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牛反天文望遠鏡結構圖
上面是天文望遠鏡的結構圖,從下到上組成部分為:三角支架、赤道儀、中垂、微調手輪、鏡筒、尋星鏡、天頂鏡、目鏡。
不是說每一款鏡子都是這樣的。有的天文望遠鏡他是沒有尋星鏡的,有的在鏡筒上還安裝了中垂來調節(jié)平衡。還有會贈送很多其他的天文配件,比如太陽濾鏡、增倍鏡(巴洛鏡)、更多倍數(shù)的目鏡。
2. 牛反望遠鏡使用方法
焦距是望遠鏡的基本參數(shù),所有的望遠鏡都會標注它的參數(shù)。放大倍率=物鏡焦距/目鏡焦距*增倍鏡倍率。比如我家的1141000的牛反。物鏡焦距是1000mm,用上20mm焦距的目鏡,放大倍率就是50倍。如果再裝上1.5倍的增倍鏡,放大倍率為75倍。
3. 天文望遠鏡牛反折射哪個好
天文望遠鏡牛反好于拆射,牛反帶個牛,說明它牛逼。
4. 什么是牛反望遠鏡
12.5mm、20mm就是目鏡的焦距.目鏡筒到副鏡的距離還取決于主鏡到副鏡的距離.
一般地,主鏡到副鏡的距離A+副鏡到目鏡筒的距離B+目鏡筒長度X=主鏡焦距C+目鏡焦距D.
這個公式是根據(jù)透鏡公式推導的.
您可以根據(jù)設計圖紙或者測量,得到上述公式的已知量ABCD,然后求出X就可以了.
希望您制作成功!
5. 牛反望遠鏡原理圖
望遠鏡的倍率其實也就是通常所說的放大倍率,分為有效放大倍數(shù)和可以放大的倍數(shù)2個概念。有效放大倍數(shù)一般為物鏡直徑毫米數(shù)的1.5倍。
一般超過120倍,成象就會模糊,當然這也是因人而異,有的人覺得200倍也能接受,當然這也和器材和天氣有關??梢苑糯蟮谋稊?shù)是物鏡焦距/目鏡焦距。
因此理論上來說焦距越大目鏡焦距越小,那么放大倍數(shù)越大,裝上增倍鏡后再乘以這個倍數(shù)。但理論放大倍數(shù)還是受到有效放大倍數(shù)制約,也就是物鏡大小的制約。 不過不能不指出的是,有些人同樣認為與一般外行想法不同。望遠鏡的真正放大倍數(shù)其實也是沒有用的!市場上短焦距目鏡并不比長焦距目鏡價格貴。
所以放大倍數(shù)是用來騙外行的“指標”。那什么才是有用的呢?望遠鏡的唯一重要參數(shù)就是物鏡口徑。也就是天文愛好者常說的“口徑才是硬道理”。因為口徑決定分辨率。分辨率定下了你再放大只能得到模糊的圖像。 目鏡口徑越小則放大倍數(shù)越高,這是自然的。
其實直接以物鏡和目鏡算的,是以它們兩個完美配合的情況下,才是比較準確的。實際上,自制的,配合并不算太好,也就是說不夠精確。 常常在每架望遠鏡上都標有主要參數(shù),如7*35表示該鏡為7倍,物鏡口徑為35mm。一般常把6倍以下稱為為低倍率,6-10倍為中倍率,10倍以上為高倍率。
很多人總認為倍數(shù)越高越好,一些廠家也借以虛假的高倍來吸引消費者,實際上一架望遠鏡的合理倍數(shù)是與望遠鏡的口徑和觀測方式相關的:口徑大的,倍數(shù)可以適當高些,用三角架固定觀測的可以比手持觀測高些。若選購手持觀測的雙筒望遠鏡,7 到10倍之間足夠用,最高不要超過12倍,否則倍數(shù)越高,觀測視場就越小、越暗,觀測效果反而下降,尤其是高倍帶來的抖動也大大增加,使觀測的景物無法穩(wěn)定下來,很難正常觀測。
世界各國如美國、俄羅斯裝備部隊的望遠鏡品種雖很多,但大多以6 到10倍為主,一些世界名牌如視德樂、尼康等所產望遠鏡同樣也是以中倍率為多,這是因為一個清晰而穩(wěn)定的成像是最重要的。關于口徑:口徑越大,觀測視場、亮度就越大,有利于暗弱光線下的觀測,但口徑越大,體積重量就越大,成本也越高,一般可根據(jù)需要在30 到50mm之間選用。沒有必要追求極端的數(shù)據(jù)而選擇。
6. 牛反望遠鏡的原理結構圖
牛頓式反射望遠鏡。
優(yōu)點: 由于反射鏡的造價要比透鏡低的多,因此對于大口徑的望遠鏡來說,經常做成反射式的,而不是笨重的折射式。
便攜式設計的反射望遠鏡,雖然鏡筒只有500mm,但焦距卻可以達到1000mm。牛頓式反射鏡的焦比可以達到f/4到f/8,非常適合觀測那些暗弱的河外星系、星云。有些時候用這種望遠鏡觀測月亮和行星也是很適合的。如果要進行拍照,使用牛頓式望遠鏡時非常好的。但是使用起來要比折反式望遠鏡要麻煩一點。牛頓式結構可以很好的會聚光線,在焦點處得到一個非常明亮的像。缺點: 開放的鏡筒式的空氣可以流通,這樣不僅會影響到成像的穩(wěn)定度,而且一些塵埃會隨著流動的空氣進入鏡筒并附著在物鏡上,長此以往會破壞物鏡表面的鍍膜,使其反射力下降。由于這種結構的物鏡比較容易破裂,所以使用的時候需要倍加小心。對于偏軸的光線,牛頓式望遠鏡會產生彗差。這種結構的望遠鏡不適合于對地面景觀的觀測。通常牛頓式望遠鏡的口徑和體積都比較大,因此價格也比較昂貴。由于加了一個二級平面反射鏡,所以會損失一些光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