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二十世紀攝影
1839年8月19日,攝影技術問世。發(fā)明之初,攝影是作為繪畫的輔助工具被使用的,像維米爾等畫家都曾利用它進行繪畫創(chuàng)作。同時,攝影也給古典繪畫帶來了巨大沖擊,任何畫家也畫不出照片那樣的真實效果,Paul Delaroche甚至曾宣告過繪畫已死。
攝影的藝術化嘗試
Oscar Gustave Rejlander《Hard Times》
在攝影技術發(fā)明之初,“是否能將攝影稱作藝術”成為了久久盤踞在攝影這一媒介之上的陰霾。1922年,先鋒藝術雜志《Manuscripts》邀請了包括杜尚在內的多名藝術家對這一問題發(fā)表看法。有趣的是,邀請的這三十幾名藝術家里居然沒一個攝影師。顯然在當時,大家并沒有把攝影師列入藝術的范疇。
2. 二十世紀相機
照相機成機的時間是1839年。
法國的達蓋爾制成了第一臺實用的銀版照相機,它是由兩個木箱組成,把一個木箱插入另一個木箱中進行調焦,用鏡頭蓋作為快門,來控制長達三十分鐘的曝光時間,能拍攝出清晰的圖像。
照相機初具模型(暗箱)的時間是在15世紀,是藝術家用作繪畫的輔助工具,到1550年,意大利的卡爾達諾將雙凸透鏡置于暗箱的針孔位置上,映像的效果比暗箱更為明亮清晰 。
照相機原理的起源而更早,大約在兩千四五百年以前。我國的學者—墨翟(墨子)和他的學生,做了世界上第一個小孔成倒像的實驗,解釋了小孔成倒像的原因,指出了光的直線進行的性質。這是對光直線傳播的第一次科學解釋。
3. 二十世紀照片
唯一戰(zhàn)勝國,山窩里的科技強國,1911新軍閥,帝國再起之全面戰(zhàn)爭,同治帝國之一朝奮起,1908之鋼鐵雄心,超級中華帝國, 二十世紀新帝國,超級科技強國, 復興之帝國時代,超級高科技霸主, 鐵幕1925, 抗戰(zhàn)之紅色警戒,終極科技帝國。我一直在看的全部小說。
4. 20世紀攝影機
中國最早使用照相機的人,一是清皇朝皇親國戚,二是京、津、滬、杭、寧波、廣州等口岸城市的第一代照像館人,有外國人辦、有國人自己辦的,也有“中外合資”辦的。但在歷史上研究針孔成像原理,早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墨經”上曾有論述。北宋財相,文學、數(shù)學、天文學、醫(yī)學等領域有卓越成就的科學家沈括就有詳細論述。(1031年~1095年)58歲后過隱居生活,晚年在夢溪園創(chuàng)作“夢溪筆談”。1985年沈括墓址在余杭安溪鄉(xiāng)下溪彎村太平塢發(fā)現(xiàn)時,我們父子有幸參予了墓址發(fā)現(xiàn)的攝影工作,后在深圳特區(qū)報《青年晚報》上發(fā)表。
我們的古人前赴后繼地在研究針孔成像原理,也就是照相機原理。當世界發(fā)明了照相機,就很快能掌握,使用照相機,1903年清朝皇宮里裕勛齡就給慈禧拍過照,當然也給皇帝、太后其他皇親國戚拍過照,有些照片雖過了100多年,至今在收藏品市場還流傳很廣,當然是些翻拍的“老照片”,這些是清皇朝皇親國戚們最早玩的相機,而老百姓當然是見所未見,聞所未聞,見了望遠鏡還叫千里眼,當然玩不上照相機了。但京、津、滬、寧、杭等口岸城市洋人一到達,并且開起了照像館、寫真館——攝影術傳入中國是法國公布達蓋爾攝影術的第二年——1840年,鴉片戰(zhàn)爭起隨著傳教、經商、辦醫(yī)、軍事侵略等多種途徑攝影術傳入中國了。1844年兩廣總督兼五口通商大臣耆英在澳門與法國進行商談時,作為禮儀、曾向英、美、意、葡四國官員贈送他的肖像照片。
