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viog鏡頭
一般人不會是用18的鏡頭來拍攝了。因為會產(chǎn)生畸變效果。
2. vag鏡頭
監(jiān)控顏色變暗主要是這幾方面,一是連接視頻的信號線接觸不良,二就是顯示器燈管老化了,畢竟監(jiān)控顯示器是不關的,三就是信號線已經(jīng)損壞了傳輸出來的信號不好,所以你檢查一下這三方面看看,換個顯示器試試顏色有沒變化,
3. vivitar鏡頭
vivitar不是雜牌。是美國老牌子,但是已經(jīng)很沒落了,而且他的數(shù)碼相機都是貼牌的, 快門滯后的感覺狠嚴重,而且?guī)缀醅F(xiàn)在市面上流通的都是三手的相機或者洋破爛翻新的 。
歷史上也推出過眾多物美價廉的產(chǎn)品。其很多自動對焦以及手動鏡頭口碑不錯,二手市場很受歡迎。
4. 35㎜鏡頭
當然是全畫幅的d750好了,35mm是最佳人文焦段;配aps畫幅的d7200乘上1.5的系數(shù)實際焦距為52.5mm,實用性上不如前者。
5. 16~50鏡頭
看你拍什么了 一般來拍夜景需要大光圈的鏡頭50是定焦而且最大光圈1.8肯定受光量比1650好了這個還是3.5的光圈,但是5018拍的主題很單一啊 一般拍人像 微距什么的拍風景的寬容度不行的。
我覺得如果有錢可以考慮入手蔡司1670這個鏡頭,那你就可以買單機了,一般新手剛開始可以選配1650+55210這種搭配。6. 35~70mm鏡頭
可以,尼康單反口沒變過,到D850能接的上用,不過3570這顆不是什么好鏡頭,如果是2.8那顆恒定倒是還行,不過3570 2.8d因為鏡片膠合劑老化導致邊緣起霧,會影響畫質。這是通病了。膠片時代光學與鍍膜設計能力與今時今日不可同日而語,除非情懷在線(那也建議玩一些經(jīng)典特色的定焦鏡頭),還是有新用新吧。如果一定要玩老變焦,建議選中長焦段,因為結構經(jīng)典,吃光小色散也小,比如AIS80-200 F4,撐4000萬像素全畫幅數(shù)碼沒問題。沒預算買AF長焦的時候,這顆我用了好久非常滿意。而需要盡量要避開超廣,廣角鏡頭。吃光大,色散重,邊緣弱,只有一個優(yōu)點,那就是膠片時代超廣都很重視畸變抑制,而非現(xiàn)在這樣重邊緣畫質不重畸變,抑制交給機身矯正和后期矯正
7. 18~140鏡頭
18一140鏡頭屬于中低檔次
8. 24~120鏡頭
24-85是老頭,是24-70 的前代,焦段是屬于常用焦段,什么都能干,有廣角端有長焦端,微距也能勉強,成像質量好,缺點是特點不明顯,長焦不夠長,廣角不夠廣,成像不如定焦24-120和28-300 是近些年流行的一鏡走天下的頭,有長焦有廣角,成像比24-70差很多,就是方便沒其他用處
9. vivitar鏡頭價格
1894年,奧地利檢測員薩姆弗拉格發(fā)現(xiàn):當被攝體平面、膠片平面、鏡頭平面這三個面的延長面相交于一直線時,即可得到全面清晰的影像,這個發(fā)現(xiàn)被稱作“薩姆定律”,后被廣泛用于技術攝影領域。這有別于縮小光圈所獲得的景深,而是即便在最大光圈下,得到的也是全清晰的影像。
十多年前有次給廣告公司拍廣告,其中有一塊電腦主板要求從45度角斜俯拍,而每個元件和印刷電路板上的字跡全部都得清晰。我用遍了能找到的各種鏡頭,光圈收到最小還是辦不到。而客戶方拿出的日本的畫冊的確是全清晰的。在那個連攝影書籍都難得買到的年代,哪里知道它是用技術相機拍攝的啊......這事兒以后就成了我的一個心結,以至于當知道還有種相機叫做“技術相機”后,毫不猶豫地買了我的第一臺4x5雙軌機——皇冠格拉菲,題圖照片就是當年用4x5反轉片拍的。直至今日,我還收藏著林好夫和富士680技術相機。
