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羊的自拍照
1997年,克隆羊在英英國愛丁堡市羅斯林研究所問世
位于蘇格蘭愛丁堡市郊的羅斯林研究所里誕生了一頭大個頭兒羊羔,實驗室編號為6LL3,克隆羊項目小組主管伊恩·威爾默特以著名鄉(xiāng)村歌手多利·帕頓的名字命名這頭羊。多利日后成為世界最著名的綿羊,而它曾經(jīng)的編號卻鮮為人知。
小羊多利渾身潔白,長著細長的彎彎曲曲的羊毛,粉撲撲的鼻子,右耳上系著一個紅色小身份牌。7個月大的它盡管已具有成年羊的輪廓,但仍然很頑皮,活潑地在羊圈里蹦來蹦去,從飼養(yǎng)員手中搶東西吃。也許是近幾天見了世面的緣故,見到我向它招手它并不害怕,卻從金屬柵欄里探出頭來好奇地看著記者。它歪著頭,嘴巴略微張開,嘴角向上翹起,仿佛微笑著故意擺出大明星的派頭等待記者拍照。
培育多利羊的羅斯林研究所副所長格里芬說:“小羊多利并不知道自己與眾不同的身份,它像其他小羊一樣吃草、睡覺和玩耍。幾個月前還在生育自己的母親面前撒歡。盡管它已重達45公斤,但從年齡上講它還是只小羊?!?/p>
2. 羊的照片 可愛
解釋:羊兒很可愛,很討人喜愛的意思。
3. 羊的真實照片
羊幾乎不會分辨顏色,反映到它們眼睛里的色彩,只有黑、白、灰3種顏色,它們看景物就像看一張黑白照片。
大多數(shù)哺乳動物都是色盲,因為色彩感覺在很多哺乳動物的生活中沒有太大的作用,很多哺乳動物在夜間活動,而夜晚的景色是單調(diào)的,色彩感覺沒有意義,動物的聽覺和嗅覺在捕食活動中起著重要的作用,視覺的作用相應被弱化了
4. 山羊的羊照片
動物分類學的階元從大到小依次是界門綱目科屬種目是在科的上級,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脊椎動物亞門 哺乳綱 真獸亞綱 偶蹄目 ??破嫣隳刻攸c草原奔跑獸類,主要以第三指發(fā)達承重,其余各趾退化或消失,趾端有蹄,利于奔跑,門牙適于切草,犬牙退化,臼齒咀嚼面上有復雜棱脊,胃結(jié)構(gòu)比較簡單,里面典型種類有馬科,犀牛科等偶蹄目特點第三四趾同等發(fā)育,以此負重,其余各趾退化,具有偶蹄,尾短,上門牙常退化或消失,臼齒結(jié)構(gòu)復雜,適于草食,除澳洲,其他各洲都有種類,代表種類有豬科,河馬科,駝科,鹿科,長頸鹿科,???
