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性鏡頭的目的
①利用被攝對象的運動變化改變原有的軸線;②利用攝像機運動越過原來的軸線;③利用中性鏡頭間隔軸線兩邊鏡頭,緩和越軸給觀眾造成的視覺上的跳躍;④利用插入鏡頭改變方向,越過軸線;⑤利用雙軸線,越過一個軸線,由另一個軸線去完成畫面空間的統(tǒng)一;
2. 鏡頭五種基本形式
1、先看下定焦鏡頭的定義:定焦鏡頭(prime lens)特指只有一個固定焦距的鏡頭,只有一個焦段,或者說只有一個視野。定焦鏡頭沒有變焦功能。
定焦鏡頭的設計相對變焦鏡頭而言要簡單得多,但一般變焦鏡頭在變焦過程中對成像會有所影響,而定焦鏡頭相對于變焦機器的最大好處就是對焦速度快,成像質(zhì)量穩(wěn)定。
不少擁有定焦鏡頭的數(shù)碼相機所拍攝的運動物體圖像清晰而穩(wěn)定,對焦非常準確,畫面細膩,顆粒感非常輕微,測光也比較準確。
2、標準定焦鏡頭:標準定焦鏡頭給人以記實性的視覺效果畫面,所以在實際的拍攝中,它的使用頻率是較高的。
但是,從另一方面看,由于標準鏡頭的畫面效果與人眼視覺效果十分相似,故用標準鏡頭拍攝的畫面效果又是十分普通的,甚至可以說是十分“平淡”的,它很難獲得廣角鏡頭或遠攝鏡頭那種渲染畫面的戲劇性效果。
因此,要用標準鏡頭拍出生動的畫面來又是相當不容易的,即使是資深的攝影師也認為用好用活標準鏡頭并不容易。但是,標準鏡頭所表現(xiàn)的視覺效果有一種自然的親近感,用標準鏡頭拍攝時與被攝物的距離也較適中,所以在諸如普通風景、普通人像、抓拍等攝影場合使用較多,最常見的紀念照,更是多用標準鏡頭來拍攝。
另外,攝影者往往容易忽略的是,標準鏡頭還是一種成像質(zhì)量上佳的鏡頭,它對于被攝體細節(jié)的表現(xiàn)非常的有效。
3、廣角定焦鏡頭通常是指鏡頭焦距約在17至35毫米之間的鏡頭。廣角定焦鏡頭的基本特點是,鏡頭視角大,視野寬闊。
從某一視點觀察到的景物范圍要比人眼在同一視點所看到的大得多;景深長,可以表現(xiàn)出相當大的清晰范圍;能強調(diào)畫面的透視效果,善于夸張前景和表現(xiàn)景物的遠近感,這有利于增強畫面的感染力。廣角定焦鏡頭的基本特性:
⒈視角范圍大,可以涵蓋大范圍景物。
所謂視角范圍大,即在同一視點(與被攝物的距離保持不變)用廣角、標準和遠攝三種不同焦距的攝影鏡頭取景,結果是前者要比后者在上下左右拍攝到更多的景物。
當攝影者在沒有退路的情況下,若用50毫米標準鏡頭難以完整拍下的景物(如人物集體留影等),就可利用廣角鏡頭視角范圍大的特征輕而易舉地解決問題。
再有,如拍攝廣闊的原野或城市高大的建筑等,用標準鏡頭也許只能拍到景物的一部分,無法表現(xiàn)出景物的寬闊或高大。
而用廣角鏡頭拍攝,就能有效地表現(xiàn)出大場面開闊的氣勢或建筑物高聳入云的雄偉。
⒉焦距短,景深長。在拍攝廣闊的大場面時,攝影者一般都依靠廣角鏡頭焦距短,表現(xiàn)的景物景深長的特點,將從近到遠的整個景物都納入清晰表現(xiàn)的范圍。
此外,用廣角鏡頭拍攝時,如果同時采用較小的光圈,則景物的景深就會變得更長。
例如,攝影者用一個28毫米的廣角鏡頭拍攝,焦點對在約3米左右的被攝體上,把光圈調(diào)到F8,那么從1米到無限遠幾乎都進入了景深范圍。
正是由于這種長景深的特點,廣角鏡頭往往被攝影者當作一種機動性很強的快拍鏡頭使用,在某些場合,攝影者操縱廣角鏡頭幾乎不用對被攝物聚焦,就能極快地完成抓拍。