大、中畫幅技術相機均有平移和偏擺調整功能,它利用的是鏡頭像場的邊緣部分的斜角透視,因此可選用鏡頭的像場要足夠大。平移功能能夠改變景物的透視關系,因而廣泛地運用于建筑攝影中矯正樓體下大上小等狀態(tài),而偏擺功能則主要用于“薩姆拍攝”,獲得“全景深”的影像。
當數(shù)碼相機全面取代了一般膠片相機,而大畫幅數(shù)碼后背又是我等貧民所不敢奢求的,在普通單反數(shù)碼相機上實現(xiàn)這些技術調整就成了一個夢想。我也曾買過大畫幅相機的135數(shù)碼轉接板,還是因為麻煩而放棄了。曾一起玩過大畫幅而主攻建筑攝影的老哥L君更是花1.3萬大元買來了佳能24mmTS-E移軸 鏡頭 。
“讓普通鏡頭搖頭”——網(wǎng)絡讓這個愿望實現(xiàn)起來竟然是這么容易。近來一種移軸接環(huán)在淘寶等銷售。它介于鏡頭和機身之間,具備平移和搖頭功能,讓普通鏡頭變成了移軸鏡頭。最貴的當屬哈蘇的, 價格3.9萬元,其次是德國的MiREX,價格是3、4千元;同時具備平移和搖頭功能的國產(chǎn)品牌接環(huán)需要1800元左右,而單獨具備平移或者搖頭功能的,則只需要幾百元。平移功能所取得的改變透視效果在后期ps里很容易實現(xiàn),而全景深的效果是目前為止還沒有哪個軟件能夠做到的。我選擇了單一功能的搖頭接環(huán)。
用轉接環(huán)實現(xiàn)技術調整有兩個前提:一是所用鏡頭的像場要大于相機的CCD(CMOS),二是鏡頭的像面距要大于機身的法蘭距。也就是說:135全幅機身上必須用120畫幅的鏡頭,這個比較麻煩了,120鏡頭分辨率一般都不及135鏡頭,畫質好的康泰時645和哈蘇的蔡司鏡頭都價格不菲。另一個選擇是135全幅的鏡頭用在APSC畫幅機身上,接環(huán)的距離加上鏡頭的像面距,也只有單電相機可以承接了。 我毫不猶豫地選擇了EOS轉SONY NEX的接環(huán),這樣可以說通吃我手頭的大部分各種卡口的鏡頭了。接環(huán)回來只在桌上和室內試拍了一下,還沒拿出去實地拍攝呢,今天天氣不錯,便到湖邊試拍了幾張:
機身sony nex5c,鏡頭vivitar28mm2.8,還是從桌面的試鏡開始吧:上圖沒用搖頭功能,光圈f2.8,只有中間部分的字跡是清晰的,上下兩端模糊了。下圖向下偏擺鏡頭,邊調整焦距,直至全清晰:
接環(huán)是可以360度旋轉的,每30度有定位。以下上圖為反向偏擺,故意虛化左右影像;下圖為向左偏擺,直至畫面全清晰:
室外換了賓得77mm1.8“二公主”,光圈f2.8,前者焦點調在人身上,近景的花兒全糊了;后者向下偏擺鏡頭,同時調整焦距,直至前后景全清晰:
向右偏擺接環(huán),柱子基本全清晰:
向左偏擺接環(huán),只要中間的清晰:
回到vivita28mm2.8,仍然全開光圈,前者向下偏擺,全清晰,后者還原偏擺角度,只有近景清晰:
這排欄桿在畫面中是斜向排列的,于是采用了向左下角斜向偏擺接環(huán),前者為偏擺的,后者是取消偏擺的:
初試接環(huán),還沒有摸到調整規(guī)律。與大畫幅相機不同的是,技術相機多半可以鏡頭平面和膠片平面同時調整,而這種接環(huán)只是讓鏡頭搖頭偏擺了。在實際拍攝中,要用薩姆定律獲得全景深的影像,在偏擺調整后,自然還是要收縮光圈的,因而細微的誤差并不要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