5. 羊的攝影圖片
動物眼睛并不能發(fā)光,因為它本身不是光源。事實上,夜出動物眼睛發(fā)光,和馬路上反光石發(fā)光,原理完全一樣,這些動物的眼睛網(wǎng)膜后面,有一簇小鏡子似的物體。動物在朦朧的月光或星光下看東西,這種物體就反映月光和星光,所以看起來像發(fā)光了。
貓科和犬科動物眼球的結(jié)構(gòu)比較特殊。當光線透過視網(wǎng)膜到達在眼球后部的虹膜時,被虹膜再次反射到視網(wǎng)膜上成像,這就是貓狗在夜晚也能借助微光狩獵的原因。從虹膜反射回來的光線仍然會透過視網(wǎng)膜,這就是微光下看到貓狗眼睛發(fā)光的原因。
這是一種野生貓科動物中普遍的生理現(xiàn)象。在許多貓科動物的眼睛的底部有許多特殊的晶狀體,這些晶狀體有很強的聚光的能力,可以把周圍微弱分散的光線收攏,聚合成束,集中地反射出來,具有這種眼鏡的動物普遍具有很強的夜間活動的能力,它們能夠憑借微小的光亮辨別物體,而從外界看來仿佛是他們的眼睛在發(fā)光。具有這種眼鏡的多為夜行動物,包括狼、貓、老虎、豹子、貓頭鷹等等
6. 有沒有羊的照片
發(fā)羊的表情,可能是自己失眠了,睡眠質(zhì)量低,數(shù)羊也睡不著,表示一種疲憊。
羊是羊亞科的統(tǒng)稱,哺乳綱、偶蹄目、牛科、羊亞科,是人類的家畜之一。有毛的四腿反芻動物,是羊毛的主要來源。毛色主要是白色。我國主要飼養(yǎng)山羊和綿羊。羊又稱為綿羊或白羊。有毛的四腿反芻動物。原為北半球山地的產(chǎn)物,與山羊有親緣關系。
7. 羊的照片有哪些
阿勒泰大尾羊。
它是新疆地方優(yōu)良品種,因其原產(chǎn)地和種羊繁殖基地在福海,且尾臀碩大而曾經(jīng)被人們稱為福海大尾羊。這種羊有著上千年的歷史。早在我國唐代貞觀年間,阿勒泰大尾羊就作為貢品,進獻宮廷享用,留下“羊大如牛,尾大如盤”的美譽。它是古代哈薩克族人在游牧生活中選育、培養(yǎng)、繁殖而成的
8. 會拍照的羊
提起吃羊肉,你的第一反應是什么?不會是羊肉串吧?
烤羊肉串。來源:《人生一串》
羊肉串只是最普遍的吃羊方式之一,中國人吃羊的方法有很多。四千多年前,羊被我國先民馴化,成為“馬牛羊、雞犬豚”的六畜之一。
《說文解字》中,對于“美”的解釋為“甘也,從羊從大”,即“大美為羊”;形容味道的“鮮”字,即“魚羊為鮮”。羊肉在中國古人心中是吉祥的象征和絕佳的味道?!拔艺埬哉粞蚋?、蒸熊掌、蒸鹿尾兒……”在傳統(tǒng)相聲貫口《報菜名》里,羊也是出現(xiàn)在第一位,由此可見羊在餐桌上的地位。
中國地大物博,各地都有本地特產(chǎn)的羊種,山羊廣泛分布在全國,綿羊則是在北方地區(qū)較多。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對于同一只羊,吃法和吃的部位各不相同,毫不夸張地說,不同地域的中國人能將一只羊“從頭到尾”用不同的方法食用凈盡。
從“頭”談起羊頭肉
羊頭肉是傳統(tǒng)的北京小吃,晚清民國便不乏有挑擔背筐的小販走街串巷、吆喝叫賣。孔子有言“不時不食”,吃羊頭肉也講求時令,早年間,不到立冬時節(jié)是吃不到的,賣羊頭肉的小販都會帶一盞油燈,油燈燈罩雪亮,不僅可以照路,也以此表明身份。
羊頭肉由于貼近頭骨,脂肪少、肉量也少,但正是這前臉兒最耐嚼。當叫賣聲起,胡同里便排起長隊,小販揮舞著寬大的彎刀,將一劈兩半的兩個羊臉子上的肉細細片下,這一手極講究功夫,羊臉肉不僅要輕薄如紙,還要每片都帶著皮,小販竹筐或推車上的大牛犄角里裝的是花椒和細鹽末,在片好的羊頭肉上撒出鹽花,羊頭肉潔白細嫩、柔韌耐嚼、咸香濃郁,清末《燕都小食品雜詠》中有這樣一首竹枝詞稱贊羊頭肉——
“十月燕京冷朔風,羊頭上市味無窮。鹽花灑得如雪飛,薄薄切成與紙同。”