⒊能強調(diào)前景和突出遠近對比。
這是廣角鏡頭的另一個重要性能。
所謂強調(diào)前景和突出遠近對比,是指廣角鏡頭能比其他鏡頭更加強調(diào)近大遠小的對比度。
也就是說,用廣角鏡頭拍出來的照片,近的東西更大,遠的東西更小,從而讓人感到拉開了距離,在縱深方向上產(chǎn)生強烈的透視效果。
特別是用焦距很短的超廣角鏡頭拍攝,近大遠小的效果尤為顯著。
⒋可夸張變形。
一般來說,被攝體被夸張而發(fā)生變形是廣角鏡頭使用上的大忌。
實際上,被攝體被適當夸張、變形并非一定不可取。有經(jīng)驗的攝影師常常利用廣角鏡頭將被攝體作適度的變形,把一些非常不起眼的,人們熟視無睹的景物拍得不同尋常。當然,用廣角鏡頭進行夸張、變形的表現(xiàn)手法,一要根據(jù)題材的需要,二要少而精。不管題材是否需要,濫用廣角鏡頭夸張、變形的表現(xiàn)手法,一味從形式上追求怪誕離奇的效果是不足取的。
3. 中性鏡頭的目的和作用
中性”鏡頭是指不用遵循軸線規(guī)律的、方向感不是很強的,以備后期編輯時“跳軸”、中性設置,主要用于偏愛用計算機處理圖像的用戶,用于拍攝自然地色彩及柔和的圖像。其特點是保留保留細節(jié)為主;
2、可靠設置也是用于偏愛用計算機處理圖像的用戶,即在5200K的日光色溫下拍攝主體時,相機根據(jù)主體顏色調(diào)節(jié)色度,圖像會顯得陰暗并柔和。 其特點是還原色彩為主;
3、兩種設置都是在RAW格式下使用;
4、.實際拍攝中,中性設置用的更多一些。
4. 什么是中性鏡頭
ND鏡即中性灰度鏡(neutral density filter)又叫中灰密度鏡、減光鏡,其作用是過濾光線。這種濾光作用是非選擇性的,也就是說,ND鏡對各種不同波長的光線的減少能力是同等的、均勻的,只起到減弱光線的作用,而對原物體的顏色不會產(chǎn)生任何影響,因此可以真實再現(xiàn)景物的反差。
中性灰度鏡有多種密度可供選擇,如ND2、ND4、ND8(分別需要增加一檔、兩檔、三檔曝光),也可以多片中性灰度鏡組合使用。
再了解一下使用ND鏡主要的目的,使用ND鏡是防止過曝,如果光線太亮就很難選擇較慢的快門速度拍攝,這時使用ND鏡減少進入鏡頭的光線,就能夠使用較慢的快門拍攝了。
通過以上所述可知,ND鏡主要用于在白天,光線較強的環(huán)境,但依然想使用慢門拍攝的情況。
1、在陽光強烈的室外拍攝,又或者需要在正常光線條件下用較長的曝光時間,以慢速快門拍攝瀑布以表現(xiàn)出虛化的水流等特殊效果。
2、白天搖拍、追拍
3、白天拍攝雨絲,飄雪的動感
4、拍流云
5、拍攝舞蹈的特效
6、拍攝植物、花卉搖曳婆娑的曼妙動感等。
需要說明,根據(jù)拍攝環(huán)境的光線強弱,拍攝效果需要的快門速度,選擇不同檔的ND鏡或多片ND鏡組合。
5. 中性視線鏡頭
一、建立節(jié)目的剪輯風格 所謂節(jié)目的剪輯風格,簡而言之,就是剪輯師對節(jié)目后期剪輯的整體構思。它體現(xiàn)了剪輯師對編導者創(chuàng)作意圖的理解,對節(jié)目內(nèi)容、結構的把握。剪輯師所做的剪輯提綱是其具體的表現(xiàn)。