攝影術傳入中國,首先在香港、廣東,繼之是上海、寧波、杭州等東南沿海城市、香港的賴阿芳、廣東的鄒佰奇、上海的羅文佑、杭州“二我軒”等等,值得一提的是:鄒佰奇(1819~1869)自制照相機和工具曾撰寫《格術補》《攝影之器記》、羅元佑19世紀50年代起在上海開照像館,當年是上海最有名職業(yè)攝影師。賴阿芳19世紀50年代起在香港開照像館,當年是香港第一流攝影師。重要的是1844年鄒佰奇制成了中國第一架照相機并用于攝影。
在我們了解最早使用照相機的人和事之后,為我們搞古董相機收藏指了個方向。濕板相機、干板相機——中國早期使用的相機應該在香港、澳門、廣州、上海、寧波、杭州、北京、天津一帶,當時的量很少很少,如杭州高氏相機收藏館最早的兩件藏品就是從這 些地方得來的(見高氏藏館百臺珍品錄)。
全世界公認攝影是法國L·達蓋爾發(fā)明的。1839年8月19日法國向全世界宣布。L·達蓋爾全名是路易·雅克·芒代·達蓋爾。1787年出生—1851年去世。他是一位風景畫家,專業(yè)畫舞臺背景,當時風景畫、繪畫時流行一種工具——暗箱。暗箱的作用:風景物透過鏡頭進入暗箱中的45O反光鏡再反射到位于暗箱上方的磨砂玻璃上,再在磨砂玻璃上鋪上畫布作畫。一次偶然的機會他發(fā)現(xiàn)昨天留在暗箱上的畫布隱約有樹影已留在畫布上,就產生用什么方法把暗箱玻璃上的影像留在畫布上,達蓋爾獲悉J·N尼埃普斯也在作這方面試驗,而此時J·N尼埃普斯已年過六十,已覺得財力、精力、物力力不從心,才同意和L· 達蓋爾合作。1829年12月4日簽訂了十年合作協(xié)議,雙方公布各自研究成果,以求互相幫助、取長補短,雙方同意以雙方的名義公布研究成果,并平分利益。
J·N尼普埃斯的住地夏隆(Chaion)與L·達蓋爾簽訂協(xié)議,當即拿出了他的詳細制作方法,并做了示范,L·達蓋爾卻沒有拿出什么東西,所以,有人懷疑,在此前,L·達蓋爾還沒有試驗出成果。協(xié)議簽訂后,雙方各自進行試驗再也沒有見面。1833年J·N尼普埃斯逝世,由他的兒子I·尼普埃斯繼承協(xié)議的合作關系,遺憾的是I·尼普埃斯不想做什么試驗,所以只剩下L·達蓋爾一人獨自探索了。
1837年,L·達蓋爾又經過了八年的探索,終于成功地拍攝出一幅自然光下的靜物片。1839年8月19日世界攝影史第一頁揭開了面紗——法國科學院和美術學會召開一個盛大的會議,會上宣布了這一重大發(fā)明——暗箱十 達蓋爾攝影法(感光板)便拍攝成了正像的照片。
所以說世界上第一臺相機及感光、沖洗、定影的方法是L·達蓋爾發(fā)明的。
5. 十九世紀攝影
答案D
1864年成立的第一國際就是馬克思主義與國際工人運動相結合而組成的國際 工人組織.因此A、B兩個選項都是錯誤的.隨著向帝國主義階段的過渡,資本家剝削工人的手段發(fā)生了重大變化,由榨取工人的絕對剩余價值變?yōu)檎ト」と说南鄬κS鄡r值.與之相適應,工人階級的斗爭也從暴力斗爭為主變?yōu)橐院戏ǘ窢帪橹?因此c項不符合19世紀晚期工人運動的狀況.19世紀晚期,隨著工人階級隊伍的壯大和馬克思主義的進一步傳播,工人階級的政黨紛紛建立,這成為這一時期工人運動的一個突出特點
6. 二十世紀攝影作品
答:曼.雷早期為肖像攝影師,為諸多名人拍攝肖像,此后在抽象影像中不斷實踐,改進了物影照片,還和麗.米勒共同發(fā)明了中途曝光法。