羊頭肉示意。來源:網(wǎng)絡
羊頭肉這一制法,便是北京有名的“白水羊頭”,其用羊考究,多選用白毛羊頭,多一根黑毛都不用,將羊頭耳鼻洗刷干凈,羊舌抻出,從舌根洗刷到舌尖方算簡單處理完畢,接著將羊頭依老嫩程度不同一一下水,注意火候,分別撈出瀝水。調(diào)料也極為講究,大鹽、丁香、大料等炒至焦黃碾碎,用細籮過篩,放入特制牛角內(nèi)防止跑味。有時天氣太冷,羊頭肉掛著冰碴,蘸著椒鹽吃,清冽醒腦,再喝上幾兩燒刀子,如同寒冬裹上羊皮襖,從頭到腳的暖和。
囊括精華的涮羊肉
白水羊頭畢竟是地方小吃,要提起南北通行的吃羊方法,涮羊肉準能排的上號,而涮羊肉所用的部位,也是一只羊的精華所在。
銅鍋涮羊肉。來源:網(wǎng)絡
因為牛羊肉腥膻不同,傳統(tǒng)的涮羊肉講究涇渭分明,必是羊肉、羊腰、羊肝等下到一鍋,絕不與牛肉混合。鍋中也沒有太多的調(diào)料,除了蔥姜末、冬菇口蘑外便是白水一泓,老饕們會要求伙計將鹵雞凍備好下鍋,來提升湯的鮮味,小伙計對于懂行的吃主,更是禮敬有加。
北京的涮羊肉大多用張家口外的大尾巴肥羊,這些綿羊夏天趕到草原養(yǎng)膘,再往平津兩地趕回,一路飲清泉、食茂草,腥膻味退去大半。切羊肉的師傅多為河北等地的名廚禮聘而來,即使是大飯館,也很少用機器切割羊肉,因為那樣會是羊肉細碎,喪失口感。
涮羊肉中所用羊的部位多是精華,如“黃瓜條”(羊腿與羊臀之間,包裹股骨,狀如黃瓜,肉質(zhì)細嫩)、“上腦”(脊背與脖頸相連處,肥瘦相間)、“三叉兒”(羊腿上部,因其紋路呈“Y”狀稱為三叉兒,前后腿分稱小三叉兒和大三叉兒,多是嫩肉)、“磨襠”(羊尾之下,兩條后腿相磨之處,與黃瓜條相連,偏瘦,有薄筋),每一部位片法不同,高手運刀,上下翻飛,平鋪卷筒各有不同,形成了涮羊肉中的一門文化。
初來乍到的食客看到眼花繚亂的部位名稱就頭暈腦脹了,而老饕們卻心如明鏡,食罷還會要求將銅鍋的清湯鍋底倒入碗中,以此抻練大飯館里的小伙計道行如何,可謂師傅會做、食客會吃、伙計有活。
羊排代表手把肉
西餐當中,有一道主菜的煎羊排,對于會吃的中國人民來說,羊排的做法更多,因為羊排是羊肋骨及周圍的肉,肥瘦相夾,成菜后肥而不膩,屬于比較貴重的部位,比如西北手把羊肉。
從大興安嶺到天山南北,手把肉在蒙古族、鄂倫春族、達斡爾族間都是流行的吃法,以內(nèi)蒙古和寧夏最具代表性。選用草原上的綿羊,以羯羊(去勢的公羊)為佳,這樣的羊膻氣更小。羊排和脖頸是最適宜做手把肉的部位,顧名思義,手把肉是用手把著來吃,這兩個部位適合手抓。
草原人民殺羊技術(shù)高超,先用刀子在羊胸口劃開手掌大小的十字,把手伸進羊的胸腔,在背脊處找到動脈,迅速掐斷,有時也用手抓緊羊的嘴巴使其頭部直立向上,使其窒息,縮短死亡的時間。汪曾祺對此技十分贊嘆:“蒙古人殺羊真是神速,不是用刀子捅死的,是掐斷羊的主動脈。羊掙扎都不掙扎,就死了。”
用小刀割著吃的手把肉。來源:網(wǎng)絡
“出了內(nèi)蒙不吃羊”,內(nèi)蒙古以烤全羊聞名天下,這恐怕也與“手把肉”的名字有關,似乎這樣豪爽的吃法符合草原人民的性格。實際上,手把肉在白水煮好盛在盤中,是拿小刀切著吃的,草原人民刀法精湛,不管是孩童還是老翁,不管羊骨頭是什么形狀,都可以剃得一根肉絲都不剩。
傳統(tǒng)的手把肉白水熬煮,吃的時候也不蘸料,頂多備一碗鹽水蘸著,而今各地的手把肉延續(xù)了傳統(tǒng)做法,也照顧各地食客的習慣進行二次加工,將其細細切好, 除了鹽也有孜然、韭菜花等調(diào)料。天山南北的手把肉也很有名,切割肉塊更精細,拌面來吃,別有一番風味。吃遍南北的汪曾祺給了手把肉一個極高評價——
“在我一生中吃過的各種做法的羊肉中,我以為手把羊肉第一。如果要我給它一個評語,我將毫不猶豫地說:無與倫比!”