二、選擇畫面剪輯點 在后期剪輯中,無論是剪動作、剪情緒、剪節(jié)奏,剪輯點的選擇都必須遵循客觀規(guī)律,符合事物發(fā)展的邏輯,符合人們的思維習慣。。段落的剪輯節(jié)奏要與片子的總體節(jié)奏相吻合和匹配;二是段落與段落之間的節(jié)奏變化要適當,變化過快或過慢都會給觀眾心理上產(chǎn)生不適應的感覺。 另外,后期剪輯時,在一個段落中采用一成不變的剪輯節(jié)奏,會使觀眾產(chǎn)生疲乏厭倦的感覺。如果適當變化剪輯節(jié)奏,采用剪接加速度的方法,使組接的鏡頭越來越短,利用鏡頭的積累效果,可使段落形成一個高潮。但在做這種節(jié)奏處理時,一定要注意張弛結合,每一個高潮點后都要留出一個緩沖釋放的空間,給觀眾以回味和聯(lián)想的余地
6. 中性鏡頭是指哪里的鏡頭
例如電影《王良的理想》中三個中性鏡頭。
中性鏡頭就是在軸線上拍攝的鏡頭.中性鏡頭方向性不強,在鏡頭看來,他即不向左,也不向右,人物一般都是向著鏡頭走來或背這鏡頭走去,因為這些鏡頭方向感不強,所以如果想要越軸到另一側拍攝的話,只要中間加一個中性鏡頭就會自然過。
例,如無軸線規(guī)律的物件或場面空鏡頭、人物的正面或背面鏡頭等。
7. 中鏡頭特點及作用
標準鏡頭:以適用于35毫米單鏡頭反光照相機的交換鏡頭為例,標準鏡頭通常是指焦距在40至55毫米之間的攝影鏡頭,它是所有鏡頭中最基本的一種攝影鏡頭。
標準鏡頭給人以記實性的視覺效果畫面,所以在實際的拍攝中,它的使用頻率是較高的。但是,從另一方面看,由于標準鏡頭的畫面效果與人眼視覺效果十分相似,故用標準鏡頭拍攝的畫面效果又是十分普通的,甚至可以說是十分“平淡”的,它很難獲得廣角鏡頭或遠攝鏡頭那種渲染畫面的戲劇性效果。因此,要用標準鏡頭拍出生動的畫面來又是相當不容易的,即使是資深的攝影師也認為用好用活標準鏡頭并不容易。但是,標準鏡頭所表現(xiàn)的視覺效果有一種自然的親近感,用標準鏡頭拍攝時與被攝物的距離也較適中,所以在諸如普通風景、普通人像、抓拍等攝影場合使用較多,最常見的紀念照,更是多用標準鏡頭來拍攝。另外,攝影者往往容易忽略的是,標準鏡頭還是一種成像質(zhì)量上佳的鏡頭,它對于被攝體細節(jié)的表現(xiàn)非常的有效。
8. 中性鏡頭的目的是什么
偏光鏡是根據(jù)光線的偏振原理制造的鏡片,用來排除和濾除光束中的散射光線,使光線能于正軌之透光軸投入眼睛視覺影像,使視野清晰自然。多用于太陽鏡和照相機鏡頭。 減光鏡也叫中灰密度鏡、中性灰度鏡或簡稱灰度鏡、ND鏡,其的作用主要是減少光量進入相機,相當于光通量降低1至2級,但是不改變景深。 減光鏡可以為您的創(chuàng)作帶來更多的曝光手段,讓白天變黑夜,發(fā)揮創(chuàng)作空間;很多情況下,由于外界光線強度的關系,我們的無法得到足夠長的快門時間,也就無法實現(xiàn)自己的攝影意圖,比方說,在野外進行水流拍攝的時候,我們希望用1秒鐘的快門來讓水流呈現(xiàn)出棉絮狀的柔軟質(zhì)感。但是由于光線強烈,即使用相機的最小光圈和最低ISO拍攝,快門速度依然在1/30秒左右。這個時候唯一的辦法就是用一塊甚至兩塊ND8鏡片來減弱進入鏡頭的光線。有一個簡單的公式,假設你的相機在沒有添加減光鏡的情況下,正常曝光的快門速度是T,則加上減光鏡后,在同樣的光線條件、光圈大小和ISO下,正常曝光的快門速度=T*X,這個X就是減光鏡片后面標注的那個數(shù)字,ND4的話X=4,ND8的話X=8。由于工藝的原因,ND后面的系數(shù)越是大,其對色溫的影響就越大。
9. 中性鏡頭舉例
越軸是影視拍攝編輯中的大忌,那么,有沒有例外情況呢?有的。在現(xiàn)實中,一旦拍攝中不小心產(chǎn)生了越軸鏡頭,后期編輯中都要想辦法去彌補,甚至在有的影視中,編輯故意使用越軸鏡頭,來產(chǎn)生一些特殊的效果。這種有意越軸(跳軸),術語上也叫它合理越軸(跳軸)。
