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c畫幅和全畫幅鏡頭
以佳能為例,不管是c畫幅的ef-s鏡頭或是全畫幅的ef鏡頭,只要焦距相同,那么拍攝視角就相同,即相同位置,相同高度拍攝的場景是一樣的。
如佳能ef-s17-85mm鏡頭的17mm端,和ef17-40mm紅圈頭的17mm端,用在c畫幅機身上視角都相當于29mm焦距。但是畫質(zhì)有區(qū)別,尤其是成像的邊緣畫質(zhì),17-40成像要好,不是因為紅圈牛頭,而是因為ef的像場(成像的面積)要大于ef-s鏡頭(s就是小像場的意思),因此c畫幅機身只用了全畫幅鏡頭的中心部分,而任何鏡頭的中心部位畫質(zhì)都是最好的,從中心到邊緣畫質(zhì)逐漸降低。
2. 全畫幅跟c幅畫質(zhì)有多大
全畫幅單反相機的虛化效果比c畫幅相機要好些。當然,除了機身之外,虛化效果還要取決于鏡頭
3. c幅用全畫幅鏡頭
全幅機鏡頭在c畫幅上應(yīng)用,焦距會有所增加,比如尼康是1.5倍系數(shù),佳能為1.6,所以在半幅機用全幅鏡頭時,就得有這個焦距的變化。
4. c畫幅跟全畫幅
全畫幅和APS-C畫幅相機主要的區(qū)別是相機的感光元件(CCD、CMOS)的大小。全畫幅相機的感光元件尺寸比APS-C畫幅感光元件尺寸大,在拍攝距離相同、鏡頭焦段相同的情況下,全畫幅相機拍攝的照片視野范圍要比APS-C畫幅的視野范圍更廣。
5. c畫幅和全畫幅鏡頭透視一樣嗎
【PConline 真相俠】話說很多網(wǎng)友一直說全畫幅相機會比APS-C相機的虛化更好、景深更淺、透視更漂亮等問題。但其實,絕大部分網(wǎng)友并不是太明白個中緣由,很籠統(tǒng)的把“全畫幅虛化更好”當真的了,更有甚者直接把“畫幅越大,虛化越好”視為“真理”。這樣明顯是不對的,影響景深、透視、虛化的元素都不盡相同,因此這種一棍打的言論對與那些懂攝影知識的來說,并不會有理解問題,但是會誤導(dǎo)了很多初學(xué)者。本文的目的是讓初學(xué)者更詳細的了解景深、透視和虛化。
一、名詞解析
以下先為大家分析一下景深、透視、虛化三個名詞。不過,我覺得完完全全的看下去的人不會多,但筆者還是建議大家能把以下的基礎(chǔ)知識來看一下,對這些攝影的基礎(chǔ)知識有一定的了解。
黑色小人代表清晰,越淺越模糊
景深是指相機對焦點前后相對清晰的成像范圍。景深通常由對焦距離、鏡頭焦距,以及鏡頭的光圈值所決定。固定光圈值時,增加焦距,不論是更靠近拍攝物或是使用長焦距的鏡頭,都會減少景深的距離;減少放大率時,則會增加景深。
圖片來自于佳能官網(wǎng) 所以,理論上來說,在同一鏡頭下,相同焦距、相同光圈、對焦距離的條件下,不同尺寸的感光元件的景深大小是一致的。光圈、鏡頭、及拍攝物的距離是影響景深的重要因素,可以總結(jié)為:1、光圈越大(光圈值f越?。┚吧钤綔\,光圈越?。ü馊χ礷越大)景深越深。2、鏡頭焦距越長,景深越淺,反之景深越深。3、主體越近,景深越淺,主體越遠,景深越深。
2、透視
透視可以說是畫面中各種物體的相互之間的空間關(guān)系,或者是呈現(xiàn)給視覺的位置關(guān)系。在具體的拍攝中會因為拍攝的距離、拍攝的位置、拍攝所用鏡頭的焦段等因素的不同,而使各物體呈現(xiàn)出不同的位置關(guān)系、空間關(guān)系。
圖片來自攝影部落
簡單一點的解釋是:短焦距畫面空間感更強烈,近大遠小的效果非常明顯,這就是透視感強烈。長焦距拍出來的照片,畫面空間感被壓縮了,近大遠小的效果不明顯,透視感就不強烈了。透視感簡單的感覺效果就是近大遠小。魚眼鏡頭的夸張透視效果(圖片來自攝影部落)
另外一點,透視和畸變是兩個很接近的概念,但這是兩個不一樣的東西,十分抽象。筆者不懂怎么形容,大致上的意思是:1、畸變指的是被攝物因為鏡頭的光學(xué)特性而造成拍攝出來的照片內(nèi)物體的形變,也是光學(xué)鏡頭固有的透視失真的總稱;2、透視則是不同焦段的鏡頭所呈現(xiàn)出的不同空間視覺。