大有來頭羊蝎子
在羊的諸多部位中,羊蝎子是最有特點的。羊頸部到尾部的脊椎骨,因為呈大“Y” 形,和一只張牙舞爪的蝎子相似而得名。這一部位富含鈣質(zhì)、骨肉相連,既能吃到滑嫩的脊肉,還能吮吸骨髓。在北方,綿羊的羊蝎子多用來做羊蝎子火鍋,在南方則一般用來紅燒或煨制。
香辣羊蝎子。PAOPAOANFANG/攝影,來源/圖蟲·創(chuàng)意
羊蝎子在中國南北盛行,很多城市中都能看到男女戴著手套食用羊脊骨,其實這種吃法大有來頭,最有名的“羊蝎子愛好者”便是蘇東坡。
蘇軾因反對熙豐變法遭排斥,之后的仕途頗不順利。元祐九年,五十多歲的蘇軾被貶到廣東惠州,當時的惠州民生凋敝、偏僻蠻荒,加上蘇軾自己財物不繼,要靠蘇轍和當?shù)靥氐闹軡热?,甚至到了“典衣作重陽”“落英亦可餐”的地步。即便如此,蘇軾仍保持樂觀,一邊古法釀酒、自耕蔬菜、收獲草藥,另一方面在吃上細細研究,羊脊骨的新做法也被他發(fā)現(xiàn)。
羊蝎子火鍋。來源:網(wǎng)絡
宋朝羊肉珍貴,加上惠州偏僻,集市每天只殺一只羊。羊肉又不能與當?shù)馗粦舾吖贍帗專荒苜I下羊脊骨。但蘇軾已經(jīng)十分滿意,他將羊脊骨帶回家中煮熟,在上面涂薄酒、撒些鹽再放入爐中炙烤,發(fā)現(xiàn)酥香無比,甚至可以和螃蟹媲美,每隔三五日就要吃上一次。在給蘇轍的信中,蘇軾得意地普及自己發(fā)明的吃法,并調(diào)侃弟弟吃羊肉雖多,但這種吃法恐怕不了解:
“子由(蘇轍)三年堂庖,所飽芻豢滅齒而不得骨,欺復知此味哉?”