常見的手法有以下幾種:
一、利用主體的運動越軸。在兩個相反方向運動的鏡頭之間,插入一個主體運動路線改變的鏡頭。如:在表現(xiàn)兩人對話而跳軸的兩個鏡頭中間,插入其中一入向?qū)Ψ阶呷セ蜃叩綄Ψ搅硪粋鹊囊粋€畫面,即可使鏡頭順暢轉(zhuǎn)換。
二、 用主觀鏡頭越軸。主觀鏡頭,即代表畫面中人物視線的鏡頭。把主觀鏡頭插入兩個主體位置關系顛倒了的鏡頭中間,以畫面中人物的視線引導觀眾去觀察、感受事物,從而緩解跳軸的感覺。還可以在主體向相反方向運動的兩個鏡頭中間,插入一個人物視線變化的鏡頭。如:以車廂內(nèi)一個人物轉(zhuǎn)頭、視線由向右變?yōu)橄蜃蟮溺R頭作間隔,使表現(xiàn)車廂外景物由左向右劃過的鏡頭,順暢利過渡到景物由右向左運動的鏡頭。
三、利用運動鏡頭越軸。在兩人會話位置關系顛倒或主體向相反方向運動的兩個鏡頭中間,插入一個攝像機在越過軸線過程中拍攝的運動鏡頭,從而建立起新的軸線,使兩個鏡頭過渡順暢。
四、利用中性鏡頭越軸。中性鏡頭,即“騎”在軸線上拍攝的鏡頭,畫面中運動的主體迎面而來或背向而去。把中性鏡頭插入主體向相反方向運動的兩個鏡頭之間,可減弱相反運動的沖突感。
五、利用特寫鏡頭越軸。突出局部或人物情緒反應的特寫,可以暫時集中人的注意力,減弱或消除運動時的沖突感。
六、插入遠景鏡頭。在大全景或遠景中,動體動感減弱,形象不明顯。因此在兩個速度不很快的、相反方向運動的鏡頭之間,插入一個大全景或遠景鏡頭,可沖淡人的視覺注意力,從而減弱相反方向運動的沖突感。
七、利用多軸線越軸。當被攝主體有兩個以上軸線時,鏡頭可以越過一軸線而從另一軸線獲得新的角度。
以上就是合理越軸的幾種方法。特別要加以說明的是,除非經(jīng)驗豐富的編輯者,否則不要輕易嘗試合理越軸的畫面組接。如果是攝編入門級的菜鳥,一定要記得,越軸是大忌,千萬小心別去跨越那道軸線的雷池! 一、內(nèi)反拍角度和外反拍角度
在關系軸線的一側,兩個鏡頭的機位方向基本相背,各拍一個人物,稱為內(nèi)反拍角度點擊下面視頻。兩個鏡頭的拍攝方向基本相對拍兩個人物,稱為外反拍角度點擊下面視頻。內(nèi)反拍角度是主觀角度,它代表劇中人物各自觀察對方的主觀視向,如果演員甲站在高處,乙站在低處,拍兩人對話時,各自的主觀角度有一仰一俯之分。
拍高處的甲要用仰角度,拍低處的乙人物要用俯角度,這樣兩個鏡頭起來才能顯示出劇中人物的主觀視向。
外反拍角度為客觀角度,這代表導演、攝像的視角,也代表觀眾的視角對被攝對象做客觀介紹,外反拍角度經(jīng)常用在表現(xiàn)二個演員之間的交流。比如圖六,鏡頭 1以甲為前景拍乙,鏡頭2以乙為前景拍甲,在拍近景和特寫時,位于前景的演員只帶一部分,以突出主體。內(nèi)反拍、外拍角度的組合,是拍攝中最常用鏡頭調(diào)度方法。拍主持人或記者出鏡采訪某人經(jīng)常用這種角度拍攝。這也就是平常講的過肩鏡頭。拍過肩鏡頭,前景人物以不露眼睛為宜,避免搶奪觀眾注視主體人物的視線。
總之 ,三角形布局外反拍、內(nèi)反拍,平行三角形布局,可組成一個多樣三角形布局,可組成各種景別、各種角度的電視畫面。
運用好三角形原理拍攝電視畫面,便于處理好現(xiàn)場調(diào)度,特別是人物訪談中畫面調(diào)度。
10. 中性鏡頭的作用
電影鏡頭,有太多的拍攝手法,借位,替身,渲染都可以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