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立體攝影技術
在觀看立體電影時,觀眾需要戴上特制的眼鏡,該眼鏡就是一對透振方向互相垂直的偏振片。如果不配戴眼鏡,看到的銀幕圖像就會模糊不清,這是為什么呢?
人眼對于周圍的物體之所以會產生立體的感覺,是由于“雙目效應”。人的兩只眼睛同時觀察物體,不但能擴大視野,而且能夠判斷物體的遠近,產生立體感。這是由于人的兩只眼睛同時觀察一個物體時,物體發(fā)出的光在眼睛的視網膜上分別形成兩個像,這兩個像并不完全相同,左眼看到物體的左側面較多,右眼看到物體的右側面較多,這兩個像產生的視覺信息通過視神經分別傳遞到腦的視覺中心(“視丘”),使我們能夠區(qū)分物體的前后、遠近,產生立體圖像的感覺。
拍攝立體電影時,使鏡頭如人的眼睛一樣,從兩個不同方向同步拍攝景物的像,制成電影膠片。放映時,通過兩臺放映機同步放映兩組膠片,使略有差別的兩幅圖像重疊在銀幕上。如果眼睛直接觀看,則看到的畫面會出現(xiàn)“重影”。實際上,每架放映機前需要安裝一塊偏振片,兩架放映機投射出的光通過偏振片后形成偏振光。左右兩架放映機前的偏振片的透振方向互相垂直,因而產生的兩束偏振光的偏振方向也互相垂直。并且,兩束偏振光投射到銀幕上再反射到觀眾的方向,偏振方向不變。觀看立體電影時,觀眾利用偏振光眼鏡觀看,其左眼只能看到銀幕上的“左視”畫面;右眼只能看到銀幕上的“右視”畫面。這個過程和眼睛直接觀看物體的效果一樣,因此,銀幕上的畫面就產生了立體感。
實際拍攝立體電影時只需要一臺攝影機,使它通過兩個窗口(相當于人的雙眼)交替拍攝,兩套圖像交替印在同一條電影膠片上。同樣,放映時也只需要一臺放映機,將兩套圖像交替地映在銀幕上。
2. 立體攝影基礎是什么方程
向量積又稱為叉積,是兩個向量的運算,其結果是一個向量。向量積的坐標運算公式如下:
設向量 $\mathbf{a}=(a_1,a_2,a_3)$,向量 $\mathbf=(b_1,b_2,b_3)$,則它們的向量積為:
$$\mathbf{a}\times\mathbf=\begin{vmatrix}\mathbf{i}&\mathbf{j}&\mathbf{k}\\a_1&a_2&a_3\\b_1&b_2&b_3\end{vmatrix}=(a_2b_3-a_3b_2)\mathbf{i}+(a_3b_1-a_1b_3)\mathbf{j}+(a_1b_2-a_2b_1)\mathbf{k}$$
其中 $\mathbf{i}$,$\mathbf{j}$,$\mathbf{k}$ 分別為 $x$,$y$,$z$ 軸正方向上的單位向量。
向量積的坐標運算公式可以通過行列式的定義推導得出,具體過程如下:
$$\mathbf{a}\times\mathbf=\begin{vmatrix}a_1&a_2&a_3\\b_1&b_2&b_3\\\mathbf{i}&\mathbf{j}&\mathbf{k}\end{vmatrix}=\begin{vmatrix}a_2&a_3\\b_2&b_3\end{vmatrix}\mathbf{i}-\begin{vmatrix}a_1&a_3\\b_1&b_3\end{vmatrix}\mathbf{j}+\begin{vmatrix}a_1&a_2\\b_1&b_2\end{vmatrix}\mathbf{k}$$
對于一個 $2\times2$ 的行列式 $\begin{vmatrix}m_{11}&m_{12}\\m_{21}&m_{22}\end{vmatrix}=m_{11}m_{22}-m_{12}m_{21}$,可以得出上述公式。
需要注意的是,向量積的結果是一個向量,并且其方向垂直于原來的兩個向量,大小等于這兩個向量張成的平行四邊形的面積。