今天的我們在享用羊蝎子時,能否想到,千年前的蘇軾某一刻也在認真地炙烤羊脊骨呢?對于美食的熱愛,使得我們與古人產(chǎn)生了穿越千年的共鳴。
南北迥異做羊腩
羊腩這一部位在羊的下腹,適合熬煮,其做法也帶有鮮明的地域特點。北方的豪邁,南方的雋秀在對同一部位的烹制中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
關中平原接近牧區(qū),自古以來,陜西各鎮(zhèn)就是草原與中原牛羊交易的重要市場,如今西安的東羊市、西羊市等地名仍帶有濃重的歷史痕跡。陜西人吃羊歷史悠久,外省人民對陜西羊肉的第一印象是羊肉泡饃,這幾乎成為西北食羊的代名詞,但一些人認為,羊肉泡饃更多是吃饃,能代表西北和陜菜水平的烹羊做法,是渭南地區(qū)的水盆羊肉。
水盆羊肉主選羊腩部位,以陜西渭南地區(qū)的大荔、澄城、蒲城最為有名
在中國,以羊腩部位主打羊肉湯的菜品不在少數(shù),山東單縣、四川簡陽、蘇州的藏書羊肉都以羊湯聞名天下。
乳白色濃郁的羊湯入口,在冬日里如此暖胃。水盆羊肉不同在于其先將羊骨置于清水鍋中大火燉煮,后長時間文火慢煮,以至湯清澈見底。新鮮的花椒下水,更多了幾分羊湯鮮香,因此又有“六月鮮”的美譽。正宗的水盆羊肉中只有羊肉和湯,并無粉絲,因其會吸水泡發(fā),影響水盆羊肉的口感和觀感。食客將酥脆的燒餅撕在湯中,更多了幾分平日飲食中的儀式感。
從廣袤的大西北啟程,翻越名山大川,直抵南海之濱的“五羊城”廣州。民間常開玩笑:“廣東人兩條腿的除了人,四條腿的除了桌椅什么都吃?!迸c北方不同,在廣東,羊腩在粵菜名廚們的精心調(diào)制下,成為滋補的名菜——羊腩煲。
廣府名菜羊腩煲。來源:網(wǎng)絡
廣東物產(chǎn)豐富,本地的徐聞山羊和海南的東山羊,成為吃羊首選。但羊肉腥膻味重,廣東人口味清淡,為了祛除膻味,生羊腩先用冷水浸洗并腌制,使其充分吸收,再將羊腩爆香,加入醬料文火慢煮,甘蔗、陳皮等多達二十余種的香料輔料除膻。老饕們不會在羊腩煲上桌時就迫不及待地掀蓋,而是會耐心地等上一盞茶的時間,使羊腩入味,皮更富彈性,兩指寬的羊腩沾上白腐乳更鮮,煲底是蘿卜與腐竹,將湯汁精華收入其中。
冬日里,三五好友圍坐在一起打煲,是廣東人對生活熱愛的不二寫照。
麻辣羊蹄。攝影/圖瑞,來源/圖蟲·創(chuàng)意
羊腿瘦多肥少,肌肉纖維縱橫,肉質(zhì)緊實,適合炭烤。各地流行的吃法是將羊腿肉切好串成羊肉串,或者直接用炭火將整只羊腿進行燒烤。人們對羊腿的關注使得其緊鄰的一個部位常被忽略——羊蹄。羊蹄比較廉價,易被忽視,該部位老韌,適合扒、鹵、烤等長時間的做法,其富含豐富的膠原蛋白,是廚師眼中的上好原料。
新疆人民對吃羊大有心得,羊蹄更是有獨特的做法。胡辣羊蹄不僅是新疆飯館的必點菜,更是各地農(nóng)貿(mào)市場和夜市里的明星小吃。
胡辣羊蹄吃起來。來源:網(wǎng)絡
夜幕降臨,新疆各地的街道掌燈蘇醒,升騰的煙火與嘈雜的人聲中,夜市獨有的香氣逸散開來,勾引著四面八方的人們的食欲。
各攤位會提早將羊蹄去殼、刮凈細毛,以八角、茴香、大量辣椒作為辛香料進行鹵制,各家香料不同,也形成了不同的風味。鹵制好的羊蹄是半成品,隨著人流的增多,羊蹄會擺到臺面上,進行二次調(diào)味。大量的辣椒與香料下鍋,再次對羊蹄進行燜煮,食客們駐足觀望,調(diào)料鮮亮的紅色與翻滾而出的辣椒香氣讓他們食指大動,在視覺與嗅覺上享受刺激,手中抓起一根軟滑筋道的胡辣羊蹄,趁熱撕咬,羊油與辣椒、鹵汁在口中混合,舌尖上下翻轉(zhuǎn),無比的舒爽與暢快,此時再配上新疆特產(chǎn)、后勁十足的烏蘇啤酒,西北大地的粗獷豪邁在這一刻得到充分展現(xiàn)。
出神入化拔絲羊尾
烤全羊代表著北方的豪爽,新疆、甘肅、內(nèi)蒙古都有自己的烤制特點。然而,內(nèi)蒙古人民在細節(jié)上的操作也完全不輸其他省份,最有特色的莫過于出神入化的拔絲羊尾。一般動物的尾巴都沒多少肉,主要用來煲湯,但羊尾巴好大一塊,說肉不是肉,說油不是油,但是比肉香,比油美。
汪曾祺曾在內(nèi)蒙古四子王旗一家小館中吃過這道菜,其精妙的做法甚至讓吃遍大江南北的汪老贊不絕口:
“(拔絲羊尾)外面有一層薄薄的脆殼,咬破了,里面好像什么也沒有,一包清水,羊尾油已經(jīng)化了。這東西只宜供佛,人不能吃,因為太好吃了!”