中途曝光法就是薩巴蒂效應,也叫反轉效應??梢栽诘灼@影時中途曝光,也可以照片顯影時中途曝光。中途曝光是一種暗房技術,它利用薩巴蒂效應在顯影中途再曝一次光。結果,原來曝光過的暗部是黑色,原來未曝光的亮部也成為黑色,但是原來黑白交界處形成一條白線。
7. 十九世紀與二十世紀之交的直接攝影
攝影是指使用某種專門設備進行影像記錄的過程.一般我們使用機械照相機或者數(shù)碼照相機進行靜態(tài)圖片攝影,靜態(tài)攝影也會被稱為照相.而攝影機則可以動態(tài)攝影,例如電視、電影. 起源 早在2000多年以前,我國人民就發(fā)現(xiàn)了小孔成像現(xiàn)象.在歐洲文藝復興時期,出現(xiàn)了成像用的暗箱設備.后來,人們又發(fā)現(xiàn)了具有感光性能的硝酸銀等物質. 1826年,法國工匠尼埃普斯將一種瀝青融化后涂在金屬板上,經暗箱曝光后得到一張街景的照片.1837年,法國人達蓋爾發(fā)明了“銀版攝影法”. 1839年,法國政府買下該發(fā)明的專利權,并于同年8月19日正式公布,因此這一天被定為攝影術的誕生日.當時,用這一方法拍攝一張照片需要20至30分鐘的曝光. 1851年,英國人阿切爾發(fā)明了“濕版攝影術”,使人像攝影縮短至只需幾秒鐘,從而成為現(xiàn)代攝影術的開端. 歷史發(fā)展 早在十六世紀,藝術家們就利用照相暗盒(Cameraobscura)來記錄光影.這種早期的照相設備并不能產生出照片,它只是利用了一個黑暗的屋子的一堵墻上的孔,將外面的景物投射到了平面上.實際上,整個屋子就能構成了一個針孔照相機(Pinholecamera).而照相暗盒英文原文(cameraobscura)的字面意思就是“黑暗的屋子”. 歷史上第一張攝影照片是在1826年由法國人約瑟夫·尼塞福爾·尼埃普斯(JosephNicéphoreNièpce1765-1833)在瀝青上拍攝完成的,但其沒有最終完善這一技術便去世;他的合伙人法國畫家路易·雅克·芒戴·達蓋爾(LouisJacquesMandDaguerre1789-1851)在其成果基礎上發(fā)明了銀版攝影法,并于1839年8月由法國政府宣布獲得攝影術專利.現(xiàn)在的寶麗來相機仍使用著與銀版法類似的攝影方法. 作為另一個重要的創(chuàng)始人,英國人威廉·亨利·??怂埂に柌┨兀╓illiamHenryFoxTalbot,1800年-1877年)于1841年發(fā)表了卡羅式照相法,由此產生了可被多次復制的膠片,奠定了現(xiàn)代攝影負轉正的攝影工藝流程. 1914年,德國“徠茲”顯微鏡工場設計師奧斯卡·巴爾納克嘗試制做使用電影膠片雙倍規(guī)格的(24×36毫米;135型)相機(電影片規(guī)格為18×24毫米),并于1924年開始銷售萊卡相機(Leica).135規(guī)格日后成為最為普及的膠片規(guī)格,它大大縮小相機體積,使得攝影主流轉向紀實攝影,并迅速被大眾接受. 數(shù)位相機技術在20世紀中后期開始在特種領域進行研究,在上世紀末進入民用市場.1995年,柯達發(fā)布了消費型數(shù)碼相機DC40,標志著數(shù)位相機民用市場的啟動. 隨著數(shù)位技術和互聯(lián)網(wǎng)應用的進步,攝影更深入的融入社會生活,數(shù)位音樂播放器,移動電話等數(shù)位化產品開始配備攝影功能,拍攝的圖片可以用彩信等方式無線傳播,攝影開始多元化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