3. 立體攝影技術有哪些
1、輸出的光源不同
立體投影是通過光的偏振原理來實現(xiàn)的,而全息投影是利用干涉和衍射原理記錄并再現(xiàn)物體真實的三維圖像的。兩者輸出光源本質上是不一樣的,一個是偏振光,一個是普通光源。
2,所用設備數(shù)量不同
立體投影只需要兩臺投影機,而全息投影對投影機數(shù)量并沒有限制,一臺或者多臺都能達到全息投影的效果。
3,呈現(xiàn)效果不一樣
立體投影的成像效果需要通過特殊的偏光眼鏡才能看到相應的偏振光圖像,在視覺神經系統(tǒng)中產生立體感覺。全息投影則不需要任何特殊輔助設備,因為全息投影技術可以產生立體空中幻象,還可以使幻象與表演者產生互動。比如這幾年春晚有部分節(jié)目就用的全息投影效果,而我們平時常去的影院用的就是立體投影。
4. 立體攝影技術是什么
1、全息照片和普通的科普照片是不一樣的,在適當?shù)墓庹障?全息照片上顯示出來的景象是立體的,可看到景物的各個側面。
2、全息照相和常規(guī)照相之不同還在于,常規(guī)照相只是記錄了被攝物體表面光線強弱的變化,即只記錄了光的振幅;而全息照相則記錄了光波的全部信息,除振幅外,還記錄了光波的相位.這樣就把空間物體光波場的全部信息都貯存記錄了下來.然后利用全息照片對特定波長單色照明光的衍射,把原空間景象顯現(xiàn)出來.它可將一個“凍結”了的景物重新“復活”后顯現(xiàn)在人們眼前。
3、普通照相只能存貯被攝物體光強度的空間分布,不能滿足人們希望在特定環(huán)境下能夠感知真實3D場景的要求;而全息照相是通過記錄照射物體的物光波與相應的參考光波的干涉條紋,從而記錄下包括物體振幅(光強)和相位在內的全部光場信息,故稱“全息”。
5. 立體攝影技術的特點
3D動態(tài)攝影就是立體拍照技術,起源于十九世紀的三十年代,美國的Wheatstone著手研究人的視覺,于1838年發(fā)明了立體鏡。
在1839年銀鹽版拍照法的出現(xiàn)帶動了立體拍照的發(fā)展。立體照片的拍攝和傳統(tǒng)拍照沒有大的差異的,只不過對于一張立體的照片而言,必須拍一組兩張具有視差效果的照片,這一技術可以用特殊的雙鏡頭立體相機或兩部相機同時快門完成。負片制作后用立體看片器看這一組圖片就是3D形式的了。
6. 立體攝影是什么意思
涉及三維攝/成像技術。人看物體之所以是三維的,是因為人有兩個眼睛,并且兩眼有一定的間距,物體在兩眼視網膜上產生兩幅有細微差別的圖象,經人腦處理后合成為一幅三維圖象。攝像機具有兩個間距約為人眼間距的鏡頭,在拍攝時分別記錄下由于間距產生的兩幅有細微差別的圖象,模擬人眼。經過計算機合成后也就成為三維圖象。三維成像技術尚未成熟,只有一些概念顯示器,比如圓球形的顯示器?,F(xiàn)在三維電影院都是利用的是三維眼鏡,原理就是利用光的不同偏振角度,讓兩個鏡片透過不同的光,將兩幅有細微差別的圖象分別投射到人眼中,給人以三維感,其實就是在欺騙你的眼睛和大腦。
我本科畢業(yè)時所做的畢業(yè)論文就是這個課題,三維成像技術??上е煌A粼诶碚撾A段。
普通的立體攝像機跟嫦娥衛(wèi)星上的應該是不同的。衛(wèi)星上具體是什么樣的攝像機我不清楚,但衛(wèi)星距地距離太遠,視角差太小,采用普通立體攝像機產生的兩幅圖象幾乎無法分別差別。大部分衛(wèi)星所采用的立體攝像機原理是這樣,衛(wèi)星在軌道上某一位置時對地表某處照相,然后過段時間運動到軌道的另一個位置時,再對該處照相,兩個位置是可以精確確定的,也就能從這兩幅圖象中提取出所有三維參數(shù)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