——汪曾祺《五味·手把肉》
蛋清羊尾。來源:網(wǎng)絡
如今拔絲羊尾這道名菜難覓蹤跡,隨著中國人普遍的生活水平提高,羊尾也很少入菜了,不過今天各地仍有以羊尾掛名的菜,大部分因形狀相似得名,如四川的糖粘羊尾、北京的炸羊尾,前者主料是豬肉,后者經(jīng)過了改良,將餡料從羊尾改成了紅豆沙。
三晉情懷羊雜割
一只羊可以從頭吃到尾,也可以由外吃到內(nèi)。羊內(nèi)臟與邊角均可入肴,羊腦可做成麻婆羊腦花等重口味菜肴,而其他下水便是羊雜,京津的水爆肚、通行全國各地的羊雜湯便是其中代表。對山西人來說,吃一碗羊雜割,就好比北京人喝豆汁兒、西安人吃泡饃、南京人吃鴨一個道理,是骨子里與生俱來的天性一樣。
爆炒羊雜羊肚。攝影/曇華碎夢,來源/圖蟲·創(chuàng)意
據(jù)傳山西人吃羊雜割始于元朝,蒙古人吃羊只吃肉,棄下水,由三晉入中原時,當?shù)厝藢⒀蛳滤盎嘏腼儯兜栗r美,由此流傳開來。羊雜割以內(nèi)臟切片,加上血、土豆、粉條燉成湯食,因下水中羊血管、肚、腸、肺一類內(nèi)臟形狀如絲,吃的時候要割斷,因而得名。早年間的羊雜割都是街邊攤,大鍋大桶架在火上熬煮,桶邊油亮的條凳上擠滿食客,粗瓷大碗里,脆生的羊雜、紅火的辣湯、雪白的粉條冒著熱氣,就著干面餅,與周圍人談天說地,吃的就是這樣一個氛圍。如今三晉的羊雜割基本都已從街邊搬進屋里,無論是朔州還是太原、大同還是臨汾,雜割店在每一座山西的城市中都廣泛存在,在各地美食街拔地而起時,雜割店里濃烈的雜割味和粗瓷碗是山西食客心中的情懷。
在漫長的歷史發(fā)展中,羊的品種不斷改進,羊的做法也在不同地域不斷翻新,從內(nèi)蒙古的烤全羊到廣東的羊腩煲,從北京的爆肚到新疆的面肺子、米腸子。隨著物質(zhì)條件的極大豐富,人們對羊肉的部位、口感的要求也在提高,當然,看來看去,吃遍南北,自己家的羊肉做法和相關的傳說、典故都會給異鄉(xiāng)游子濃烈的自豪感,正所謂“人間至味是清歡”。
相信現(xiàn)在天雖尚寒,但看官們胃已向暖。
參考文獻:汪曾祺《手把肉》唐魯孫《唐魯孫談吃》唐魯孫《故園情》唐魯孫《天下味》聶曉成《萬千回憶都不如一碗人間煙火》李治國《羊肉的饕餮史:羊蝎子之父蘇東坡》
END
9. 羊的照片
你好,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請看以下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