微拍,許多拍攝環(huán)境是不容許常規(guī)三腳架展開使用的,而微型三腳架可以借助拍攝者自身的肢體做支點,起到很不錯的持機穩(wěn)定效果。如下圖
可以根據(jù)自身的經(jīng)濟情況,拍攝需求選擇適合的材質(zhì)與功能的三腳架。但個人以為,選擇三腳架唯一不可將就的是:三腳架的總體高度。三腳架的總體高度應(yīng)以:三腳架展開高度+云臺+相機三者的總高度,不低于拍攝者自身的高度為佳(至少要達到拍攝者身體直立時的眼睛高度)。因為戶外拍攝,時常會遇不良的地勢,三腳架需要進行適應(yīng)性的調(diào)整,這某種程度上會抵消了三腳架的高度(如下圖)。別小看這架子的高度,有的時候也就是10cm的高度差別,就會影響到在所拍攝的畫面中,特別是風光攝影中(近,中,遠景)的錯落與縱深感。三腳架的高度很重要。
(原創(chuàng)圖文,分享實拍感受,如有疑惑請留言,謝謝您的觀看支持與鼓勵)尊重原創(chuàng),請勿搬運抄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